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之外,王昌齡的這首閨怨詩同樣精彩,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2020-12-05 老張侃詩詞

在唐代文學史上,王昌齡歷來被歸入到邊塞詩人的行列。因為這個詩人的詩篇,大多雄闊豪邁,留下諸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經典詩句,代表了自信豪放的盛唐氣象。

不過,熱衷於功名與邊塞的王昌齡,還寫出了大量風格迥異的閨怨詩。這些詩篇模仿女子的口吻,所寫內容多為她們思念遠方的丈夫而產生的思緒。尤其是其中的一首詩句,可謂「一句一折,波瀾橫生」。且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的題目就是《閨怨》,以《閨怨》寫閨怨,這首詩的主題很明確。

中國古典詩詞當中,抒發徵夫思婦之苦的詩作有很多,尤其是思婦詩,自《詩經》當中就有傳統,後來經歷曹植等人的發展,到了唐代,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詩作。

而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可謂其中的經典作品。

開篇第一句,詩人寫出「閨中少婦不知愁」,意思是這個思婦原本不知何為離愁,即便是丈夫不在的時候,也能「春日凝妝上翠樓」,說明女子的生活本來就一個人習慣了。否則她也不會如此有興致,精心打扮去高樓賞景。

前兩句代表一種意思,後兩句則直接進行了轉折。「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個女子在高樓上眺望,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樹都已經生根發芽,這說明春天已經來了。

而此時的女主人,「悔教夫婿覓封侯」,女子後悔讓自己的夫君趕赴遠地去追求功名,而辜負了眼前大好的青春時光。

這首古詩作為最出色的閨怨詩之一,絕句中有情節的波瀾是其重要特色。第一句寫清楚女子不知何為愁,不知愁才會登高樓,本是女子打發時間的一種手段;接下來,女子登樓卻忽然發現路邊楊柳青,內心意念有了轉折,最後才會有「悔教夫婿覓封侯」。

