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國合唱團唱起中國民歌……

2020-12-07 騰訊網

您聽過外國人唱中國歌嗎?您聽過外國合唱團唱中國民歌嗎?這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快來一起聽一聽吧!

雖然他們的發音也不是非常標準,但是能看出他們唱得非常認真,觀眾們也是聽得津津有味。

正是這樣,他們才將合唱版本的民歌唱出了不一樣的韻味。在這次的表演中,他們一共唱了六首歌,讓我們來一一回顧一下吧!

《鳳陽歌》

他們演唱的第一首歌曲是《鳳陽歌》,是安徽地區的一首民歌,取材於鳳陽花鼓。鳳陽花鼓是安徽地區特色的一種曲藝形式,一般是由單人或者雙人敲擊小鼓,並以小鑼作為伴奏,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歷史中很多藝人以此為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傳遍了大江南北。他們演唱的這首《鳳陽歌》就是鳳陽花鼓的代表曲目之一。

《茉莉花》

第二首歌曲是《茉莉花》,這首歌想必大家更熟悉不過,很多人從小聽這首歌聽到大的,因為旋律清新簡單,傳唱度極高。這首歌的前身是《鮮花調》,由何仿改編並於1957年首次發行。這首歌旋律婉轉溫和,歌詞優美,處處透露出輕柔的江南風格,刻畫出美麗的江南少女為清香的茉莉花所吸引,卻又不忍採下的眷慕之情。

《瑪依拉》

第三首《瑪依拉》是哈薩克族民歌,由王洛賓採集改編,朱逢博演唱。「瑪依拉」是一位哈薩克族姑娘的名字,從歌詞中我們能看出,這位姑娘活潑了開朗,能歌善舞,牧民經常會圍在她的帳篷周圍,以傾聽她動人的歌聲。由朱逢博演唱的這首《瑪依拉》,曲調輕鬆歡快,將這位姑娘的天真活潑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河淌水》

這首歌是一首雲南民歌,1947年由尹宜公創作,這首歌表現出了少女的天真爛漫,歌詞中充滿了自然淳樸,可以說是最經典的民歌之一。這首歌誕生於一個月亮高懸明亮的夜晚,這也就是歌詞中「月亮出來亮汪汪」這句的來源,這首歌最開始的名字也是「月亮出來亮汪汪」。

《趕牲靈》

第五首是一首陝北地方民歌《趕牲靈》,這首歌與《跑旱船》都是由民間藝人張天恩創編,用歌聲模仿出陝北人民「趕牲靈」的場景,因此視頻中,在歌曲的一開始,我們能聽見類似於牲口的叫聲。

《丟丟銅》

最後一首是流行在臺灣和福建的童謠《丟丟銅》,也叫《丟丟銅仔》或者《丟丟銅兒》,也有人直接叫這首歌《丟丟咚》。因為是臺灣宜蘭縣的童謠,也被稱為「宜蘭調」,這首歌描述了舊時火車穿過隧道,隧道頂上落水的情景。

如果你也喜歡外國友人演唱的民歌,請點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或者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聽到合唱版本的中國民歌吧!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一起交流你的感受哦!

