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編工藝編織農民致富夢
其中,全國人大代表、「90後」省級非遺項目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的身影尤為吸引人,她正用一塊蠟染手帕反覆擦拭著一幅用竹絲編織的2.6米長遵義會議會址畫,幾天後楊昌芹將帶著這幅畫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2019歡樂春節香港文化廟會。湖南長沙雨花區非遺館,非遺傳承人在進行竹編技藝製作。
-
竹編工藝,讓她根植於年輕一代的心裡
現在的年輕人誰還會用竹編呢?估計現在村裡的其他人也不會織。很顯然,這一上千年的竹籃民間工藝很快將走到了末日,將在我們的眼前甚至我們的心裡永久性地消失,消失…… 這麼精美的竹籃,除了讚美,除了惋惜,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應該要做點什麼?
-
道明竹編「小課堂」,卻有「大作為」
道明竹編「小課堂」,卻有「大作為」 2020-04-27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2011 年,「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竹編技藝,2015年,大石小學將大石竹編引入課堂,一至六年級均開設竹編課程,學校甚至編制了竹編教材。大石小學的竹編教材。每逢周末,趙行恩的孫子孫女都會前來練習竹編,兒子趙向陽已成為第六代傳人。
-
快要消失的工藝-竹編
竹編,顧名思義,就是用竹子進行編織的一項工藝。 我國歷史悠久,竹編這項工藝也薪火相承,流傳至今,然而在現今和平繁榮的社會裡,本該發展壯大的竹編工藝卻面臨「後繼無人」的恐慌,那竹編究竟有怎樣的前世與今生呢?讓我們來了解下。
-
那些失傳的中國竹編籃簍工藝
,全書使用了38幅圖文介紹了中國的竹編籃簍工藝。此本為1925年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出版。 下列圖為全書中的一部分: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乾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
那些失傳的中國竹編籃簍工藝 探索家
,全書使用了38幅圖文介紹了中國的竹編籃簍工藝。中 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裡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乾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
-
「道明竹編」成國禮:中央美院助力四川非遺崇州竹藝再復興
道明竹編以崇州道明鎮為主要傳承區域,崇州竹資源豐富,而道明鎮的竹編不僅歷史悠久,更因編制材料、工藝的獨特,具有造型別致、精巧細膩、經久耐用的特點。但上世紀90年代,受匠人流失和市場萎縮的影響,道明竹編一度沒落。2013年,中央美院應當地政府邀請,在實地考察後,首次提出將黃龍村靠近公路的九、十、十三組,規劃為一個竹藝聚集區,並冠以「道明竹藝村」,打造「文創旅遊的創新創意示範區」。
-
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守」藝人的幸福人生
居民學習竹編技藝。在成都雙流區怡心街道騎龍社區,就有這樣一群竹編手藝人,他們製作的各式各樣竹製工藝品已成為網紅單品。■街道來牽線社區有了竹編特色課程 隨著城市的發展,竹編這種傳統手工藝品正悄然淡出我們的視線。值得欣慰的是雙流區怡心街道騎龍社區又讓竹製工藝品「火」了一把。
-
國家級非遺錫劇在武進博物館「活態」展出
國家級非遺錫劇在武進博物館「活態」展出 常報全媒體訊 近日,「腔調——常州市錫劇藝術特展」在武進博物館開幕。活動由武進區文體廣旅局主辦,旨在更好地活態保護國家級非遺錫劇。藝術特展共展出40多套近百件戲服、道具。
-
越鄉工藝竹編
嵊州竹編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素以造型優美、編織精巧、實用與欣賞兼備而馳名中外,有&34;之譽;嵊州市被國務院命名為&34;。 嵊州竹編首創並形成了動物、漂白、花筋、藍胎漆等四大工藝特色,編織方法組細並茂,千資百態,產品有籃、瓶、罐、盤、盒、動物、人物、建築、家具、燈具、玩具和屏風十二大類,六千多個花色品種;所有產品經過無毒防蛀防黴處理,經久耐用,獲得國家多種獎勵,在世界同行業中屬於第一流.
