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起源於重視鬼神的商朝。商朝,商湯建立的朝代,對於鬼神之事特別的信仰。所以商朝人對於祭祀也就特別的重視,廟號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廟號——是古代帝王在廟裡面供奉時候的稱呼。創立之初,一朝最多只能有七個廟號,賈誼的《過秦論》裡面有一句話可以體現出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因為你一個人的造孽,導致你們家祠廟裡面的供奉的祖宗全部被毀滅了。古人還是很講究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享受後人的供奉的,所以廟裡面只能放七個,也就是說只能對天下做出大貢獻的人才能資格有廟號。創立之初,廟號只有四個太、高、世、中。意思就是說綜合起來也就只有七種,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中宗。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沒有中祖?廟號裡面的祖和宗不是隨便加的,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意思是廟號裡面帶祖的是開創國家的人,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等等,他們理應享受子孫的供奉。而總是代表守成之君才有的稱呼,其中「中」在廟號裡面的解釋是「中興」的意思,所有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沒有中祖了。
東晉皇帝的一些廟號
後來由於不斷的補充才有了後來的廟號的稱呼如玄、肅、德、睿、仁、武等等。所以廟號在後來也會起到諡號的作用。比如德、仁、武這些,看著字面的意思就知道是褒義的。一般來說每朝只有一個廟號是祖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廟號就被玩壞了。尤其是元明清三代。元朝有兩個廟號是祖的,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因為忽必烈認為自己的朝代是繼承蒙古帝國而來的。明朝兩個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朱棣認為自己又重新打掃了一遍江山,因為他是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踩上臺的。清朝更不要臉有三個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因此廟號是祖。福臨也就是23歲去世的順治皇帝,是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一次也是祖。玄燁就是康熙,因為他收復臺灣,座椅還是祖。清朝也夠不要臉的了。不過也不能怪他們,少數名族想學漢文化,只不過畫虎不成反類犬而已。
唐朝之前有廟號的皇帝比較少,比如西漢一共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劉邦的廟號為太祖、劉恆為太宗、劉徹為世宗、劉詢為中宗。這些廟號不像諡號一樣死之後立刻加上去的,是過了很久之後後來的皇帝評定的。至於為什麼只有四個,這個很簡單,這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選的,因為一朝只有七個,要怎麼找也得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幾個。唐朝之後,皇帝多用廟號來稱呼,之前都是用諡號稱呼的,為什麼唐朝之後都是廟號呢?因為唐朝皇帝特別不要臉,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前幾任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也還行,享受廟號也行,但是後面的唐僖宗、唐代宗這些,放在祠廟裡面真的不一定能夠享受後世的供奉!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出來一個新的廟號,「仁宗」,在廟號裡面的解釋也就是比較仁義的君主,宋仁宗也就是狸貓換太子的主角,當時的太子——趙禎。一位死了之後連敵國都為其立廟祭祀的皇帝,仁宗死後,上至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之動容,可見其仁義的程度。
明清兩朝,對於皇帝的稱呼多用年號稱呼,因為廟號已經被徹底玩壞了。
諡號,讀shi,去聲。當然有些人樂意讀yi,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萬一這個字真的是多音字呢。諡號起源於西周,傳說是周公旦而作,也就是當時的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姬旦,因為被封為公爵,是周朝的,因此被後世成為周公。據說在《逸周書·諡法解》提到周公作諡,對於諡號進行了嚴格的解釋和規定。後人也願意相信是周公做的,因為他和他爸周文王都被成為聖人,誰不願意這麼先進的東西是聖人發明的呢。