相關焦點

  • 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在國家大劇院颳起「東北風」
    原標題: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在國家大劇院颳起「東北風」   10月31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裡歌聲飛揚,掌聲不斷,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帶來的「東北風——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音樂會」在這裡成功上演。
  • 24合唱團重現中英民歌經典
    本報訊(記者王娟 通訊員曾誠)去年4月,英國24合唱團曾來漢演出,經典的英國民歌和完美的合唱給江城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月29日晚,24合唱團將再度來漢,在湖北劇院為江城觀眾重現「英倫五百年與中國民歌·中英合唱經典作品音樂會」。
  • 義大利童聲合唱團演繹《同一首歌》,全場歡呼不止!
    這是2017年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在上海的演出,孩子們演唱了一首在中國廣為傳唱的歌曲《同一首歌》,博得了現場的陣陣歡呼聲。視頻: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同一首歌》安東尼亞諾小合唱團是義大利最負盛名的兒童合唱團,也是全球最好的童聲合唱團之一。
  • 外國藝術家唱湖南民歌 團長是地地道道湖南人
    劉振宇:我自幼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對中國音樂感情很深。但當我與西方音樂人進行文化交流時,我發現很多有音樂造詣的西方音樂人對中國的音樂知之甚少,少數人會哼兩句「茉莉花」,而大多數人對中國的音樂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溫哥華歌劇院裡,95%的音樂人從未聽過一首完整的中國歌曲。他們當中,有些歌手卻唱過日本、韓國、埃及等不同語言的歌曲,對其音樂有所了解。
  • 海南周刊|東方市思源學校成立合唱團帶孩子們唱黎歌
    2008年,黎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隨著現代文明喧囂嚷嚷,民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少90後、00後的黎家孩子,不會唱民歌,甚至沒聽過長輩唱民歌。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已迫在眉睫。所幸有人已經開始行動。
  • 「上海之春」合唱藝術周 聽老外唱中國民歌
    此次合唱周中,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德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10支合唱隊將匯聚申城,也是上海近年來舉辦過的參演團體規模最大、國際化水準最高的一次合唱展演。  本次合唱藝術節的音樂總監、指揮家王燕介紹,「上海之春」的合唱藝術周偏重藝術性與專業性。來自世界各地的合唱團或技術超群,或個性突出,或帶著明顯的地域民族風情。
  • 用美聲唱陝北民歌
    師樂、郝歌共唱《長江之歌》  受德國市長聯席會議的邀請,2012《聆聽中國·陝北民歌音樂會》歐洲巡演出訪團於12月  此次《聆聽中國·陝北民歌音樂會》是慶祝中德文化年暨中德建交4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整場音樂會曲目全部為陝北民歌,把《蘭花花》、《九裡裡山疙瘩十裡裡溝》、《五哥放羊》、《圪梁梁》、《走西口》、《三十里舖》、《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等耳熟能詳的陝北民歌唱給了歐洲觀眾。
  • 以民歌擁抱世界 2004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綜述
    在這臺廣西體育場近年觀眾人數最多的晚會上,東南亞歌手被集束式推出——高明駿、中國娃娃、阿牛、文章、蔡健雅,他們的賣力演出贏得現場歌迷山呼海嘯般的叫好聲。傳統與現代的撞擊從1999年第一屆開始,民歌節就高揚民歌新唱的旗幟,在傳統民歌裡融進搖滾、電聲、交響樂等現代音樂元素,使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民歌煥發出新的光彩。
  • 維也納男子合唱團在滬獻演 吐字清晰唱中文-藍色多瑙河 合唱團...
    誕生於1843年的維也納男子合唱團,在「上海之春」開啟了此番全球巡演的第一站。聞名世界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最初就是小約翰·施特勞斯在1867年為維也納男子合唱團譜寫的一部聲樂作品。《藍色多瑙河》的樂譜手稿,至今保存在維也納男子合唱團的博物館裡,成為鎮館之寶。  然而合唱版《藍色多瑙河》在1867年2月首演時,因戰爭陰影並未消散,所以並未立刻取得成功。直到《藍色多瑙河》管弦樂版在當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演出,才真正引起轟動,此後逐漸傳遍世界各地。《藍色多瑙河》至今仍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必演的壓軸曲目,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
