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文字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繪物體的精細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是楷書的簡化。漢字的文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稱之為「漢字」。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的文件都用簡體字。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一)
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與文字簡化運動相得益彰,成為新文化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與此同時,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準,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分子的贊成。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極為支持。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並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二)
1935年6月,錢玄同在其所編的《簡體字譜》中選出1300餘字編成《常用簡體字表》,送交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其中的1230字並準備推行。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也就是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的324個字譜(如下圖)。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業已收錄簡化漢字1700個。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漢字簡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來源:讀檔微信號 作者:湯群
原文連結:探尋簡體漢字的演進: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運動
(責任編輯:朱熠 實習編輯:劉肖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