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文學史上,王昌齡歷來被歸入到邊塞詩人的行列。因為這個詩人的詩篇,大多雄闊豪邁,留下諸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經典詩句,代表了自信豪放的盛唐氣象。
不過,熱衷於功名與邊塞的王昌齡,還寫出了大量風格迥異的閨怨詩。這些詩篇模仿女子的口吻,所寫內容多為她們思念遠方的丈夫而產生的思緒。尤其是其中的一首詩句,可謂「一句一折,波瀾橫生」。且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的題目就是《閨怨》,以《閨怨》寫閨怨,這首詩的主題很明確。
中國古典詩詞當中,抒發徵夫思婦之苦的詩作有很多,尤其是思婦詩,自《詩經》當中就有傳統,後來經歷曹植等人的發展,到了唐代,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詩作。
而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可謂其中的經典作品。
開篇第一句,詩人寫出「閨中少婦不知愁」,意思是這個思婦原本不知何為離愁,即便是丈夫不在的時候,也能「春日凝妝上翠樓」,說明女子的生活本來就一個人習慣了。否則她也不會如此有興致,精心打扮去高樓賞景。
前兩句代表一種意思,後兩句則直接進行了轉折。「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個女子在高樓上眺望,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樹都已經生根發芽,這說明春天已經來了。
而此時的女主人,「悔教夫婿覓封侯」,女子後悔讓自己的夫君趕赴遠地去追求功名,而辜負了眼前大好的青春時光。
這首古詩作為最出色的閨怨詩之一,絕句中有情節的波瀾是其重要特色。第一句寫清楚女子不知何為愁,不知愁才會登高樓,本是女子打發時間的一種手段;接下來,女子登樓卻忽然發現路邊楊柳青,內心意念有了轉折,最後才會有「悔教夫婿覓封侯」。
短短一首古詩,內中意蘊經歷多次轉折,所以後人才會評論其「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