-
竹編工藝——搖籃裡的夢
這玩意兒你見過嗎?它叫竹編篩子。作為一個潮汕人,「粿」,也即一種潮汕小吃,是過年過節少不了的,而這種竹編篩子正是用來盛放「粿」的器具。記得小時候,剛剛出爐的粿會首先晾在桌子上,待熱氣漸漸散去便會轉移到竹編篩子裡面,而這期間,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嘴饞不斷從裡面拿出來吃。這是屬於童年的美好回憶。
-
曹彥生:將博物館打造成展示和傳承的活態窗口
對於北京民俗博物館館長曹彥生而言,4月28日這天著實讓其興奮,原因是醞釀已久的中國民俗學會中國民俗博物館聯盟籌組大會終於在這天舉行了,而作為此次大會的發起方,北京民俗博物館也在這天迎來了來自全國10餘個省市的30餘名民俗類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代表。
-
小竹編「編」出大產業
近年來,貴州省赤水市依託豐富的竹資源,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竹編產業,並不斷創新竹編工藝,開發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竹編套繪3大類8大系列3000餘種產品,產品遠銷海外。2014年,「赤水竹編」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赤水竹編非遺產學研基地已培訓當地農民5000餘人,輻射帶動全市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眾多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
策展人手記:如何將非遺中的傳統工藝搬進博物館?
2019年,恰逢第七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因此,成都博物館與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首次跨界合作,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在非遺項目的挑選、解讀上提供學術支持,而成都博物館則發揮自己在展覽方面的經驗,聯合打造了成都博物館開館以來的首個傳統工藝主題的展覽。
-
東陽竹編
東陽竹編的元宵花燈、龍燈和走馬燈之類竹編工藝燈,早在宋代已聞名四方。明清時期,竹編技藝發展迅速,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進一步緊密結合,上至送往京城皇親國戚的「貢品」,下到尋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據清代康熙年間《東陽縣誌》記載:「笙竹軟可作細篾器,舊以充貢。」當時的竹編工藝,主要生產門帘、果盒、託籃等產品,其中書箱、香籃還廣泛流行於紹興、諸暨、嵊州、新昌一帶。
-
嵊州:2000歲竹編敗於低價競爭 如今成博物館展品
惟妙惟肖的飛禽走獸,精緻漂亮的花籃,這些用竹子編成的工藝品,靜靜躺在紹興博物館的展臺上。嵊州竹編——紹興首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昨天,當紹興魯迅文化藝術節開展得如火如荼時,嵊州竹編已作為稀有「遺產」成為了博物館的展品。而這具有2000年歷史的傳統工藝,3年前還是嵊州當地的主打產業。
-
產值過億的竹編產業如何持續發展呢?
竹編製品一直是中國南方地區的傳統用具,小到勺子,大到竹籮筐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綠色生活和原生態文化的追求,竹編工藝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逐漸增多。例如,浙江東陽的北後周與盧宅的竹編、蔡宅與溪口一帶的竹串絲工藝品、南馬的竹蓆以及千祥的宮燈已形成塊狀經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年產值達3.2億元。
-
呈現璀璨奪目的木竹雕刻和竹編工藝 /《江西木竹雕刻及竹編工藝圖文集成》
(轉載自江西人民出版社)編輯推薦語江右贛鄱,物華天寶,木竹雕刻和竹編工藝同樣璀璨奪目。鉤沉年代久遠的木竹加工歷史,展現多姿多彩的木竹工藝作品,記錄技藝精湛的木竹雕刻名師……《江西木竹雕刻及竹編工藝圖文集成》以生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片,一一呈現。
-
小竹編「編」出大產業「圖」
近年來,貴州省赤水市依託豐富的竹資源,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竹編產業,並不斷創新竹編工藝,開發出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竹編套繪3大類8大系列3000餘種產品,產品遠銷海外。2014年,「赤水竹編」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赤水竹編非遺產學研基地已培訓當地農民5000餘人,輻射帶動全市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眾多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