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詩是詩歌中很重要的一個大類,李白就是寫思鄉詩高手中的高手,他的一首《靜夜思》,短短二十個字,明白如話,又情意深長,真正做到了流傳千古,婦孺皆知。不過說起李白的思鄉詩,還不得不提他的《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是李白離開故鄉蜀地,乘船趕往長江中下遊時所做,此時的李白大約二十五歲,正是風流瀟灑,壯志滿懷之時,所以這首詩裡,是既有著對故鄉的不舍之情,又有著對未來的無窮憧憬和滿滿自信的。這是李白的第一首思鄉之詩,他那首更有名的《靜夜思》是寫於這首詩後一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自問世以來千餘年,贊其妙絕千古者有之,批其不合詩歌的要求,犯忌諱而不算佳作者也有之,可以說是爭議不斷。不知道李白要是聽到這些爭議,會有什麼表示。但總得來說,這首《峨眉山月歌》還算是肯定者多於批評者,而詩中犯忌諱連用五處地名詞,也被很多人找出不少稱讚的理由來,不僅不再是犯忌諱,反而成了李白不同尋常的證據。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很有名,但人們卻很少去注意一個事實,就是這個「峨眉山月歌」,李白不只是一首,除了李白早年的這一首外,在晚年,李白也曾經以「峨眉山月歌」為題,又寫了一首。第一首是七絕,而晚年的一首李白才用了古詩歌行體的形式,這都是李白所擅長的詩歌形式,而這首詩也同樣非常精彩,只可惜少有人知罷了。
他晚年的那首,全部題目是《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曰: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雲殢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從題目看得出,這也是一首送別詩,所送之人是一個蜀地來的僧人晏。中京就是大唐京城長安,歷史記載,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原西京長安改為中京,上元二年(761)中京又改回西京。李白的這首詩應當即作於這一時期。那麼在這一時期,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因受永王案牽連,李白在潯陽入獄,獲救不久後又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乾元元年(758)李白開始長流夜郎,乾元二年(759)朝廷因關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獲自由,歸去途中作《早發白帝城》。之後李白來到江夏(武漢)。李白這首詩應該正寫於他大赦回到江夏的這個時期。
這首詩前兩句寫自己回憶在巴東看月,看月而憶峨眉,這裡月和峨眉都是家鄉的代表了。「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這一句境界闊達,把天上人間,海上明月,交融在一起,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人情味則過之。
由月到峨眉,由峨眉到人,由自己又到蜀僧晏。在月與人的關聯與情思牽扯中,鄉情與峨眉之月連成一片月光。在月光中,送別的感嘆與祝福又生發出來。月光是有情的,他也會送鄉人到長安,看著這位蜀僧鄉人在長安遊丹闕,和人談玄論道,讓鄉人不孤單不寂寞,見證他的得意與榮耀。
最後四句,李白把自己比作飄蕩在吳越的浮雲,可見他對僧晏是有幾分羨慕的。結合李白的一生,和他剛剛遇大赦歸來後的心理,可知李白雖然對過往的不如意生活不滿意,仍然有著期許。他對僧晏的欣羨,何嘗不是自己理想的寫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這句,看似是寫僧晏,細品,似乎倒是更是李白自己「功成身退」思想的抒發。
寫這首詩時,李白已經進入人生中最後的時期,他也剛剛度過一場人生大劫,但是他仍然對人生沒有失望,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在對鄉人的祝願中,欣羨著鄉人,也繼續葆有著自己的赤子之心,揮灑著自己濃濃的理想主義輝光。詩歌也如月光,如流水,極盡歌行體之妙,或許成就還在他第一首《峨眉山月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