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的書法創作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是因為出名很晚,所以數十年來都在寒燈苦學,因此也滋養了他的書法氣、韻、意、趣,達到超凡脫俗的極高境界,對傳承中華文明,為近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林散之像
「草聖」林散之一生創作作品數以萬計,在十年動亂歲月被燒掉的書畫作品不計其數,每當回首往事林老先生都會痛心疾首。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是林散之眾多作品中最具代表作之一,也是尺幅、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典範,6次出版,多次製成宣傳冊,又多次被選為林散之書法精品集、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等書籍的封面,可見此作品的價值無可估算。
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將林散之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靈活現,個個氣韻十足。中書協第四任主席沈鵬讚嘆:「十分難能可貴。」此作品現在成了「林散之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
《自作詩論書一首》釋文:
自攫神奇入畫圖,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賢希聖希今古,無我無人無主奴。
一種虛靈求不昧,幾番妙相悟真如。
渾然天趣留多少,草綠山中認苾芻。
以上陰影部分就是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論書一首》的內容。此幅枯字草書作品是作者在1980年創作的 ,格式為縱列橫幅,規格尺寸為: 145×354㎝,大約 為: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這枚印章是著名畫家、篆刻家陳大羽教授所刻。所用紙、筆、墨為: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裱工一流,品相十全。
下面是小編對此幅作品進行局部呈現,並一一解讀。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散之先生用枯筆寫字可以說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書寫過程中又分為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他會根據所寫內容的變化時而用濃墨枯筆,時而又會用淡墨枯筆,有時又會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混用,給人的感覺就是要達到美輪美奐、變化莫測的效果。
在這幅《自作詩論書一首》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濃墨枯筆。如作品中的「圖」、「作」、「認」、「中」等字的枯筆形成一種絲絲飛白,枯潤相生,如白煙嫋嫋,徐徐升起。這些字自然樸實,蒼勁有力,其勢飛舉。飛白表現出一種空靈、若影若現的境界。這境界,空無中顯神奇,針對不同層面的審美情趣,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其結果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藝術的升華。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林散之先生在草書創作中善於使用枯筆,從而產生「飛白書」的神奇效果,這是林散之草書的一大特色。
相傳「飛白」用得最早的是在漢靈帝時代,大書法家蔡邕在觀察工匠們整修鴻都門,用掃帚往牆上刷白粉時,刷過之後,見絲髮露白,頓時靈感飛至,回去後創造了這種新的書體——「飛白書」。這種書體白處空靈,粗獷樸野,筆沉痛快,其勢飛舉,如流星電閃,在當時及後世產生了影響。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蔡邕飛白得華豔飄蕩之極,字之逸越不復過此。」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
沒有雄厚的書法功底枯筆是很難寫好的,林散之先生就是枯筆高手,領悟了蔡邕「飛白書」的真諦,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整幅作品中的正文加落款一共是 67個字,除「人」、「一」以外,其它 65個字都有枯筆,儘管枯筆有多有少,但都能一絲絲,一縷縷緊緊相扣,清晰可見,從而集中呈現了林散之大師的枯筆藝術和草書欣賞價值。林散之的多個弟子曾評價這幅作品時說:「有一種膨脹化的張力,有一種感到向外擴張的震撼人的威懾之力。」
林散之《自作詩論書一首》草書(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