諡號和廟號不同的是,諡號是每個帝王都有的,不僅僅帝王有,有些大臣死後也會有相應的諡號。諡號一共有一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諡號是帝王死後,後人綜合這個帝王的一生所作所為給的評價。既然是綜合一生,不能像唐朝之前廟號一樣都是褒義。肯定也有其他的意思,這就引發了諡號的第二個特點
諡號一共分為三種,褒義、貶義、同情。褒義和貶義很好理解、為什麼會有同情呢?因為有人皇帝得到那種諡號根本不能怪自己,比如有些短命的,有些因為祖上造孽導致到他這時江山不穩,起義不斷的。這類的諡號有哀、殤、愍這些字眼,意思是後人知道國家成這樣也不怪你,你自己本身也夠倒黴的了。比如漢愍帝劉協,也就是漢獻帝。本來自己即為的時候天下大亂,奸臣當道,自己還受曹操父子控制了幾十年,你說他能怎麼辦。再比如漢平帝自己六歲當皇帝,什麼都不懂,等到自己稍微懂事了又被王莽弄死了。
諡號和廟號一樣,都是一人一個諡號,一般都是一個字,最多兩個字。比如漢朝以孝治國,所以每個皇帝諡號前面都會有個孝字,孝武帝,也就是漢武帝。孝文帝也就是漢文帝。
諡號一旦定好之後永遠都改不了,不管褒貶都會永遠跟著這個人,正所謂蓋棺定論就是這個意思。
東周王的諡號
一朝的諡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及時帝王的功績一樣,也不可能會重複。不可能漢朝除了一個漢武帝,之後又來一個漢武帝二世,這個不是歐洲,都可以有路易十四這樣一輩一輩數著玩。
不過諡號和廟號一樣,產生之後都經歷過災難,都被秦始皇給廢除了,秦始皇認為這些玩意都是「臣議君,子議父」,你想想秦始皇自認自己德過三皇功過五帝,所以才起了個皇帝的稱號,要是自己的豐功偉績再有後人評價,指不定會評價個什麼的。所以為了保險起見,老子自稱秦始皇,以後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等等往下傳。不勞你們這些子孫費心給我的後代想諡號了!
在中國所有的帝王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吳大帝孫權,也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仲謀,他是中國唯一一個諡號為「大」的皇帝。中國不想歐洲有這麼多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查理大帝等等,中國國產的就這一個大帝。需要注意的是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都不是諡號,是他們的自稱。不過和他們的同一時代的紂王倒是諡號,紂的意思是殺戮無辜。所以封神榜裡面的一個個叫商的老大紂王都是胡扯,漢武帝裡面陳寶國稱呼自己為武帝也是胡扯,這些事後人在你們死後給的稱呼,不是自己隨便起的。
當然大行皇帝倒不是諡號。這個是稱呼那些剛死又沒有來得及上諡號的皇帝成為大行皇帝,也就是剛死的皇帝。廢帝也不是諡號,只是一種稱呼,意思是在位被別人廢了。不過中國最後一個有諡號的皇帝是光緒帝,諡號景帝,這是非常高的諡號由義而濟曰景,說明後人是比較認可光緒帝的。到了溥儀皇帝,封建王朝沒了,所以諡號也就沒了。
下面看一些諡號的意思:
威彊敵德曰武 安樂撫民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昭德有勞曰昭 由義而濟曰景 當然這些都是褒義的。
也有一些貶義的如:殺戮無辜曰厲 好內遠禮曰煬 肆行勞祀曰悼 動祭亂常曰幽
表同情的:未家短折曰殤 慈仁短折曰懷
年號
明清皇帝的年號
年號相對於其他的兩個的起源比較晚。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之後的歷代皇帝中,一般會再出現什麼祥瑞、災難、大事件中改年號。有些皇帝一生中會有幾十個年號都比較正常。比如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就比較頻繁的改年號。13年一共用了14個年號。也就是天天閒著沒事就改著玩了。不過年號的固定是在明清兩朝。這兩個朝代一般一個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像朱元璋年號——洪武、朱棣年號——永樂,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等。但也有特殊的,比較少,明英宗當了兩次皇帝,就永樂兩個年號。不過大體上我們一般都是用年號稱呼明清兩朝的皇帝的。崇禎、康熙、乾隆等。中國歷史上面最後的一個年號是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宣統。清朝滅亡之後也就不再使用了。不過中華民國多少多少年,也算是年號的另一種延續。
漢武帝
年號一般都會用一些比較吉利或者祥瑞的詞語。總之都是比較好的字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