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這首閨怨詩,一句一轉折,波瀾橫生

2020-12-19 最美詩畫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徵,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王昌齡這首《閨怨》詩中的女主人的丈夫就是走向了這條建功封侯的道路。

閨怨唐代: 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題是閨怨,首句卻寫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又寫她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盛裝打扮後登上翠樓賞春的情形,活畫出青春女子天真爛漫的憨態。然而,她是真的不知道憂愁嗎?縱觀全詩,顯然並非如此。

接下來「忽見」一詞,輕輕一轉,於不經意處翻出「陌頭楊柳色」。眼前所見,不過楊柳這等尋常景物,何以稱為「忽見」,其實,這句詩關鍵是要表達這位少婦在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在古人心目中,楊柳不僅是「春色」的象徵,也是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就有折柳相贈的習俗,送別詩中也經常出現「折柳」這一意象。眼前所見之景勾起了她一連串的情思:當年折柳送別,今春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紅顏易老,於是一種強烈的空寂和怨愁之感撲面而來。

而在情思被觸動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和離愁突然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頃刻之間噴湧而出,於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悔教夫婿覓封侯」一句。楊柳顯然只是導致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外在因素,如果沒有平日感情的積蓄,楊柳不可能如此強烈地觸發她心中的「悔」。因此,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盡在情理之中。最後一個「悔」字為畫龍點睛之筆,將登樓前的不知愁與登樓後的深知愁融匯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首詩並未刻意寫怨愁,然而怨之深,愁之重,已表露無遺。周珽評價說:情致語,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相關焦點

