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枯筆字,字字活靈活現,成了鎮館之寶

2020-10-21 馮彬藏墨


林散之的書法創作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是因為出名很晚,所以數十年來都在寒燈苦學,因此也滋養了他的書法氣、韻、意、趣,達到超凡脫俗的極高境界,對傳承中華文明,為近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林散之像


「草聖」林散之一生創作作品數以萬計,在十年動亂歲月被燒掉的書畫作品不計其數,每當回首往事林老先生都會痛心疾首。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是林散之眾多作品中最具代表作之一,也是尺幅、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典範,6次出版,多次製成宣傳冊,又多次被選為林散之書法精品集、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等書籍的封面,可見此作品的價值無可估算。

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將林散之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靈活現,個個氣韻十足。中書協第四任主席沈鵬讚嘆:「十分難能可貴。」此作品現在成了「林散之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


《自作詩論書一首》釋文:

自攫神奇入畫圖,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賢希聖希今古,無我無人無主奴。

一種虛靈求不昧,幾番妙相悟真如。

渾然天趣留多少,草綠山中認苾芻。

以上陰影部分就是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論書一首》的內容。此幅枯字草書作品是作者在1980年創作的 ,格式為縱列橫幅,規格尺寸為: 145×354㎝,大約 為: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這枚印章是著名畫家、篆刻家陳大羽教授所刻。所用紙、筆、墨為: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裱工一流,品相十全。

下面是小編對此幅作品進行局部呈現,並一一解讀。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散之先生用枯筆寫字可以說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書寫過程中又分為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他會根據所寫內容的變化時而用濃墨枯筆,時而又會用淡墨枯筆,有時又會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混用,給人的感覺就是要達到美輪美奐、變化莫測的效果。

在這幅《自作詩論書一首》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濃墨枯筆。如作品中的「圖」、「作」、「認」、「中」等字的枯筆形成一種絲絲飛白,枯潤相生,如白煙嫋嫋,徐徐升起。這些字自然樸實,蒼勁有力,其勢飛舉。飛白表現出一種空靈、若影若現的境界。這境界,空無中顯神奇,針對不同層面的審美情趣,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其結果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藝術的升華。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林散之先生在草書創作中善於使用枯筆,從而產生「飛白書」的神奇效果,這是林散之草書的一大特色。

相傳「飛白」用得最早的是在漢靈帝時代,大書法家蔡邕在觀察工匠們整修鴻都門,用掃帚往牆上刷白粉時,刷過之後,見絲髮露白,頓時靈感飛至,回去後創造了這種新的書體——「飛白書」。這種書體白處空靈,粗獷樸野,筆沉痛快,其勢飛舉,如流星電閃,在當時及後世產生了影響。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蔡邕飛白得華豔飄蕩之極,字之逸越不復過此。」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沒有雄厚的書法功底枯筆是很難寫好的,林散之先生就是枯筆高手,領悟了蔡邕「飛白書」的真諦,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整幅作品中的正文加落款一共是 67個字,除「人」、「一」以外,其它 65個字都有枯筆,儘管枯筆有多有少,但都能一絲絲,一縷縷緊緊相扣,清晰可見,從而集中呈現了林散之大師的枯筆藝術和草書欣賞價值。林散之的多個弟子曾評價這幅作品時說:「有一種膨脹化的張力,有一種感到向外擴張的震撼人的威懾之力。」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相關焦點

