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區分精讀和泛讀,才能做到「其義自現」

2020-12-19 朗姐育兒說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小就被一代代的傳達、告知,在學習的時候,閱讀是最好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當然,這也是一個小孩子最應該做的事情。

於是讀書寫字成為了每個小朋友必須做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也開始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多多讀書。

然而,一代代傳下來的文明卻沒能得到很好的解讀。

一天,兒子問我:「媽媽,為什麼我們要讀書呢?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讀過各種的文章,可是直到現在我們都沒能做到一看文章就了解它的意思是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相信許多家長都會回答孩子:因為你看的還不夠多呀!

家長的誤區由此讓孩子陷入了這樣的困惑:學的不夠深不夠透徹,是因為自己讀的還不夠多,學的還不夠多。

那麼孩子自然而然的會覺得,自己把天下所有的書都看完了,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其義自見」了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實際上,在閱讀這個問題上的討論一直存在,到底是讀的多更好還是讀的少更好,二者沒有明顯的區分,更沒有優勝略汰的情況。

這是因為,在閱讀中泛讀和精讀的差異,超過了讀父母讀少的意義。

為什麼孩子看了這麼多書,成績還是不高?

閱讀的深度決定了孩子內心世界的廣度。

並不是像孩子們所想的那樣,讀完全世界所有的書,自己就能夠成為一個淵博的人,孔子創立私學,在那樣的年代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牢記於心,更別說資訊時代的現在了。

之所以孩子看了很多書成績卻一點兒也沒有提高,是因為在閱讀的時候孩子沒有理解到當中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是沒有做到「精讀」而是簡單的「泛讀」,這樣的結果就像一片樹葉落在湖面上一樣,不會引起多大的水面起伏。

二、帶著目的的讀書,才是精讀的關鍵

泛讀和精讀最大的差別便在於一個人閱讀的深度如何,有的人看完一本書可以透過文字了解到作者當時的心境,甚至可以聯想到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想法。

又或者根據這樣的故事能夠聯想到其他的作品,這都是精讀帶來的效果。

可是習慣了泛讀的人,不僅無法認識到文字背後的意義,還容易產生疲倦,枯燥甚至厭惡的情緒。

沒有目的的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閱讀,只有一個人帶著自身的問題和對文章的好奇感才能更好的融入這篇作品,融入寫作的作者。

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其強調泛讀的數量問題,倒不如讓孩子學會精讀,這才是閱讀的關鍵。

三、讓孩子學會讀書的小竅門

1、 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有的時候成就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會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比如乾淨的衛生,比如美味的飯菜,又比如一篇篇寫好的隨筆,記錄好的名言警句。

試著讓孩子養成閱讀的時候抄寫喜歡句子的習慣,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孩子更加喜歡尋找後面的問題,有好奇心去了解作者接下來的寫作動態。

而一次次的積累,也會孩子的寫作提供了素材,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2、 了解書本的大概

