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號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漢武帝劉徹首創造年號紀年(資料圖)
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改元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首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資料圖 )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闢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號的使用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另外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二、廟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清康熙皇帝廟號為「聖祖」(資料圖)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三、諡號
諡號(「諡」,拼音:shì,注音:ㄕˋ,中古拼音:zsjiih)為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春秋戰國時的國家吳國、越國君主不用諡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四、尊號
尊號是中國、朝鮮半島及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歷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時的稱呼。一般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皇帝的尊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乾隆皇帝像(資料圖)
如乾隆皇帝:
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廟號:高宗
年號: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