  • 《歌聲的翅膀》不同地域同一旋律 唱響中國民歌
    在第一季《歌聲的翅膀》,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正是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吸引,齊聚中國,唱響「中國民歌」這一共同的旋律。在第十期節目中,無論是有著「舞臺恐懼症」的馬來西亞華裔少女,還是盲童少年在黑暗中追隨音樂之光,都在通過這些有著中華文化底蘊的音樂滋養自我。而在即將播出的最後一期節目中,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孩子,也用音樂傳承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為大家奉上了一場中國民歌的盛宴。
  • 上海之春丨維也納男子合唱團唱完《藍色多瑙河》再唱《傳奇》
    主辦方供圖「維也納男子合唱團是『德語系』最古老的一個合唱團,用德語合唱,是他們最拿手的。」王勇以這樣的開場白,介紹起這支有著174年歷史的合唱團。義大利語雖美,但對中國合唱愛好者來說,陌生又繞口的語言還是最難跨過去的一道坎,王勇因此拿莫扎特鼓勵他們,「莫扎特的母語是德語,但他有很多歌劇是用義大利語寫的,比如《費加羅的婚禮》。音樂和語言的關係極為重要,老外們要唱外國歌劇也很難,要唱好外國歌,你必須過好『語言關』。」維也納男子合唱團演出現場。
  • 與郎朗、周深同臺,從農田走上世界舞臺,這個合唱團太棒了!
    而他們演唱的《斯卡布羅集市》是一首英國的古老民歌,經過後人的幾次改編,慢慢傳到了大眾的眼前。舒緩輕鬆的曲調總會讓人在歌曲中慢慢地放鬆下來。 不知道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與眾不同的《斯卡布羅集市》,大家是不是喜歡呢?合唱團的加入可以說是這首歌曲的點睛之筆,給這場本就完美的演出錦上添花!
  • 樂清民歌《芙蓉賣錢歌》唱不盡的鄉情與眷戀
    近日,記者就來到芙蓉鎮,拜訪徐金柱,聽他唱一回地道的《芙蓉賣錢歌》,聽一些人講徐金柱師徒與樂清民歌的故事。徐金柱見李立明幾乎每天都早起,跑進山林,縱情放歌,只為唱好淳樸的民歌,於是就收下了這個徒弟。成立合唱團 徒弟讓樂清民歌深入人心C「他是被醫生『耽誤』了的原生態民歌手。」許多樂清人這樣評價李立明。李立明是芙蓉鎮裡知名的鄉村醫生,雖然平常看診比較忙,但誰要是喊他去唱樂清民歌,他的嗓子就會「發癢」,必定會抽出時間去。
  • 著名歌唱家郭瓦加毛吉教外國選手唱中國民歌
    ·我愛四川·外國人唱中國歌曲大賽」現場,為參賽選手進行賽前培訓。培訓課上,郭瓦加毛吉從唱腔、儀態等各方面對參賽選手進行了專業的指導,著重講解了中國傳統民歌的唱法。培訓現場「請問誰會在比賽上演唱中國傳統民歌的?可以到臺上來。」 郭瓦加毛吉話音剛落,可愛的越南妹子美安落落大方地上了臺,演唱了民謠《阿刁》中的幾句,博得臺下陣陣掌聲。
  • 苗族農民合唱團 天籟之音域外演繹"最炫民族風"
    合唱團的50名成員全部身著苗族服裝,錯落有致地站在舞臺上。隨著苗族農民指揮龍光遠的手向上一揮,反映雲南哈尼族民俗的無伴奏合唱《長街宴》在大廳裡悠揚地迴響。  從中國的民歌《小河淌水》《彩雲追月》《我和我的祖國》《同一首歌》,到外國名曲《哈裡路亞》《德裡小調》《戀故鄉》等,天籟般的歌聲讓全場上千名觀眾如痴如醉,不時報以熱烈掌聲。
  • 維也納男子合唱團不僅會唱《藍色多瑙河》,唱《傳奇》竟也這麼好聽
    誕生於1843年的維也納男子合唱團,在「上海之春」 開啟了此番全球巡演的第一站。就算你沒聽過維也納男子合唱團,但你一定知道《藍色多瑙河》。這首聞名世界的圓舞曲,最初是小約翰·施特勞斯在1867年為維也納男子合唱團譜寫的一部聲樂作品。到今年,《藍色多瑙河》已經有150年歷史了。
  • 致青春:那些年,我們聽過的外國民歌
    因此,民歌是最能代表地域特色的標籤,有時一首歌就能洞悉一個民族的生活狀態,非常神奇。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那些年,我們聽過的外國民歌。 《小路》 韻律起起伏伏間,流轉著濃鬱的烏拉爾風情——純真、優美、浪漫。 《寶貝》
  • 外國人才藝大賽在江蘇舉行 選手混搭崑曲唱民歌
    原標題:混搭崑曲唱民歌,這些外國朋友厲害了  12月6日晚19時,2017「同樂江蘇」來自美國、俄羅斯、瑞典、澳大利亞等數十個國家的150多名外國友人同臺獻藝。他們用優美的歌聲和精湛的才藝,通過13個風格迥異的節目,共同詮釋了中國夢的江蘇情。唱中文流行歌曲那是必須的,更有民歌、崑曲等「高難度動作」精彩上演。  近千名老外朋友報名  今年的選手更多元更厲害!這是看完今年「同樂江蘇」外國人歌唱才藝大賽決賽整場晚會的第一感受。
  • 民歌專場 新春音樂會再唱「外國名歌200首」
    在外國經典歌曲傳入中國的歷程中,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個小冊子讓許多的外國名歌在中國家喻戶曉。今年的北京新春音樂會上,在2月8日的外國民歌專場中,歌唱家們演唱的作品大部分是從這本影響了幾代人的《外國名歌200首》及其續集中遴選出來的。
  • 民歌美妙 世界知道——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二十載唱出文化自信
    每年秋天,五洲四海的賓朋好友相聚南寧,同臺獻技、傾心交流,將南寧打造成「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2002年起,南寧民歌節創新「政府辦節、公司經營、社會參與」運營模式,除開幕晚會外,相繼舉辦「東南亞風情夜」「綠城歌臺」「八桂狂歡遊」等系列活動,提升了民歌節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