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匠人館,帶你了解不同領域的文化匠人,持匠人之心,傳播正能量,致敬中國文化匠人!
開幕即刷屏,2020年9月10日 以「丹宸永固」為主題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正式啟動,打破時空的屏障,這是一次跨越600年的回眸,上一個600年,我們沒趕上參與,下一個600年,我們趕不上參與,這一個600年,參與其中,不容錯過。
此次大展,共計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450餘件,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方便觀眾理解貫穿於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特展開幕已有月餘,熱度依舊不減,無論是私域朋友圈,還是開放的社交平臺,幾乎都能刷到故宮的美照及安利貼,「故宮六百年特展」也自動成了新晉網紅必打卡系列,並被歸納為「2020年不容錯過之最」。
六百年特展成功舉辦的背後,不得不提到這位大家並不陌生,自稱為故宮博物院看門人,也是故宮文化傳播踐行者的網紅院長單霽翔,本期文化匠人館,婭婭零將帶大家走進單霽翔與故宮文化的那些事兒。
單霽翔,公眾口中的親民網紅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出版專著《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等。
讓故宮文化遺產活起來,是他一直強調的職責,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他實行了多項創新舉措,高高在上的紫禁城,因他而變得更加有人情味兒,將故宮完整的交給下一個600年,更是他賦予自己的使命。
生於四合院,長於四合院,於單霽翔院長而言,四合院是他文化情懷的起源地,從小,根深蒂固。青磚牆下蹣跚學步,大門巷中晝耕夜誦,老槐樹下與新娘交杯,退休之際「臨危受命」,接手故宮,成為了北京這裡最大四合院的守門人。
在《朗讀者》節目中,董卿曾用「終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閒。」來形容他,一身便衣,一雙老北京布鞋,歷時五個多月,單霽翔院長走訪了故宮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據說,六百年來,只有兩個人走遍了故宮所有的房屋,一個是單霽翔,另一個是他的秘書周高亮。
「萬無一失,一失萬無。」,單院長用此來形容自己的崗位,有今天,沒明天,擔著文物保護的責任,負重前行。所幸,單院長是個有睿智之心,持開放之態之人,在他的理念中,他希望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事物,都能呈現在大眾面前,這也便有了故宮文物的對外開放。
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也因他機智的層層分解壓力,分發到了每一個人的身上。「文物保護不僅僅是故宮從業者的權利和義務,而應該是大眾的,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和責任。」,於是,他反其道而行,將從前封閉的文物,逐步展示在社會公眾面前。事實證明,他的這一舉措,的確取到了顯著成果。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問及他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在任期間,可以把故宮博物院真正走向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時至今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已成為「世界五大著名博物館「之一、而其他四大博物館分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以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爆紅,讓故宮背後的匠人們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這部豆瓣評分9.4的紀錄片,甚至超過《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國》,其中最讓單院長感動的是,觀看最多的竟然是90後、95後的年輕人,這也導致於第二年有數萬人報考故宮修文物。
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單霽翔院長提到了專家學者為尋得與古畫一致的材質,在安徽山上走訪多日,最終找到可用於修復古畫用的植物,而後又在當地找到能製作該工藝的傳承人,經過上百道工序將材質研發成功後,再重返故宮將古畫修復的案例。讓人感動的不僅僅是專家匠人們的耐心研究與執著,更多的是他們對於文物修復的理念。
單院長解釋道,可替代修復的材質其實有很多,操作也簡單方便,為何專家匠人們不用?因為他們的理念,需要為未來保護今天的信息,兩三百年後,若文物需要再次被修復時,後人可直接了解到古人所用的材質、技術、工藝等,這便是故宮提倡的工匠精神,完美保留古人遺產,一絲不苟,延續可延續的,保留現在的,守衛未來的。而這些專家學者,便是真正的文化匠人。
「讓文物活起來,有尊嚴的活起來。」,單霽翔反覆強調,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它們不但擁有燦爛的過去,還應該有尊嚴的現在,更應該有健康的未來。
公開演講論壇上,單霽翔多次提到過文物被隨意安置在庫房的例子,他形容當看到文物放置在地上,有幾個甚至是裹著海綿,像傷患一樣躺著時,他的心情是沉悶的,文物不應該是蓬頭垢面的形象,文物應該有尊嚴的被對待,所以在他的動員下,歸置不當的文物被重新整理後得到了展示,當他再次看到那些文物時,他發現,所有的文物都光彩照人,被尊重後的文物,有了更精神的面貌。
近幾年,文創產品開發風生水起,故宮更是憑藉「萌萌噠」、「故宮美妝」等系列爆款產品,成功打造故宮文創IP,從「皇帝表情包」到「段子手」,從「故宮美妝」到「故宮初雪調味瓶」,所有人對故宮的印象大為改觀,明清帝王畫像的趣味惡搞讓故宮形象第一次被「萌賤」這個詞所形容。
《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綜藝節目的延伸,更是將故宮博物院推上了超級網紅之路,「一座博物館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世界之最』,而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貢獻,這才是最重要的。」。故宮文創的成功,單霽翔認為「秘訣」在於:「創意且符合人們的生活需求。」
傳播文化,不僅僅是靠文化產品,更多的是靠文化創意,文化產品中間應該加創意二字。什麼是文化創意產品?
單院長認為,首先需要研究人們的生活,根據人們社會生活的需求進行研發,人們才會喜歡。
其次,一定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提煉出能夠與人們生活相結合的原創元素,如此,人們才願意把你的文化帶回家。故宮文創產品中,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筆記本,都一定要精美,一定要環保,一定要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關注故宮文創的人都知道故宮口紅,一票難求,為何如此難買,源於故宮口紅的製作,其所有元素信息都取自於故宮服裝、器具等,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將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相結合,工序時長由此拉伸。
隨著技術的增長,今天需要的是文化+科技,不能僅憑經驗修復文物,需要藉助科學技術手段,制定治療方案,再開始修復,因此,首個文物修復醫院誕生了。
故宮的神秘舞臺正一點點被拉開,而這位神秘舞臺後的「掌門人」正悄悄隱退。
2019年4月8日,單霽翔正式退休,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故宮重擔從此放下?職位可退,職責卻不丟,同年5月,單霽翔受聘為故宮學院院長,成為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開門人。
從故宮看門人到故宮文化開門人,他身體力行,是最佳的文化傳播踐行者,傳播經典,守正創新,致敬文化匠人單霽翔。
文化匠人館:
婭婭零帶你了解10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匠人
這裡有來自各個領域的文化匠人,他們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高超技藝,獨具匠心的原創作品,不斷創新的創作激情,精雕細琢的極致追尋。
他們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著中華文化的不同分支,並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是文化匠人,他們在弘揚中華文化!
文化匠人館,持匠人之心,傳播文化正能量,致敬中國文化匠人!
歡迎推薦各領域的文化匠人們~
推薦閱讀
非遺繩結藝術,傳女不傳男?NO,不分男女,只看手藝
《經典詠流傳》|80多歲高齡的她,讓《梁祝》的靈魂更生動
致匠心|小人物眼中的大人物:修身潔行吳文山,以物載道,以壺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