不論我們閱讀的是小說還是自傳又或者是隨筆,作者、編者在制定成書的時候都會有一定規律和目的。

目的的發現可以讓孩子產生足夠的疑惑、好奇心,從而投入到書本的閱讀當中,去了解自己內心的疑問,有入作者創造出的世界。

許多家長經常會說自己的孩子就是不愛讀書,一讀書就犯困,根本不可能對閱讀產生什麼興趣,那麼在疑問之下,孩子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了解,根本不需要家長去嘮叨孩子,要看完這本書之類的,這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比較有效的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理解的「百變」不是數量上的變化,而是質量和深度上的改變。區分精讀和泛讀,為孩子的閱讀增加一點兒不一樣的東西,才能做到「其義自現」。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聰明家長掌握3點規律,區分精讀和泛讀,才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不強求孩子在閱讀練習中,以閱讀了多少本來評判閱讀能力是否進步,而是看泛讀和精讀的技巧孩子是否能掌握。於是有家長問了:怎麼才能區分精讀和泛讀呢?泛讀對培養閱讀興趣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的家長常對興趣的培養有些誤解,認為我要求孩子看什麼書,孩子才能看什麼書。而孩子自己選擇的閱讀物,是影響學習的。比如漫畫、繪本等等,文字少的書都不利於語文學習。這才是把成績和閱讀進行了捆綁。只有孩子感興趣的閱讀物,才能發揮對語文學習的最大效益。我們在擴大孩子知識量的閱讀目的中,一定是離不開泛讀的。
  •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知行合一,走向幸福!
    ……一部簡潔濃縮的《心經》,讀起來容易,實踐起來難度也不小。一句易懂的俗語,一部簡潔的智慧書,往往包含著先賢的智慧,需要反覆研讀,才能深明其義。不是因為不識字,而是少了生活的打磨,很難明白文字背後的深意!
  • 精讀與泛讀哪個重要
    習慣表達和詞彙一樣需要積累,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途徑。英文思維模式的學習要揣摩閱讀文章中作者提出和展開觀點的方式。泛讀是一種迅速、廣泛地接受文學信息的讀書方法。其學習理念是通過大量的英語接觸,發揮人的語言習得機制的自發力量,自然習得英語語言能力。它不要求學習者死記硬背,也不要求學習者精研細讀,只需了解讀物的性質、涉及的範圍和大致內容。
  • 2019考研英語閱讀:泛讀+精讀
    備考閱讀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閱讀最能檢測考生的功底:詞彙辨析、長難句解析、邏輯關係、題型分析能力以及篇章分析能力,所以時間和精力都要有意識地投入到閱讀中來。從閱讀理解的英文翻譯「Reading Comprehension」便可看出「讀」在攻克閱讀中的重要性。本文針對「泛讀」和「精讀」給考生提出備考建議。一、 泛讀讀什麼?
  • 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別急,做好鋪墊很重要!
    泛讀,泛泛地讀,廣泛地讀,也就是廣泛地通讀。精讀就是仔細地讀,通過精讀了解書籍的內容和思想,更高層次的表現就是通過精讀一本書還激發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在精讀的過程中,應該在對書籍有了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鎖定重點,反反覆覆,琢琢磨磨,甚至咬文嚼字。書籍的第一遍閱讀絕大多數不是精讀的狀態,從第二遍閱讀開始才有可能找重點,細品味。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精讀。一篇小文章或一本書都可以有泛讀與精讀。
  • 精讀還是泛讀的淺淡,讀書多和讀書透是兩回事,但不讀書的後果是
    一、精讀的好處和缺點有一位老師叫諸神的恩寵,是寫影評的,在群裡分享時說過,自己曾經休假在家,把幾本教寫作的書翻來覆去地讀,讀到書散了架。在她曬出的照片上看到開線書的慘烈,她說,後來就慢慢學會了寫作。很佩服她這種精神,這也是一種成功的方法。
  • 精讀or泛讀?孩子的英語閱讀該如何規劃?
    在孩子的英語閱讀之路上,不管選擇什麼閱讀材料都避不開「精讀」和「泛讀」的規劃,這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對英語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鯨寶就和大家聊聊精讀泛讀的那些事兒。精讀和泛讀,孰輕孰重?在很多家長看來,精讀比泛讀更難、更重要。
  • 泛讀比精讀更有助於理解?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學生年代,老師總是教導:閱讀要字斟句酌才能深入理解。但在實際的閱讀學習中,我發現很多時候泛讀比精讀更有助於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1.思路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完整和連續的東西。
  • 楞嚴機樞:自學楞嚴經,讀多少遍後,能通透經義呢
    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想來是讀書也可以「熟而生巧」的。那麼學習佛經呢,是不是也可以「經讀百遍,其義自現」呢?或許也能吧,只是這個「義」,會有所不同吧。隨著學習心態的轉變,佛經經義,也會由世俗義向分別義、妙義、勝義、諦義、真如義、究竟義漸次遞進吧。不同佛經的篇幅有懸殊之別,用讀一遍《大般若經》的時間來讀《心經》可以讀個上萬遍吧。那麼含藏於經文中的經義也當有狹義、廣義、小義、大義之別吧。
