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發布古代漢語,星期五發布古代文學。發布時間為7:00。
~●~●~●~●~●~●~
——▲以上內容非正文▲——
❉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號主要有三種,即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
諡號是在皇帝死後,根據他的生平事跡和品德,按照諡法的規定所給予他的稱號。一般認為諡法產生在周共王、周懿王之後的西周(公元前1100年-前771年)。
諡號在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曾被廢除,到漢代(公元前206年-前220年)又得以恢復。西漢第一個皇帝劉邦(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史稱「漢高祖」,其中「高」就是他的諡號。
帝王的諡號通常由禮官儀上,由新即位的皇帝裁定。諡號含有褒揚貶惡的意思,分為褒、貶、憐三類,即表揚的、批評的和表示同情的三種。
屬於表揚的諡號常用「文」「武」「明」「昭」等字,如漢朝的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明帝劉莊。屬於批評的諡號常用「厲」「靈」「煬」等字,如周代的周厲王姬胡、漢代的漢靈帝劉宏、隋代的隋煬帝楊廣。表同情的諡號常用「哀」「懷」「悼」等字,常給那些短命的,或國家遭遇不幸的而又值得同情的皇帝,如漢代的漢哀帝劉欣、晉代的晉懷帝司馬熾。
唐代以前的諡號僅為一個字或兩個字。自唐代開始諡號的字數開始增多。譬如,唐代第一個黃帝李淵的諡號有9個字,而清代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竟然長達26個字之多。
在古代諡號也賜予高管大臣。南宋愛國名將嶽飛死後被賜予「武穆」的諡號,因此後人也稱嶽飛為「嶽武穆」。另外,從東漢開始還有私諡,通常是有名望的學者死後,他的親友或弟子為之取諡。
廟號
自唐代起,諡號的字數逐漸增多,用諡號稱古代帝王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對唐代以後的皇帝多稱其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在古代有作為的皇帝死後,在祖宗的太廟裡為之設一廟室供奉。每個廟室有一個名稱,這一名稱即是該皇帝的廟號。
廟號早在殷周時就有了,但從殷周到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只是那些生前有功德的皇帝才有的廟號。到南北朝時有廟號的皇帝就增多了,儘管有的皇帝並沒有功德可言。
自唐代起差不多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皇帝或稱太宗,或稱世宗、仁宗等。因此許多不同朝代的皇帝卻有相同的廟號。
年號
年號實際並不是皇帝的稱號,而是一種紀年的方法。中國以年號開始自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在位的第19年首創年號紀年,並把該年稱為「元狩」元年。但漢武帝又為前18個皇帝追補了3個年號,即建元、元光和元朔。這樣,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定為建元元年,也是中國用年號紀年的開始。
一個新皇帝即位即建立新的年號,而一個皇帝也可以有幾個年號。例如,漢武帝就是每隔6年改元一次,在位期間共建了11個年號;唐高宗李治則有14個年號。但明清兩代的皇帝大都只有1個年號,因此人們也常用年號來稱這些帝王,如明代永樂皇帝的「永樂」乃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號,還有清代「康熙」「乾隆」以及末代皇帝「宣統」都是皇帝的年號。
(以上參讀金乃逯《中國文化釋疑》,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頁)
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知多少李澤田
讀史書,讀到皇帝有年號,有廟號,還有諡號,年號還總有變動,有時真弄不清楚。好比漢武帝是什麼號?唐太宗是什麼號?清康熙皇帝又是什麼號?
如果說康熙是清聖祖的年號,自始至終就是康熙一個年號,明神宗也只有萬曆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就不然了,像漢元帝即位時年號本來是初元,5年後改為永光,5年後又改為建昭,昭君出塞就是在漢元帝建昭三年的事,可後來又改成竟寧。有的皇帝叫的是年號,有的是廟號,更有的是諡號,這讓我感到迷惑,又有很大的興趣。
年號是我古代皇帝用於紀年的專有名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新皇帝一即位,就要立自己的不同的年號,不用別的皇帝的年號。
最早的帝王紀年年號始於西漢武帝劉徹。自漢武帝開始,此後歷代帝王即位,一般都立有年號,直至袁世凱復闢帝制,他使用的「洪憲」年號算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短命的帝王年號。而在漢武帝之前帝王紀年沒有年號,只有年數,比如周武王二年。
明清之前,一個皇帝往往不只用一個年號。像漢武帝在位54年用過11個年號,漢獻帝在位30年中還用過5個年號。宋仁宗在位42年用過9個年號,宋徽宗在位25年還用過6個年號。年號改動最多的是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她在位21年用過18個年號。
武則天用的年號有: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神龍,還有以太后名義臨朝稱制時期的四個年號: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其中有一年武則天就曾三次更換年號。
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年號,從次年新年起使用。改年號一般都是為了紀念某件大事。比如,武則天臨朝聽政開始取的年號是「光宅」,自比帝堯是「光宅天下」,以為可以帶來好運。沒想到徐敬業造了反,三個月後就改為「垂拱」。四年後平定琅琊王等諸王謀反,又改號為「永昌」。
又如漢元帝最初的年號是初元,意思是新紀元開始,5年後因關東連年鬧災,採取措施以後,改年號為永光,5年後又因黃河鬧大水,改年號為建昭,5年後因為邊關無戰事,改年號為「竟寧」。
