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你分得清嗎?

2020-12-13 老時光

一、年號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漢武帝劉徹首創造年號紀年(資料圖)

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改元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首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資料圖 )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闢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號的使用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另外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二、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清康熙皇帝廟號為「聖祖」(資料圖)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三、諡號

諡號(「諡」,拼音:shì,注音:ㄕˋ,中古拼音:zsjiih)為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春秋戰國時的國家吳國、越國君主不用諡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四、尊號

尊號是中國、朝鮮半島及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歷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時的稱呼。一般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皇帝的尊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乾隆皇帝像(資料圖)

如乾隆皇帝:

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廟號:高宗

年號:乾隆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尊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能分得清古代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今天虎臣就來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咱們挨個來說。先說年號,古代的主要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幹支紀年。漢武帝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年號。但是,每個皇帝不一定就一個年號,有的皇帝是有多個年號的,並且並不是說年號只能有一個皇帝用,其他皇帝也可以用。一般來說,都是新皇帝登基當年或者是次年就改元。因為清朝皇帝一生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我們一般用年號稱呼清朝皇帝。諡號是幹什麼的呢?
  • 古代帝王的尊號、徽號、廟號、年號、諡號有何含義?
    那麼,「同治」「武帝」就是他自己名字嗎古代帝王身份比較特殊和尊貴,所以,古往今來他們的稱呼也非常非常複雜,一般人根本搞不懂其中含義。其實,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帝王的稱呼主要包括尊號、徽號、廟號、年號和諡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依據其生前事跡擬定的稱號。稱諡起自周代,秦朝一度中斷,漢代恢復後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
  • 廟號、諡號、尊號、年號——傻傻分不清?看這一篇就夠了!
    今天把帝王的諡號、廟號、尊號、年號簡單梳理一下,作一個小結。先說諡號,諡號是一個帝王死後,朝廷根據他的德行和執政業績,給予一個褒貶或者貶損的稱號。誰最先用的諡號?這一追可就遠了。清高宗乾隆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23個字。你看看,諡號絕對是被他們徹底玩壞了!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中國古代,一般的諡號幾乎都為一個字。如周平王的諡號為「平」、秦穆公的諡號為「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的諡號為「惠文」。一般來說,帝王的諡號大多為一個字,如漢武帝的諡號為「武」、隋煬帝的諡號為「煬」;而其餘的人(非帝王者)的諡號大多為兩字,如歐陽修被稱為文忠公,他的諡號為"文忠」。
  • 傻傻分不清楚的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到底都是什麼?
    這個並不是皇帝的專屬,包括后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由朝廷給他們頒發一個諡號。諡號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根據據王國維對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是,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中國古代帝王基本都有諡號,但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秦始皇和孫權,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
  •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諡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為了講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以知名度較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說起:李世民是他的姓名,由於他貴為帝王,此外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等四種稱號。要知道我國古代皇帝,一般都有這四種稱號。李世民先來說「廟號」。好,了解完了帝王專屬的廟號,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諡號。諡號是由我國封建王朝的政府頒發,為知名人物蓋棺定論而用,所有者多為帝、後及諸侯、大臣,諡號是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多用一兩個字高度概括人物的生平。前面講到,商王朝滅亡後,廟號雖然被廢除了,但是替代品諡號又產生了。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