  • 暑假英語學習計劃:做好英語精讀和泛讀
    做題的時候,第一遍要泛讀,注意訓練scanning(略讀)和skimming(跳讀)的技巧,發現和總結不同題型的應對策略,形成自己的一套答題方法。比如,主旨大意題應該怎麼做,細節判斷題應該怎麼做,自己要有清晰思路。做完題之後呢,可以進行二次閱讀,也就是精讀,把陌生的單詞一個個的查出來,把好的句型和表達方式都找出來,整理在你的筆記本上,日積月累,你的詞彙量自然就擴大了,句型的使用上也豐富了。
  • 論英語學習中精讀的重要性
    01書不是讀得越多越好而今教育資源豐富,我經常看到媽媽們曬出的購買的英文書籍,那一大疊一大疊的,非常讓人有成就感。孩子的語言學習是需要經常「復盤」的,需要反覆讀來讀去來磨礪語言能力。孩子喜歡聽故事,是喜歡故事情節,常常不喜歡翻來覆去地讀一個故事,而媽媽一會兒聽別人介紹這套書好,一會兒看書商又發朋友圈了,一會兒讀育兒論壇說孩子必讀的100本英文繪本,常常忍不住剁手買完一疊又一疊書,當然這樣的結果書商是最高興。
  • 閱讀有三種方式:泛讀、精讀和常規閱讀
    在書中,我們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漫遊,擴展我們的視野,以及陶冶我們的情感。說到閱讀,有很多技巧。這裡我們主要談三種閱讀方式:粗讀、精讀和常規閱讀。粗略閱讀是指粗略的閱讀。哪些書適合廣泛閱讀?一些增加知識和常識的書,比如《十萬個為什麼》《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
  • 泛讀為輔,精讀為主
    想要學好、學會英語,必須要遵循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正確的引導下,才能夠讓自己少走彎路。學習英語,並非一蹴而就,非一日之功,靠的是長期的堅持和努力。進行英語閱讀,要記得「閱」和「讀」一起而行,「閱」指代的便是目見,「讀」指代的就是口讀,缺一不可。進行英語閱讀,應該以泛讀為輔,精讀為主。
  • 1本書讀100遍和100本書讀1遍,誰更利於作文?蘇軾:前者
    把一本書讀上百遍,千遍,不僅現代作家這樣幹,像這樣幹的古人也很多,蘇軾就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詞人,為「蘇門四學士」之人,有一次去請教蘇軾文章作法,蘇軾從案頭取過一篇文章,說:「回去把它讀上100遍,然後再來討論文章做法!」黃庭堅回去,果然潛心研讀了這篇文章,蘇軾要求精讀100遍,黃庭堅讀了300遍,再來拜見蘇軾時,蘇軾說:「我們討論一下文章,如何?」
  • 語文文言文複習:課內課外齊進 精讀泛讀並舉
    可以歸納為兩句話:課內課外齊進,精讀泛讀並舉。所謂「課內課外齊進」,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階段學過的文言文,尤其對一些重點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爛熟於心;又要儘量多讀課外的文言文,以養成對文言文的「語感」。但現在有不少考生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他們認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課文,對課內的文言文不必過於認真。
  • 蘇軾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20首讀書詩詞,一首詩一個心得,讀懂受益無窮蘇軾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切忌讀死書,要結合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道理。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 什麼是「精讀」?怎樣才能讓孩子也學會?
    「精讀」要比「泛讀」更花時間嗎?孩子學業已經這麼重了,有必要佔用時間精力去「精讀」嗎?水心老師:我們先來科普下「泛讀」的感念。「泛讀」類似於檢視閱讀,是人們想要快速獲取信息時採取的一種方法。對於不太重要的書籍和內容,我們可以快速瀏覽,掌握大意即可。
  • 精讀,精讀,還是精讀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精讀,精讀,還是精讀。是的,說讀書我最推崇的是精讀,並沉浸其中,也受益匪淺。01、逼出來的精讀遙想當初,我的精讀習慣是環境條件逼出來的。這些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一水兒繁體字豎排本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和後來配齊的《紅樓夢》,連同評水滸批宋江時的批判本《水滸傳》,這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我少的讀到十多遍,多的則會有二十遍以上。當時這些「大毒草」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閱讀的。
  • 讀書如何精讀與泛讀?夏承燾、陳垣、顧頡剛、張廣厚、秦牧這樣說
    讀書也是一樣,他說:「應該有一種是精讀的,有一種是泛讀的。泛讀只要了解個大概,精讀則要讀透了」。在如今電子出版大數據時代,可讀物浩如煙海,出版物越來越多,人們閱讀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因此,讀書方式和閱讀方法也就更顯得重要。同時,生活快節奏,職場、官場和市場競爭漸趨激烈,也要求人們不斷地充實知識,增強能力,讀書學習是重要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