探尋簡體漢字的演進: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運動

2020-11-24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文字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繪物體的精細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隸書篆書的簡化,行書草書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是楷書的簡化。漢字的文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稱之為「漢字」。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的文件都用簡體字。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一)

 

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與文字簡化運動相得益彰,成為新文化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與此同時,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準,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分子的贊成。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極為支持。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並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二)

 

1935年6月,錢玄同在其所編的《簡體字譜》中選出1300餘字編成《常用簡體字表》,送交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其中的1230字並準備推行。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也就是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的324個字譜(如下圖)。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業已收錄簡化漢字1700個。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漢字簡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來源:讀檔微信號 作者:湯群

 

原文連結:探尋簡體漢字的演進: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運動

 

(責任編輯:朱熠 實習編輯:劉肖璇)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清末民國時期是有意識且較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段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還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工作的中間階段。不過,其時學者並非一開始便將目光聚焦到漢字中已有的減省形體上,並非天然地有成系統的簡化方案和推行辦法供他們採納。
  • 我國簡化漢字運動是怎樣的?
    (一)歷史上的漢字簡化現象。漢字經歷過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以及草書、行書等字形演變,總的發展趨勢是逐漸簡化。據不完全統計,太平天國採用的簡體字約有一百多個,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已被新中國成立後的《漢字簡化方案》採用。
  • 漢字冷知識,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太平天國促進了漢字的簡化?
    漢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上下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承載者。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它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漢字是唯一傳承至今、沒有斷絕的文字。
  • 近百年來漢字的簡化與規範
    近百年來漢字的簡化與規範 2013-08-27 來源:教育部   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在舊中國,漢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繁與亂。繁指筆畫繁多,亂指異體雜陳。繁與亂給漢字的學習和使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影響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發展。為了解決漢字的繁與亂,民國時期已經開始了漢字的簡化和規範,但是取得的成果很有限。新中國建立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漢字的簡化和規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相當的程度上改變了繁與亂的面貌,形成了新的漢字規範。
  • 大部分中國人不識繁體字:百年漢字簡化運動的後遺症
    歷史漢字簡化民國時已開始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的字形就隨著時間推移進行著漫長的演化,基本遵循由繁至簡的過程,到了楷書,漢字已演變成一種十分規範成熟的文字樣式,按臺灣文化學者林谷芳的話說,到楷書時,中國文字已定型,楷書穩定性極高,它不僅符合古代六書的造字原則,而且它還代表漢字美感的定型。
  • 上個世紀2次簡化漢字,為何第二次失敗了?看看二次簡化後的漢字
    在簡體字之前的繁體字,字的筆畫和結構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很多,隨後,為了普及文化,我國進行了漢字的簡化工作,讓漢字變得簡單,方便學習和傳播。事實上,我國總共進行了兩次漢字的簡化工作,但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其實是大多數都是第一次簡化後的成果,第二次簡化漢字其實是失敗的。為何第二次簡化漢字失敗了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專題】蔣介石曾兩度推行漢字簡化
