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製品一直是中國南方地區的傳統用具,小到勺子,大到竹籮筐等。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綠色生活和原生態文化的追求,竹編工藝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逐漸增多。例如,浙江東陽的北後周與盧宅的竹編、蔡宅與溪口一帶的竹串絲工藝品、南馬的竹蓆以及千祥的宮燈已形成塊狀經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年產值達3.2億元。
與此同時,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我們需將優秀的傳統竹編文化繼續發揚光大,以期得到更好的發展。
各地的竹編產業
我國的竹產區主要是南方地區,竹編產業自然也大多數集中在南方地區,尤其是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湖南地區竹編:
湖南省位於我國東南中心地帶,是竹類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主要竹種有毛竹、水竹、黃稈竹(金竹)、慈竹、桂竹、方竹、湘妃竹(斑竹)等。竹種豐富,為湖南地區的竹編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由此形成了益陽竹編、湘西竹編、梅山竹編等獨具特色的竹編文化。竹編工藝品有水竹涼蓆、小鬱竹器等。
浙江安吉竹編:
作為「中國第一竹鄉」這裡的傳統竹編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竹編工藝分為細絲工藝和粗絲竹編工藝。如浙江安吉杭垓山旮旯竹製品公司,依靠得天獨厚的竹林資源,巧妙地運用從生活中日積月累得來的靈感進行竹籃編織,製作成竹籃包裝產品賣出去。
安徽六安竹編:
六安的舒城縣張母橋鎮傳承發揚傳統竹編手工藝,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竹編產業。為讓竹製品走向高端,該鎮開啟了從粗製到精編的「改革」,竹編製品也由單一的簸箕、背簍等擴展到竹包、竹盒、茶道託盤等各種精緻的竹編工藝品,竹編產業在這裡煥發出勃勃生機。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個地方,還有湘西的背簍、中方鬥笠,湖南梅山的「竹篾體」,雲南保山極具濃鬱地方特色的桌椅、箱子、竹蔸、籠子、扇子、細篩等,如四川長樂鎮的制竹編燈罩、竹編書畫、竹貼畫、畫屏等,等等。
竹編產業與非遺文化傳承
我國的竹編工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據有關考古資料顯示,考古學家們從浙江湖州的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就發現了數百件竹編器具。
在商周時期,竹編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最明顯的表現是人們開始習慣使用竹蓆、竹籃、竹背篼等竹編器具,竹編的編織花樣也變得豐富多樣,出現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編的編織工藝則越來越精細考究。那時的人們為了追求美感,還會用不同顏色的竹篾混合起來編織。如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墓出土的竹蓆,就是用淡黃色和紫紅色的竹篾混編而成,席面上的編織紋樣則是別致的回紋圖案。
秦漢時期開始,隨著封建社會的大一統和不斷壯大,竹編工藝的發展也漸漸走向高峰。明朝以後,竹編工藝邁入繁榮時期。這時的工匠編織的竹器越來越精巧,還會和當下盛行的工藝美術結合起來,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精美又實用的竹製品。
在明朝,竹編工藝還和煎茶一同傳入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中國的竹編工藝自此開始影響世界。
2008年,竹編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此,這項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綻放出更強勁更持久的生命力。
而由此也讓更多的人看到竹編製品,從而形成竹編產業,帶動了竹產業的發展。如張母橋鎮生產的竹編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暢銷大陸、日本、韓國、歐美等地,竹編產業年產值達1500萬元,帶動周邊530戶群眾就業,其中,吸納貧困人口就業200人。
如何持續發展竹編產業?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竹編工藝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傳統的竹編製品是相對粗糙的,能用但不夠美觀,這樣賣不出價錢,也做不成竹編產業。
例如,湖南和湖北地區竹編工藝歷史悠久,各具特點。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兩湖地區的竹編產業應在凸顯其自身特色的基礎上,與當前先進的製造技術、設計理念、營銷模式融合發展,從而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如藉助電商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實際上,發展竹編產業,需要結合竹編工藝文化,有文化底蘊的產品、產業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另外,也需要企業與手藝人與時俱進,更新技術理念,由粗糙走向精細,由簡單變成縝密,產品追求多樣化的同時,打造精品。
而地區在發展竹編產業時要主動爭取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獲取產業扶持,繼而拓寬市場,把竹編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逐步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大眾化。如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楊昌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通過村集體扶貧資金入股方式,公司利益聯結177戶貧困戶,已分紅近10萬元。
王長育 攝 / 來源:中新網
另外,近年來,雖然綠色生活理念的興起,竹木製品開始大量進入大家的視野,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竹木替代品也在不斷出現,目前竹木原料只在建築建材領域有廣泛應用,如建築搭架、竹跳板、竹地板,及一些簡單加工的竹木半成品。而竹編製品不失為一家傳統竹木企業由粗放型產品向精細化產品轉變方向,從而提高產品生產利潤,促進竹編產業、竹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