  • 廟號、諡號、年號、尊號不要再亂叫了,免得被人笑沒文化
    名字只有一個,一般都是父母給的,不能亂改,但是號就不一樣了,古代皇帝為了顯得自己很特殊,總喜歡給自己各種各樣的號,由此就形成了廟號、諡號、年號、尊號都是屬於一個皇帝,讓人叫道嘴麻的這種情況。可是不管怎麼說,我們心中總要有個大概的概念,對這些稱號有基本的分辨力,在網絡上,只要有相關於歷史的問題總有人為這幾種稱號吵得不可開交。
  • 姓氏、名號——中國古代稱謂簡介(三)|皇帝|穆宗|年號|廟號|尊號...
    與帝王有關的稱號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帝王,除了擁有姓名等稱呼以外,還有一些專用的稱呼。  (一)帝號、廟號、陵號  帝號,簡而言之就是帝王的諡號。前文已經講了先秦時期從天子到諸侯都是有諡的。
  • 諡號、廟號、年號
    清康熙皇帝又是什麼號?如果說康熙是清聖祖的年號,自始至終就是康熙一個年號,明神宗也只有萬曆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就不然了,像漢元帝即位時年號本來是初元,5年後改為永光,5年後又改為建昭,昭君出塞就是在漢元帝建昭三年的事,可後來又改成竟寧。有的皇帝叫的是年號,有的是廟號,更有的是諡號,這讓我感到迷惑,又有很大的興趣。年號是我古代皇帝用於紀年的專有名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
  • 年號、廟號、諡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唐高祖」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則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年號】: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由漢武帝首創。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 諡號、廟號和年號有何區別?
    所謂廟號,即是帝王駕崩後,王朝要為其專門建造用於祭祀和供奉的祠堂,子孫供奉他時所稱呼的名號。嚴格來說,廟號只有兩個字—「祖」和「宗」。可是,這個稱呼並不是隨便給的。通俗來說,即是開國稱祖,守成稱宗,即「祖有功而宗有德」。當然也有例外的,如漢朝中興帝王漢世祖劉秀、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四人。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文史常識當中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比較容易錯的,關於什麼是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的知識點。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在我國古籍中現身頻頻。前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而年號則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1、廟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這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嗎?以下就帶您一起來看看。(周文王)諡號的由來與轉變「諡號」起源於周朝,是指人死後,後人依據其生前的功績或品德修養而給予的評價,可進行褒貶,如實地反映逝者生前的事跡。
  • 廟號、尊號、年號和避諱?古人稱呼很多,避諱也多,太考驗記憶力
    關於廟號、尊號、年號和避諱,你知道的有哪些?廟號封建皇帝在諡號前面還有廟號。舉例來說,漢高祖的全號就是太祖高皇帝,漢文帝的全號就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漢惠帝以後一律加上一個「孝」字,算是諡號的一部分)。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能被稱為「祖」「宗」。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而隨著皇權越發集中,終於在清朝誕生了諡號最長冠軍: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諡號最長冠軍得主的名字不說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但一說出來,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我們常常稱為清太祖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不是感覺有點懵?
  • 年號,廟號,諡號……皇帝的這些「外號」都是怎麼定的?
    皇帝在古代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在今天也作為歷史中劃分不同時期的節點,稱呼一個時代有著年號、徽號、諡號、廟號這些稱呼,一起來看看。你有意見? 而在明代以前,皇帝往往一時興起就會改元,導致一位皇帝在位,卻留下了多個年號的情況。比如漢武帝在位44年,就用過11個年號,平均4年一換。到了明清兩朝,才使一帝一號成為常態。史籍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代表時代的行為也多了起來,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
  • 讀懂廟號、廟號、年號的區別
    帝王的稱呼可以分成廟號、諡號、年號三種。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廟裡的稱號。這個廟不是佛教寺廟,而是太廟,太廟是皇家的家廟。中國人敬奉祖宗,地方會建宗祠,供奉先人,時時祭祀,以期福佑。民間建宗祠,皇家築太廟。太廟裡供奉著皇室的祖宗,所以像太祖、太宗之類帶有祖、宗字樣的稱號就是廟號了。
  • 歷史書上面的年號、廟號、諡號究竟是什麼意思
    廟號,起源於重視鬼神的商朝。商朝,商湯建立的朝代,對於鬼神之事特別的信仰。所以商朝人對於祭祀也就特別的重視,廟號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廟號——是古代帝王在廟裡面供奉時候的稱呼。創立之初,一朝最多只能有七個廟號,賈誼的《過秦論》裡面有一句話可以體現出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因為你一個人的造孽,導致你們家祠廟裡面的供奉的祖宗全部被毀滅了。
  • 古文化知識點:諡號、廟號、年號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古代文化知識點,供大家參考閱讀!  古文化知識: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的歷史由來及含義  諡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官方根據他生前事跡、道德修養等情況,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也就是諡號,相當於一個人的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