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唐代很有名氣的大詩人,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作品。更為有趣的是,他們兩個還是同年,都是出生於772年。而且兩個人的仕途之路和人生際遇也基本相同。
他們在朝廷任職的時間都比較短,大多時間都是在外地做司馬和刺史。只有到了晚年,他們才在洛陽相聚,兩個古稀老人詩歌唱和,相濡以沫,度過了最後那段金色的時光。
現在保存下來的他們互相贈答的詩集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其中有一首詩是詠萱草花的,叫做《酬夢得比萱草見贈》,就是白居易回贈劉禹錫的。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
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
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
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標題裡的「酬」,就是回贈。因為劉禹錫在前頭寫過一首詩,詩中把白居易比喻成萱草。白居易這首回贈的詩,便把劉禹錫比喻成杜康。杜康是什麼,是古代一個釀酒師,後來就用杜康來指代酒。
兩個人為什麼這麼比喻呢?因為酒可以消愁去悶,兩個老頭在一起詩歌唱和,忙忙碌碌,老有所樂,還哪有那麼多憂愁呢?所以白居易回贈劉禹錫,說他是杜康酒,見了他就可以消愁。
那麼劉禹錫又為什麼把白居易比喻成萱草呢?因為萱草也叫做忘憂草,意思是你白居易整天跟我寫詩聯對,簡直是我的開心果,我已經樂而忘憂了,所以說他是萱草。
他們兩個老人在一起玩耍,互相比喻說一個是酒,一個是忘憂草,這既是快樂的體現,也反映了他們二人的共同志趣、人生際遇和深厚情誼。
實際上白居易和劉禹錫前半生並沒有什麼交集。白居易的好朋友是元稹,而劉禹錫的好朋友是柳宗元。但是他們兩個好朋友也是仕途蹭蹬,命運多舛,年富力強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
白居易和劉禹錫真正的來往應該是在826年。那一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也從蘇州回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遇,並一起遊揚州、楚州。
記得這一次白居易感慨劉禹錫的遭遇還寫了一首詩相贈,說他在外地為官二十三年,太不容易了。劉禹錫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回答。這裡說「初逢」,就說明原來沒有見過面。
沒想到最後命運把他們兩個又連到了一起,現在他們都是老幹部了,在洛陽頤養天年。還能夠發揮自己的興趣,一起吟詩贈答。
上面白居易這首回贈劉禹錫的詩,就是互相以酒和萱草做比喻,說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就不會快樂。首聯即是指兩個人互相解悶忘憂。
頷聯是說,與其說我白居易相交了你劉禹錫這樣的好朋友,還不如說是萱草見到了杜康。這裡採用擬人的手法,雙向比擬,有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頸聯是樂天知命,慶幸自己一生豁達樂觀,以至於還能生存到今天。相比那些夭折、英年早逝的人來,我們也是一種幸運了。所以還是忘記憂愁,悠閒快樂為好。
尾聯是說,回憶起我們這些同齡人,還有誰像我那樣少年時就白了頭髮的呢?那個時候為了尋求出路,也是太刻苦了,讀書成疾,以至口舌生瘡。那些日子想起來就像昨天一樣。
白居易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也是堅強樂觀的。他在這首詩裡借劉禹錫把他比喻成萱草花,回憶和總結了所走過的路程。每走一步都有心酸的淚。
不只是白居易、劉禹錫之間寫萱草花,關於萱草花的詩詞還是代代相傳,從最早的《詩經》,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而且從古代開始,萱草花不但是叫做忘憂草,它還叫做母親花,它和康乃馨一樣,代表著母愛,都是母親之花。
唐代詩人孟郊就有一首《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宋代詩人王冕也有寫母愛的詩,「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讀書工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
讀唐詩宋詞,讀紅樓夢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