  • 枯筆典範——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 論書一首》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先生在這幅作品中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書法大家高二適見到林散之的字,拍案驚呼:「這才叫字!」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自攫神奇入畫圖,居心未肯作凡夫。
  • 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秋思》賞析
    力透紙背——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秋思》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從數千件作品中選出近 500件佳作,經過反覆論證,最後精選出 180件,草書《自作詩 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 林散之草書《自作詩 昔遊十八首之一》過眼錄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林散之草書《自作詩 昔遊十八首之一》,立軸,尺寸為68×28㎝,大約2.5平方尺。落款是熊能同學留念,八十三叟,散耳。引首章是「散之八十之後書」(朱文),名章是「散之信璽」(朱文)。長鋒羊毫筆,宿墨,生宣紙,作品上方有詩堂。
  • 林散之草書精品《自作詩 為仲華先生雅存》賞析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林散之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書畫三絕」,尤以草書名揚海內外,有「當代草聖」之美譽。林散之先生得到黃賓虹大師的真傳之後,開始師法大山大水大自然,書法、繪畫技藝大有長進。正當他向新的高峰邁進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 林散之《草書一首》25萬落槌
    林散之《草書一首》25萬落槌 在書畫專場中,林散之《草書「自作詩論畫一首」》以18萬起拍,最終以25萬的價格落槌。
  • 林散之行書《自作詩 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紀念》過眼錄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李白草書歌行》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林散之左邊是江蘇省副省長宮維楨,林散之右邊是南京書畫院副院長曹汶林散之行書《自作詩 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紀念》,鏡片,尺寸為135×48㎝,約 6平方尺。落款是「庚申春日,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紀念。八十三叟,林散之敬書」。引首章是「大吉羊」(朱文),名章是「散之信璽」(朱文)。長鋒羊毫筆,宿墨,生宣紙。裱工精湛,十全品相。作品正文內容是:天寶高僧一鑑真,不辭五渡到東瀛。
  • 一件唐代小楷在敦煌出土,字字絕美,乃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敦煌遺書《西晉陸機辯亡論》如今在國家圖書館,有四大「鎮館之寶」,其中有一件至寶,便是從敦煌出土的一件經卷,這件作品便是敦煌遺書《西晉陸機辯亡論》。此作字字絕美,乃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辯亡論》乃是晉人陸機寫的一篇關於國家興亡法則的文章,乃是歷代帝王的必讀之書,這篇文章被據考證乃是皇家御用的「抄經生」,將次抄錄給皇家閱覽之作。在敦煌出土的大量作品當中,幾乎皆為經書,而抄寫這種勸諫文章的卻極為罕見。
  • 林散之《自作詩感賦》等,自謂「詩第一、畫其次、書又次之」
    林散之是詩、書、畫全能的藝術家,但世人往往知其書作盛名者眾,悉其善詩者鮮。他的一生用力最多的是詩,他最在意的也是他的詩,自謂「詩第一、畫其次、書又次之」,他84歲時,為夫人和自己選定墓地後,自書碑文曰:「詩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翠合葬之墓」,即是他偏愛自作詩的最好明證。
  • 臻至聖境:林散之《草書自作詩》,渴筆的表現力棒極了
    林散之《草書自作詩》,142cm×358cm,款識:祝燕京書畫苑成立。散耳。鈐印:不殘老人、古為今用。匡時2014秋拍成交價333.5萬元。林散之先生是中國現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被譽為「草聖」。
  • 曠世鴻篇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手卷《李白草書歌行》賞析
    林散之的女婿、林散之研究專家李秋水先生說:「好得不得了。」疏密交錯的章法積畫成字,積字成行,積行成幅。章法是草書技法的三大要素之一,主要研究作品分行布白和謀篇布局的規律。古人曾有「十年學寫字,十年學章法」的說法,可見章法對於草書作品之重要。這幅超長的草書手卷正文一共 184個字,縱而有行,橫而無列,牽絲相連,血脈不斷,大小參差,渾為一體,其章法是疏密交錯。
  • 「瘦金體」太美了,宋徽宗這40個字,成了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在古代的書家群體當中,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取決於他的見識閱歷以及自己的社會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即便再有藝術天分,在印刷術不太發達的時代,也難以見到古代名家的法帖,也就基本不可能成為書法家!宋徽宗曾經在22歲的時候,就已經將「瘦金體」寫得爐火純青,這一年他寫過一卷楷書《瘦金體千字文》,字字精妙,能夠在20多歲的年紀,有如此功力,實在難能可貴。
  • 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十六字令》賞析
    筆走龍蛇——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十六字令》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通篇以焦墨而為之,散鋒入草,一枯再枯,墨似盡而筆仍在運行,只見殘墨化作絲絲飛白,在似有若無中盡顯神韻。
  • 「瘦金體」真是太美了,宋徽宗這40個字,成了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在古代的書家群體當中,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取決於他的見識閱歷以及自己的社會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即便再有藝術天分,在印刷術不太發達的時代,也難以見到古代名家的法帖,也就基本不可能成為書法家!宋徽宗曾經在22歲的時候,就已經將「瘦金體」寫得爐火純青,這一年他寫過一卷楷書《瘦金體千字文》,字字精妙,能夠在20多歲的年紀,有如此功力,實在難能可貴。
  • 林散之臨《乙瑛碑》,看看草聖的隸書寫得如何。可列印收藏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飲譽世界,被稱為「草聖」。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
  • 王罡:與林散之學生、揚州市書協顧問熊百之談林散之
    他告訴我,《杜詩鏡銓》分上下兩冊,書中杜甫的每一首詩都有批註和評語。回到揚州後,我趕緊在古籍書店買了一套。除此,林散之先生還給我傳授了「詩須字字緊而有力」、「七句要振起」、「結句應有不盡餘味」等做詩要領。王 罡:聽說你有一本林散之先生的詩集《江上詩存》,這本書和其他的《江上詩存》不一樣,書中有很多圈圈點點。請給我們講一講你怎樣得到這本書的?那些圈圈點點又作何種解釋?
  • 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賞析
    筆精墨妙——林散之草書精品《毛澤東詞 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賞析(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 王罡)賞析提要:林散之草書巔峰時期的精品之作:運筆流暢,剛健渾厚,俊偉茂潤,開合得體,行氣如虹。「草聖」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痴,別號散耳
  • 林散之草書手卷《中日友誼詩》過眼錄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後來被稱為「林散之王」、「林散之第一草書」。為什麼稱為「林散之王」?最早提出質疑的是《東方藝林》雜誌執行主編周益群。2008年8月12日,周益群收到中國著名美術評論馬鴻增的長篇論文《論〈林散之中日手卷〉的價值》。馬鴻增是美術評論界的大伽,《東方藝林》能發表他的論文,真是十分榮幸。這篇論文觀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性強,周益群決定刊登。但是,對馬老提出的「林散之王」不能接受。
  • 林散之草書取法模式探究
    林散之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可以歸結為力和柔的統一。他在《論書》中說:「作書誰作筆頭奴,書聖應師王氏書。龍跳天門虎臥闕,千鈞力量世賢無。」 [2]86 王書不但具有千鈞之力,還具有「溫柔之氣」。林散之曾指出:「近購《十七帖》是清人藏本,亦佳本可學也。大凡習草書,專求快鋒,轉折太露角,不如古人渾脫,溫柔之氣盎然。所以右軍為千古巨子,不能隨便視之,宜細玩而深求之,其味自然見之也。」
  • 風規自遠——江蘇省美術館四老書法特展——林散之
    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3] ,被譽為「草聖」 [1] ,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
  • 當代草聖,名震日本,書法大家林散之拍賣價格最高的30幅書法作品
    當代中國,能堪稱大書法家的,寥寥無幾,林散之算一個。林散之,擅草書、詩、畫,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江蘇江浦縣烏江鎮江家坂村人(今屬南京市浦口區)。1898年生於南京,卒於1989年,終年91歲,趙樸初先生譽林散之為詩、書、畫「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