由於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的弊端。所以自明至清,歷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大都只使用一個年號(明英宗朱祁鎮因曾經被瓦剌蒙古俘虜,先後於1436年和1457年兩次登基,分別使用正統、天順年號是個例外)。明清開始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大明永樂皇帝,大清康熙皇帝。清聖祖(廟號)玄燁(名字)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而其年號「康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後人也拿其年號稱之為康熙皇帝。其它類似還有很多:執政時間長達六十年之久、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廟號)弘曆(名字)「乾隆」(年號)皇帝;明神宗(廟號)朱翊鈞(姓名)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48年)的皇帝,年號萬曆,史稱萬曆皇帝。在位45年的明世宗(廟號)朱厚熜(姓名),年號嘉靖。就因為這些皇帝年號單一,讓我們能夠清楚地記住他們的是年號,對他們的名字、諡號、廟號卻往往並不清楚。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評定的一種稱號,含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主持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門徒弟子或是鄉裡、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又恢復,直至清末。
帝王的諡號常用固定的一些字,被用來概括死者一生的品德,如:經、緯、天、地、日、文、成、強、棄、德、日、武、聖、菩、聞、周、日、宣、安、民、立、政、日、成,等等。
漢高祖劉邦的全號是太祖(廟號)高皇帝的「高」就是溢號。漢武帝劉徹的全號是世宗(廟號)武皇帝的「武」就是諡號。唐太宗李世民的全號是太宗(廟號)文武大聖大廣孝(諡號)帝。宋太祖趙匡服的全號是太祖(廟號)啟運立極英武畜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諡號)帝。
由於唐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一定要有功有德的才能被稱為「祖」「宗」。加上謐號一般只用一個字,稱起來方便,不比唐以後越用越多,稱呼不便,因此習慣上唐以前的皇帝都稱謐號,如周文王、漢武帝、隋文帝等,唐以後至元的皇帝都稱廟號,如啟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
廟號是皇帝在於帝王的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早期王朝生產力低下,不能為每個君王都建廟祭祀,因此只有功(功高為祖)德(德高為宗)巨大的先王才能有廟號。那時的規定,一個王朝最多四祖四宗(太高中世祖宗),所以無法每個人都有廟號的。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到周朝有了諡號制度,廟號制度被廢止。到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漢朝以後又承襲了廟號制度。但是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
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又因司馬遷稱其為高祖,所以後世多習用漢高祖這個稱呼。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是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都是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而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到了光宗、熹宗便有昏庸腐朽之意,哀宗、思宗更是亡國之號了。
習慣上,對唐朝以前死去的皇帝一般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而對明清兩代皇帝 則直呼他們的年號。如大明永樂皇帝,嘉靖皇帝;大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宣統皇帝。
像清年號乾隆皇帝,廟號是清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一般誰都不會去記住他的廟號和諡號的。
皇帝的稱呼: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源於周朝,是君王死後,後人根據他生前的言行,給予他的特殊稱號。這在先秦時代很常見,如秦穆公、齊桓公等。秦朝取消了諡號,漢代又重新恢復。諡號不是亂起的,它有一定規則。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為美諡;懷、悼、哀、閔、思、殤等為平諡,有點同情的意味;厲、靈、煬等為惡諡,含有否定的意思。所以不同的皇帝會有同樣的諡號,如漢惠帝、晉惠帝等。
諡號是皇帝死後的「蓋棺定論」,他的功績再小,品德再差,他的子孫一般也不會對他進行貶低,以至於唐代以後,歌功頌德的諡號越來越長。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朱元璋的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顯然,這麼繁複加長的諡號,叫起來肯定困難多了。所以到了唐代,人們開始用廟號稱皇帝。
廟號也是皇帝死後才有的,是皇帝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如商代的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等等。「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廟號也是非常嚴格的,完全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進行命名的。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方略者才能稱宗。如唐代開國君主李淵為唐高祖,繼嗣李世民為唐太宗;宋代開國君主趙匡胤為宋太祖,嗣君趙光義為宋太宗。我國的唐宋元時期都是用廟號稱呼帝王的。一些電視劇裡在李世民活著的時候就稱他為唐太宗,真是貽笑大方。
明清時期,都是用年號稱呼帝王了。年號也起源於漢代,是皇帝用於紀年的名號。新的皇帝繼位,都要立一個新年號,以示改朝換代。明清時期的年號比較單一,往往一個皇帝就一個年號,所以用年號稱皇帝既明了又簡潔還不失敬重。如嘉靖皇帝就是朱厚熜,崇禎皇帝就是朱由檢,康熙皇帝就是玄燁,宣統皇帝就是溥儀等。這些稱呼既不會讓人產生混淆更不會讓人產生誤解,還把皇帝及其年號一下子都記牢了,很容易為大家所接受。而以前的皇帝很多都是一個人有好幾個年號,如漢宣帝和漢成帝都是7個年號,漢武帝是11個年號等。
❉
~●~●~●~●~●~●~
一簡對多繁漢字表
視頻部分——北大課堂(部分)●以下為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歡迎關注「古代漢語文學」微信公眾號:study-CN,可搜索帳號關注,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後可以點擊「查看歷史消息」讀以前的文章。
古代漢語文學微信公眾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廣告合作請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發信息給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