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邊的農村裡有個諺語,「聽見蝲蝲蛄叫就不種莊稼了?」對於這蝲蝲蛄,農民們是又愛又恨,為啥呢?主要是這個蝲蝲蛄的對於農田以及農作物的破壞力太強,不管是幼蟲還是成蟲都是如此。
它們主要生活在農田的土壤中,會在壤中挖掘洞穴,尤其是在5月到8月,它們會在土壤中挖出大量的隧道,從而造成農作物苗的苗根和土壤分離,從而使得作物根部失水導致死亡。
另外,蝲蝲蛄還喜歡吃各種農作物的根、莖、葉,從而造成農作物減產,因此很多農民都十分痛恨蝲蝲蛄。但蝲蝲蛄也有不少價值,合理的利用的話,也是十分不錯的,所以又使得很多農民很喜愛它。
那麼這蝲蝲蛄到底是什麼呢?它其實就是「螻蛄」,在民間常被俗稱為「土狗兒」或「地拉蛄」,相信很多農村長大的朋友一定對它不陌生,甚至很多朋友在兒時那會在捉過它,那隻吃過它。
前面筆者說了,螻蛄是農業一大害蟲,按道理痛恨它是正常的,那麼為何又會喜愛它呢?實際上螻蛄雖然有害,但它卻是一種集飼用、食用、藥用於一體的昆蟲,價值十分的高。
首先就是飼用價值,在過去的農村裡,很多人都會在夜間去田間地頭抓螻蛄。抓了之後就拿去餵雞餵鴨,據村裡的老人說,用螻蛄餵雞餵鴨,產的蛋不僅大,而且營養也更豐富。兒時那會,筆者家就養了不少雞鴨,而且那個年代的農田裡,土狗兒簡直不要太多,晚上基本不打燈,都隨便能抓個好幾堆,因此對其記憶尤深。
當然,這夜間抓螻蛄想要輕鬆也是有訣竅的,螻蛄是一種有強烈趨光性的昆蟲,用40W的燈一照,就會有大量的螻蛄聚集在燈光底下,用這種方法,運氣好一晚上抓個上百隻不成問題。不過在抓螻蛄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被它咬到,不然哭都來不及。
其次就是藥用價值,螻蛄作為藥材,其實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可以說至少有著近千年的使用歷史了,在《別錄》中就有記載:「螻蛄生於東城平澤,夜出者良,夏至日取,暴幹。」在《弘景醫案》裡也有記載:「自腰以前甚澀,能止大小便;自腰以後甚利,能下大小便。」
最後就是食用價值了,說到這個食用價值,很多朋友肯定會十分好奇,這玩意兒也能吃?實際上還真的能吃,尤其是油炸之後再爆炒一下,別提多美味了,相信很多農村長大的朋友,在兒時那會肯定吃過。
不過以前能吃到螻蛄的,基本都是生活在農村的朋友,也就是近些年昆蟲食物的興起,這螻蛄才慢慢作為食物出現在市場上,且被人們所接受,甚至在一些地區,還成了一種僅次於知了猴的稀罕美食,使得其售價常年在百元一斤呢。
當然螻蛄能吃是能吃,但是去農田裡抓的螻蛄最好不要吃,一個是野生的不衛生,二個是現在的農田裡基本上都會打農藥,螻蛄肯定也吃了不少農藥,食用的話不安全。這幾年螻蛄作為藥材和食材,在市場上的需求也比較大,所以人工養殖也應運而生,所以好奇螻蛄是什麼味道,且想嘗試的朋友,最好是購買人工養殖的,這樣對安全也有保障。
各位朋友,你兒時抓過螻蛄嗎?你們那有吃螻蛄的嗎?歡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