短短一首古詩,內中意蘊經歷多次轉折,所以後人才會評論其「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王昌齡這首閨怨詩,一句一轉折,波瀾橫生
    王昌齡這首《閨怨》詩中的女主人的丈夫就是走向了這條建功封侯的道路。閨怨唐代: 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題是閨怨,首句卻寫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又寫她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盛裝打扮後登上翠樓賞春的情形,活畫出青春女子天真爛漫的憨態。然而,她是真的不知道憂愁嗎?縱觀全詩,顯然並非如此。接下來「忽見」一詞,輕輕一轉,於不經意處翻出「陌頭楊柳色」。
  • 王昌齡《閨怨》全詩賞析
    閨怨詩是以描寫閨中婦女懷人的哀愁為題材的一類詩。《閨怨》是王昌齡所寫這類詩的代表作。〔2〕凝妝:精心梳妝。翠樓:精緻華美的樓閣。〔3〕「忽見」二句:陌頭,這裡泛指路邊。覓封侯,漢制無軍功不得封侯,這裡即指從軍出徵。
  • 王昌齡的精彩:邊塞詩寄託的豪邁人生
    他的詩對徵戰場景描寫不多,多的是那份據守邊關,終破樓蘭的豪情及思家念親的離情。擅於寫情才是高手,正因此,在高手如雲的唐代詩人中,他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邊塞詩人、「七絕聖手」、「詩家夫子王江寧」,都是他王昌齡的美譽。
  • 閨怨詩王昌齡賞析 王昌齡《閨怨》全詩賞析
    《閨怨》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閨怨詩,唐朝前期,有許多男人都會遠赴邊疆,保衛國土,因此不得與妻子分離。丈夫離開之後,時間久了,妻子也就對丈夫充滿了思念與怨恨,這首詩便將妻子們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王昌齡:大唐邊塞詩的奠基人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晉陽人,唐代著名詩人,邊塞詩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其詩歌體裁涉及邊塞、離別、閨怨等,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被稱為唐代邊塞詩的創始、先驅和王者。其邊塞詩勁健奔放,雄渾豪邁,堪稱神品;其離別詩情真意切,超逸曠放,俱為佳作;其閨怨詞清麗幽秀,深沉蒼鬱,被譽為宮詞七絕第一人。王昌齡一生創作將近200首詩作,留下來的有181首。在他為數不多的詩作中,送別詩有五十二首,佔四分之一左右。七絕七十四首佔盛唐的絕句的六分之一。
  • 王昌齡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一句卻畫龍點睛,令人稱讚!
    無論是《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還是《閨怨》中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亦或是《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從軍行·其一》,雖然它沒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出名,甚至說有點冷門,但是它依然有著令人稱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閨怨詩,把悽涼寫成了美好,讓人回味無窮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早年家境貧寒,以種地為生,23歲時離開家鄉開始了遊學生涯,開元十三年,27歲的王昌齡也跟隨從軍熱潮投筆從戎,到達西北邊地,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邊塞生活,也正是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那首《出塞》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七絕聖手」王昌齡《出塞》被譽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這是王昌齡邊塞詩《從軍行》(七首之一)呈現給我們的畫面和意境:「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閨怨題材的詩也比較多,比如《閨怨》便是他閨怨詩的代表,其次則是送別詩。不過這首《從軍行》有點例外,如果要細分的話,好像是邊塞詩和閨怨詩兩種題材的融合,既是邊塞詩,也是閨怨詩,因為前三句寫邊塞,最後一句寫閨怨,但最後一句又不是正式的閨怨,因為要表現的還是徵人的懷念,是他在想到妻子掛念自己之後的憂傷心情。先寫徵人的思念,自然而然引到他那家中同樣懷念著他的妻子。
  • 「七絕聖手」王昌齡,這7首代表作不可不背!
    ——《涼州詞》今天小仙來和大家聊聊王昌齡和他的代表詩作。除了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之外,王昌齡還有一個外號:七絕聖手,意思就是他非常擅長寫七言絕句。前面說過,最能體現唐詩特色的,就是邊塞詩。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就是唐朝邊塞詩的代表作,後世不少詩評家,將其評為唐朝最好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不僅唱出了貫穿古今的邊地徵戰之苦,更突出了盛唐時期詩作常以艱危見昂揚的特點。
  • 「詩家天子」王昌齡的俠骨柔情
    可見至少在以殷璠為代表的那部分當時人眼裡,王昌齡不愧「詩家天子」。王昌齡善於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他的邊塞詩渾然天成,和高適、岑參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他的組詩《從軍行》,幾乎每一首都是經典。這首詩有的詩歌選集歸入李白名下,但筆者認為作者是王昌齡的可能性更大。李白雖然出生在西域,但成年後卻沒有去過邊關,所以他的邊塞詩不注重細節描寫,並且多半站在徵人妻子的角度泛泛而論。而這首詩的作者很可能親眼目睹邊關將士戰罷歸來,見過軍刀因為帶血和刀鞘粘在一起難以分開的情景。