  • 邊塞詩之外,王昌齡的這首閨怨詩同樣精彩,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在唐代文學史上,王昌齡歷來被歸入到邊塞詩人的行列。因為這個詩人的詩篇,大多雄闊豪邁,留下諸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經典詩句,代表了自信豪放的盛唐氣象。不過,熱衷於功名與邊塞的王昌齡,還寫出了大量風格迥異的閨怨詩。
  • 王昌齡《閨怨》全詩賞析
    前二句筆調輕快,實為蓄勢,第三句頓作轉折,末句點出主題。波瀾橫生,意味深長。【注釋1】①凝妝:盛妝。②翠樓:華美的樓臺。③陌(mo)頭:路邊。④悔教:悔使。夫婿:丈夫。覓封侯:尋找封侯道路而從軍。【注釋2】〔1〕王昌齡是盛唐邊塞詩名家,又是閨怨詩的聖手。閨怨詩是以描寫閨中婦女懷人的哀愁為題材的一類詩。《閨怨》是王昌齡所寫這類詩的代表作。〔2〕凝妝:精心梳妝。翠樓:精緻華美的樓閣。〔3〕「忽見」二句:陌頭,這裡泛指路邊。
  • 閨怨詩王昌齡賞析 王昌齡《閨怨》全詩賞析
    《閨怨》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閨怨詩,唐朝前期,有許多男人都會遠赴邊疆,保衛國土,因此不得與妻子分離。丈夫離開之後,時間久了,妻子也就對丈夫充滿了思念與怨恨,這首詩便將妻子們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兩首閨怨詩,王昌齡與白居易的對決,描寫細膩,卻各盡其妙
    下面介紹兩首閨怨詩,王昌齡與白居易的對決,描寫細膩,卻各盡其妙。閨怨唐代: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是王昌齡的代表作之一,很多讀者都耳熟能詳,有些七絕聖手的鐵粉還能倒背如流。這首詩細緻而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閨婦的心理狀態,詩人出人意料地從「不知愁」寫起,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丈夫遠徵異地,她卻濃妝豔抹、登樓賞景。第一句反起,第二句則順承,然而對照下文,才更覺其變幻。
  • 王昌齡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一句卻畫龍點睛,令人稱讚!
    無論是《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還是《閨怨》中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亦或是《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從軍行·其一》,雖然它沒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出名,甚至說有點冷門,但是它依然有著令人稱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
  • 閨怨詩王昌齡賞析 古詩閨怨詩詞賞析
    古時候的戰士參軍後就需要和妻子分離,而妻子就在家中獨守空房,等待丈夫的歸來,王昌齡則寫了一首詩描寫這個情景,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賞析  詩的第一句點出了少婦「不曾愁」,看似違反題意,實際是為了更好的烘託下文;第二句寫少婦登上高樓,進一步烘託她的「不曾愁
  • 王昌齡 閨怨
    王昌齡 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鑑賞:這是王昌齡一系列閨怨詩中的代表作。雖以「閨怨」為題,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難道閨中少婦果真不知道愁嗎?當然不是,這樣寫更突出強調了由「不知愁」到「悔」的幽怨、離愁和遺憾。當時正處於大唐盛世,遠徵他鄉,建立戰功,封侯封爵是絕大多數有抱負的男兒的畢生追求。這位閨中少婦想必也是希望自己的夫君能有朝一日憑此「封侯」,所以「不知愁」也是合情理的。
  • 王昌齡最曲折的一首詩,末句7字,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但是,寫七言律詩時,在短短的四句詩歌中也能營造出一種戲劇性轉折的,首推王昌齡的這首《閨怨》。王昌齡毫無疑問是唐代詩人中寫閨怨詩的名家,他的閨怨詩可以與詩仙李白同樣題材類型的詩歌相媲美。《閨怨》是王昌齡最經典也是最知名的一首閨怨詩,末句「悔教夫婿覓封侯」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女子的共同心聲,也總結出了千百年來閨怨的根本緣由。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閨怨詩,把悽涼寫成了美好,讓人回味無窮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早年家境貧寒,以種地為生,23歲時離開家鄉開始了遊學生涯,開元十三年,27歲的王昌齡也跟隨從軍熱潮投筆從戎,到達西北邊地,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邊塞生活,也正是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那首《出塞》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風雅遺音,王昌齡之閨怨第一詩
    《閨怨》 唐·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之前,我們就一起分享了王昌齡的一首七絕《芙蓉樓送辛漸》,最後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被後世無數文人士子奉為人生的準則。王昌齡在唐代詩人中,猶以七絕見長,素有「七絕聖手」的美譽。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另外一首七絕《閨怨》。閨怨,從字面上,不難理解,講的就是閨中女子的幽怨。
  • 這3首「閨怨詩」,最經典!
    她就是閨怨詩。這類詩詞,主要描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的憂傷,或是少女懷春,或是思念情人,大部分以女性的口吻來寫,加入了女性獨有的氣質,讀來別有一番滋味。說到閨怨詩,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閨怨》一詩。細讀詩作,通篇沒有刻意寫閨怨,卻將少婦的心理變化描寫的細膩入微,千百年來,堪稱經典!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句是至理名言,值得一讀再讀!
    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與高適、岑參合稱「唐代三大邊塞詩人」。王昌齡以七言絕句著稱,在七絕上與李白齊名。詩歌風格緒密而思清,有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後人又稱王昌齡為「七絕聖手」。其詩現存181首,經典詩作有《出塞》、《從軍行七首》、《閨怨》等。
  • 寫古代「留守」女人的3首詩,第1首憂傷第2首巧妙,第3首最為殘忍
    描寫古代「留守」女人的詩歌中,有3首佳作,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第一首是唐朝詩人陳玉蘭的作品《寄夫》。陳玉蘭,是唐朝為數不多的女詩人之一,她的丈夫是唐昭宗年間的詩人王駕。陳玉蘭的這首詩名為《寄夫》:「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 王昌齡的《閨怨》真是悽美到極致,原來有一種深情竟是如此無助!
    王昌齡的《閨怨》可謂是千古絕唱,也許正是這首作品不僅順應當時的傳統題材,更是在物像、手法和用字方面都很別具一格,情感豐富而真摯感人——閨怨唐代:王昌齡詩從起筆的時候就點明了「愁」字,表面是不知愁,實則已經為後面的情感轉折與升華做好了鋪墊。人物、時間、地點都在這兩句中交代得很清楚了。一個不知愁滋味的閨中少婦,春日化好妝登樓出場了,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形象逼真。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王昌齡的這首七絕,被評為唐代閨怨詩第一
    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是獨以七絕稱世的唐代著名詩人,《唐詩三百首》中,選了他的五首七絕:《芙蓉樓送辛漸》、《閨怨》、《春宮怨》、《長信怨》和《出塞》。今天小樓就精讀他的《閨怨》,這首七絕,被清人黃生推為閨怨詩第一。
  •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讀王昌齡詩《閨怨》
    閨怨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閨指女子或者少婦的臥室,閨怨是少女的青春孤獨寂寞或者少婦思念丈夫之情,這一類是稱閨怨詩。王昌齡詩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字少伯,山西太原人,他的詩歌在當時享有盛譽,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以七言絕句見長,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 《唐詩三百首》中最為經典的一首閨怨,以小見大寫出了一個時代!
    歷代古詩詞都不乏寫閨怨題材的,從《詩經》中的「君子於役,不知其期」到南北朝的「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歷經千年,閨怨始終是古詩詞最經典的一個題材。及至詩歌最盛的唐代,閨怨詩更是不勝枚舉。僅僅《唐詩三百首》中閨怨詩就有十多首,每一首都是千古傳唱的經典之作。
  • 從王昌齡的《閨怨》出發,探索現代家庭中的類同危機
    在諸多的閨怨詩之中,王昌齡的《閨怨》可謂是最為經典的一首,本詩也是唐代閨怨詩的壓卷之作。本文將以王昌齡的《閨怨》為基點,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在揭示這類詩作背後歷史成因的基礎上,再聯繫當下生活,探索現代家庭中的類同現狀,做出一個理性分析,給出幾點女性成長的可行性建議。
  • 王昌齡一首寫閨怨的經典唐詩,卻命中了今日很多妻子對丈夫的心態
    作為唐代最為知名的邊塞詩人之一,我們在王昌齡的唐詩當中尋找到了屬於盛唐人獨有的邊塞自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寫出的是沖天的豪情,寫出的是自信的志氣。王昌齡的一首唐詩當中,更是將這種微妙的心理精彩地展現出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唐詩的題目是《閨怨》,王昌齡非常著名的一首思婦閨怨詩。
  • 詩詞:這4首閨怨詩你知道嗎?
    閨怨詩歷來佔詩詞題材很大一部分。其中閨怨詩又分棄婦、思婦、少女懷春等幾個板塊。自古以來有名的閨怨詩句,無不展現出怨婦的形象和心理,以求達到共鳴的效果。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這是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梳洗打扮上翠樓後,卻見柳枝輕舞,想起了遠在他鄉覓封侯的夫君。一個「悔」字將閨中少婦的心理變化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眾人眼前。3、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