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看重建的歷史建築意義不大,但黃鶴樓卻不能不看,畢竟這樓的名氣也太大了,以至於我背不全崔顥那首《黃鶴樓》詩的事,從不願在人前提起,當然老伴兒還是知道的。這次也是因老伴兒能背詩卻沒見過黃鶴樓才過去看看的。我是早就知道了,黃鶴樓始建於和鐵門關同時代的東漢年間,最初是作為軍事用途的碉樓,後演變成為觀賞樓。可惜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清同治年間又建好,但又毀於光緒年間的火災,此後近百年再未曾重修過。崔顥寫詩時的黃鶴樓現在也說不好是啥樣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黃鶴樓,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的。和漢陽人復建鐵門關的動因一樣,1981年武漢進行黃鶴樓重建,1985年建成後對外開放。儘管知道是假古董,但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啊。在這裡看看武漢還是不錯的制高點。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再想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和故事,還是很值得一遊的。老伴兒看得挺有興致,自然忍不住將崔顥那首詩吟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前留影
這詩我聽來每句都不陌生,但就是不能按正確的順序連續背誦下來,此刻自然也就沒有老伴兒那份兒自得了,老伴兒邊讚嘆著又以李白的評價為證,說李白見這詩都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時我的興趣不在古代文人雅趣上,就覺得和老伴兒來此一遊應當合照黃鶴樓留念相。只是這樓前適合拍照的位置都被營業性的攝影師們圈地佔據了,不過這也省事,讓他們給拍照比自己照要強啊。照片不一會兒就印出來了,我們又選了個鏡框把照片鑲上。這樣也算穿越一回同治年間,就算把黃鶴樓也帶回去啦!
浩渺長江
武漢人回望歷史的工作真沒少做,黃鶴樓隔壁的「紅樓」復原得很好啊,而且這座樓本身確實是當時的「原件」。武漢人所稱的紅樓是一座近代建築,主體建築為二層紅色樓房,因此得名。原址是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局址,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並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直到1979年3月7日國家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宋慶齡為本館題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兩方匾名。1983年初春國家文物局批准對舊址主樓實施第一期搶救維修工程。1993年5月04日國家文物局下文,同意本館延伸復原舊址東西配房施工方案。以前我也沒有來過這裡,這次趕到紅樓大院的大門前時,確實有一種穿越到一百年前之感。栩栩如生的孫中山先生雕像矗立在門前廣場上,大門上懸掛著車輪轂圖案的旗幟,紅樓內展品都是原件,會場裡陳設就像馬上要開會一樣……是啊,一百多年前,首義的革命者們就是在這裡籌劃著實現他們的共和理想。他們或西裝革履或現代戎裝,大家都把滿清服裝丟進長江。現在人們評論辛亥革命時總是說他們軟弱,但我覺得他們展示的是純真的理想之光。目標是就是驅除韃虜和建立共和畢其功於一役,沒有一個人想當皇上,奪取武昌後甚至連一個臨時的頭頭都沒人想當。黎元洪是被起義士兵們從兵工廠的鐵櫃地下拖出來的,他以為是要被拖出去槍斃,沒想到是士兵們覺得他待人不錯,把領導革命的責任讓他來擔當。大家都認為最高領導人是要德位相配,所以孫中山回國後能把臨時大總統來當,現在看來簡直是呼應了遠古的堯舜禹禪讓,對王座都能不爭不搶。武昌有過這樣的歷史,真是代表了我們民族的一段輝煌,在這裡參觀都覺得神清氣爽。
長江一如既往地流淌,這裡的故事說不完啊。但這裡似乎不太適合遊泳,因我看著渾濁的江水就像泥湯,能在這裡暢遊的人確實得有非凡的膽量。但長江太有名了,我也別白來一趟,怎麼說也得沾點長江的水啊。我走到了江灘最近江水的地方,再向前一步就跨進長江了。不可能再向前了,脫鞋試水也嫌麻煩。我蹲下來向長江伸出手去,用手指沾沾江水,好像做了一個什麼儀式。老伴兒問我這是幹啥,我說這叫武漢留念,染指長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