  • 王昌齡的這首詩,可以說是邊塞詩的經典作品,被世人傳唱千年!
    而這其中如果說絕句寫得最好的,」七絕聖手「王昌齡就必須有姓名了。王昌齡的詩歌膾炙人口,你能想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真情;你能想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你能想到「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哀怨。但是要說王昌齡寫得最經典的,還得是邊塞詩。邊塞詩一直是詩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詩人都曾經寫過著名的邊塞詩。
  • 王昌齡寫邊塞,這3首最妙,悲壯而不悽涼,說的就是他!
    本文就為大家介紹王昌齡最妙的3首邊塞詩,悲壯而不悽涼,說的就是他!1、《從軍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王昌齡寫的多是雄渾高昂的關山之辭,就算是閨怨也沒有那種纏綿不舍,就像這首詩中的最後一句「無那金閨萬裡愁」,一筆帶過,果然是印象中的「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即使他在詩的前三句中極力敘事寫景渲染氣氛,但最後一句還是筆鋒一轉,將自己的愁和家鄉老婆的相思之苦放在一起,一下子覺得自己的愁實在不是什麼事。豁然開朗。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邊塞詩有《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等傳世名作。閨怨詩有《宮詞》《閨怨》等語言凝鍊情韻綿長的著名詩篇。送別詩有《芙蓉樓送辛漸二首》《送柴侍御》等名篇。王昌齡存世詩作180餘首,數量不是很多,質量很高。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他的邊塞詩雄渾高昂,意境深遠,有著慷慨鬱勃的雄渾之美,更有深情幽怨的意境之美,既體現了時代風貌,也折射了詩人心靈思想,有豐富的美感特質。為了更好的認識王昌齡,通過詩歌了解他那個時代的人、事、情,乃至整個社會的大背景,哲學詩畫特意精選了他最有名氣的幾首詩,一起來誦讀經典,品味詩歌人生。
  • 讀王昌齡的《閨怨》,賞析凝練筆法精巧構思
    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篇詩作,在邊塞詩上,詩人往往別具匠心,運用鏗鏘有力、雄奇豪放的語言描繪寥落壯闊的邊塞風光,以及邊塞之上激烈的戰鬥和軍士們昂揚的鬥志,可謂是字字鏗鏘有力,宛如鼓點。而該首詩一反常態,並非是詩人最為擅長的邊塞詩,而是一首心思細膩幽情深深的閨怨詩。
  • 寫古代「留守」女人的3首詩,第1首憂傷第2首巧妙,第3首最為殘忍
    描寫古代「留守」女人的詩歌中,有3首佳作,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第一首是唐朝詩人陳玉蘭的作品《寄夫》。陳玉蘭,是唐朝為數不多的女詩人之一,她的丈夫是唐昭宗年間的詩人王駕。陳玉蘭的這首詩名為《寄夫》:「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 王昌齡不只在七言絕句上有所成就,他的邊塞詩也是屈指可數的
    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王昌齡的詩歌具體內容,去一步步的剖析他的詩歌文化。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大類,這三類都有各自的特點。而其中就以邊塞詩為第一、閨怨詩為第二。第一類主要是沿用了樂府舊題的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歷來都是以高適、岑參為首的,但是這兩個人都是擅長長歌行長篇,高適的文章昂揚奮激,岑參的文章瑰麗雄奇。
  • 王昌齡很冷門的一首詩,這首詩意境唯美,蘊含禪理
    每當說起邊塞詩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王昌齡的大名了,作為那個年代最著名的一位詩人,他寫下了很多邊塞詩,而且都極為經典。不過,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卻並不是他的邊塞詩,而是要為大家推薦一首他比較冷門的作品。這首詩或許很多朋友都沒有讀過,甚至有些人都沒有聽說過,不過這卻並不能代表這首詩不優秀,相反,這首詩極具特色,不僅意境唯美還蘊藏禪理。
  • 王昌齡這首邊塞詩,詞風慷鏘有力,越讀越使人振奮不已
    王昌齡 ,字少伯,邊塞詩人,生卒年(698年—757年)。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其人好友眾多,如高適、李白、王之渙、孟浩然等。邊塞詩代表作品有《出塞》《從軍行七首》。《從軍行七首》便是詩人跟隨軍隊這段時間所作。從軍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齡 朗讀: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雲暗雪山。」
  • 風雅遺音,王昌齡之閨怨第一詩
    《閨怨》 唐·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之前,我們就一起分享了王昌齡的一首七絕《芙蓉樓送辛漸》,最後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被後世無數文人士子奉為人生的準則。王昌齡在唐代詩人中,猶以七絕見長,素有「七絕聖手」的美譽。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另外一首七絕《閨怨》。閨怨,從字面上,不難理解,講的就是閨中女子的幽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