    民國時期的簡體字政策《漢字簡化方案》公布至今已有58年,但「簡繁之爭」似乎從未停止。不僅僅在中國大陸民眾中存在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主張,長期以來臺灣某些政客或民眾也常常利用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差異對中央政權及其文字政策進行抨擊。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新中國漢字簡化過程揭秘
    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制訂《漢字簡化方案》、大力推廣普通話……經過幾年反覆推敲和審訂,第一批230個簡體字見諸報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注音識字和推廣普通話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起來。尤其在老、少及邊遠地區,省、地、縣政府部門每年都派專人進行掃盲工作,使數以萬計的農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學到科學種田的技術,走上了科技致富脫貧的道路。
  • 書同文 :《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始末
    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制訂《漢字簡化方案》、大力推廣普通話……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     經過幾年反覆推敲和審訂,第一批230個簡體字見諸報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注音識字和推廣普通話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起來。     到今天,《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已經52年了。
  • 褚靜濤:漢字的簡化與繁化
    古代的繁簡變遷漢字屬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之一。甲骨文由圖畫發展而來,即象形字,描繪事物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體與繁體之別。簡體字,相對繁體字而言。一個漢字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形體,這幾個形體筆畫多的叫繁體字,筆畫少的叫簡體字。
  • 「繁簡」之爭:蔣介石曾兩度推行漢字簡化
    民國時期的簡體字政策       《漢字簡化方案》公布至今已有58年,但「簡繁之爭」似乎從未停止。不僅僅在中國大陸民眾中存在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主張,長期以來臺灣某些政客或民眾也常常利用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差異對中央政權及其文字政策進行抨擊。
  • 漢字簡化的曲折過程與歷史教訓
    ③(一)「過渡時期的一種權宜辦法」上世紀50年代,漢字簡化再次被提上日程。當時提倡的是「漢語字母化」,漢字簡化是「字母化」的一種過渡手段。⑦這種「過渡性質」的定位,降低了漢字簡化所獲得的學術待遇。比如,吳玉章認為,「即使(簡化方案)不很理想」,也「不失為過渡時期的一種權宜辦法」。這種「權宜」,是當時的文改會成員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典型心態。
  •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有著獨有的魅力文化,中國的漢字也是有著不一樣的美,到了現代,我們的漢字已經演變成簡體的形式,而且被普及使用,但是去過臺灣香港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在當地很多站牌或者他們書上普遍的還是使用繁體漢字,這就讓很多人很疑惑了。
  • 漢字簡體化那麼多年,為何港澳臺繼續用繁體字?只因這場歷史運動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並不是一成不變。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再到金文、小篆、隨後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漢字字形的演變,才如今成為我們生活中常常所看到的文字。簡體字的四條原則;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推廣簡體字,1965年出版《簡體畫總表》,基本上確定了如今所使用的2236個簡字體。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到民國時期,不僅有求簡呼聲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解放後的國民識字率低得嚇人,就我知道的長輩,年輕時候沒有幾個識字的。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到民國時期,不僅有求簡呼聲,更有全盤西化的呼聲,以使文字簡單。所以,文字的求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體字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需求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正字。它的意義與秦皇統一文字一樣,是第二次文字的統一。即統一為簡化字,並且確實有利於書寫的便利,己得到公眾認可。
  • 60年教育紀事:開啟漢字的簡化時代(組圖)
    1921年,他又發表了《整理漢字的意見》,提出了簡化漢字的具體辦法,近代簡體字運動由此揭開序幕。  從漢字形體演變來看,漢字的總體趨勢是簡化。而簡體字歷代都有,主要在民間流行。唐朝以後的宋元明清各代,由於民間文學盛行,書籍出版增多,簡體字在民間的流行多了起來。五四運動後,隨著國語羅馬字運動的興起,簡化字運動得到發展。1920年,錢玄同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
  • 漢字簡化的曲折過程及其遺憾的歷史教訓
    ③(一)「過渡時期的一種權宜辦法」上世紀50年代,漢字簡化再次被提上日程。當時提倡的是「漢語字母化」,漢字簡化是「字母化」的一種過渡手段。如吳玉章所言:「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在實現拼音化以前,首先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
  • 學者:漢字簡化是瞎折騰
    簡化漢字還只是文字改革的初步,文字改革的終極目的是要拋棄漢字的象形系統,而改學西方的拼音,亦即漢語拼音化(或說拉丁化、羅馬化)。這種自掘祖墳的宏圖大計今天已經沒人敢提了,大家也就忘了,但今天來談簡化漢字的後遺症,卻不能不先說說這個終極目標。因為知道有這樣一個宏偉目標的存在,才能懂得一些朋友在改革時為什麼那麼大膽,那麼輕視祖宗成法,那麼輕視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