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與劉禹錫互相贈答,詠萱草花,樂而忘憂

2020-12-11 騰訊網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唐代很有名氣的大詩人,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作品。更為有趣的是,他們兩個還是同年,都是出生於772年。而且兩個人的仕途之路和人生際遇也基本相同。

他們在朝廷任職的時間都比較短,大多時間都是在外地做司馬和刺史。只有到了晚年,他們才在洛陽相聚,兩個古稀老人詩歌唱和,相濡以沫,度過了最後那段金色的時光。

現在保存下來的他們互相贈答的詩集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其中有一首詩是詠萱草花的,叫做《酬夢得比萱草見贈》,就是白居易回贈劉禹錫的。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

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

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

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標題裡的「酬」,就是回贈。因為劉禹錫在前頭寫過一首詩,詩中把白居易比喻成萱草。白居易這首回贈的詩,便把劉禹錫比喻成杜康。杜康是什麼,是古代一個釀酒師,後來就用杜康來指代酒。

兩個人為什麼這麼比喻呢?因為酒可以消愁去悶,兩個老頭在一起詩歌唱和,忙忙碌碌,老有所樂,還哪有那麼多憂愁呢?所以白居易回贈劉禹錫,說他是杜康酒,見了他就可以消愁。

那麼劉禹錫又為什麼把白居易比喻成萱草呢?因為萱草也叫做忘憂草,意思是你白居易整天跟我寫詩聯對,簡直是我的開心果,我已經樂而忘憂了,所以說他是萱草。

他們兩個老人在一起玩耍,互相比喻說一個是酒,一個是忘憂草,這既是快樂的體現,也反映了他們二人的共同志趣、人生際遇和深厚情誼。

實際上白居易和劉禹錫前半生並沒有什麼交集。白居易的好朋友是元稹,而劉禹錫的好朋友是柳宗元。但是他們兩個好朋友也是仕途蹭蹬,命運多舛,年富力強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

白居易和劉禹錫真正的來往應該是在826年。那一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也從蘇州回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遇,並一起遊揚州、楚州。

記得這一次白居易感慨劉禹錫的遭遇還寫了一首詩相贈,說他在外地為官二十三年,太不容易了。劉禹錫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回答。這裡說「初逢」,就說明原來沒有見過面。

沒想到最後命運把他們兩個又連到了一起,現在他們都是老幹部了,在洛陽頤養天年。還能夠發揮自己的興趣,一起吟詩贈答。

上面白居易這首回贈劉禹錫的詩,就是互相以酒和萱草做比喻,說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就不會快樂。首聯即是指兩個人互相解悶忘憂。

頷聯是說,與其說我白居易相交了你劉禹錫這樣的好朋友,還不如說是萱草見到了杜康。這裡採用擬人的手法,雙向比擬,有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頸聯是樂天知命,慶幸自己一生豁達樂觀,以至於還能生存到今天。相比那些夭折、英年早逝的人來,我們也是一種幸運了。所以還是忘記憂愁,悠閒快樂為好。

尾聯是說,回憶起我們這些同齡人,還有誰像我那樣少年時就白了頭髮的呢?那個時候為了尋求出路,也是太刻苦了,讀書成疾,以至口舌生瘡。那些日子想起來就像昨天一樣。

白居易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也是堅強樂觀的。他在這首詩裡借劉禹錫把他比喻成萱草花,回憶和總結了所走過的路程。每走一步都有心酸的淚。

不只是白居易、劉禹錫之間寫萱草花,關於萱草花的詩詞還是代代相傳,從最早的《詩經》,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而且從古代開始,萱草花不但是叫做忘憂草,它還叫做母親花,它和康乃馨一樣,代表著母愛,都是母親之花。

唐代詩人孟郊就有一首《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宋代詩人王冕也有寫母愛的詩,「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讀書工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

讀唐詩宋詞,讀紅樓夢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相關焦點

  • 白居易和劉禹錫互相贈答,詠萱草花,共度晚年
    現在保存下來的他們互相贈答的詩集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其中有一首詩是詠萱草花的,叫做《酬夢得比萱草見贈》,就是白居易回贈劉禹錫的。《酬夢得比萱草見贈》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那麼劉禹錫又為什麼把白居易比喻成萱草呢?因為萱草也叫做忘憂草,意思是你白居易整天跟我寫詩聯對,簡直是我的開心果,我已經樂而忘憂了,所以說他是萱草。他們兩個老人在一起玩耍,互相比喻說一個是酒,一個是忘憂草,這既是快樂的體現,也反映了他們二人的共同志趣、人生際遇和深厚情誼。
  • 白居易《酬夢得比萱草見贈》詩詞賞析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這首詩作於唐開成四年(839年),選自《白氏長慶集》,是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唱和眾多詩詞中的一首,在該詩的注引處,白居易自己做了題注,是劉禹錫寫了一首詩《贈樂天》,原詩已佚失,其中有「唯君比萱草,相見可忘憂」一句,把白居易比作萱草,因此白居易為了表示感謝而和的詩
  • 互相叫勁的詩王和詩豪重逢,白居易寫詩調侃,還是敗給劉禹錫
    要說唐代詩壇中,人緣最好的詩王白居易肯定算一個,詩王的圈中好友包括詩仙太白、元稹、韓愈、劉禹錫等。在這一縱好友中,他最不服氣的還是詩豪劉禹錫。為什麼這麼說?白居易自然是不服氣的,於是經常寫些詩要和劉禹錫一較高下,而劉禹錫也是直率,明知道人家是不服氣,他還經常回詩給白居易。倆人這樣一來一回,互相叫勁,倒是成立了不少經典名作。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首詩就是二人老年所作兩首唱合詩。
  • 白居易和劉禹錫鬥了半輩子,只有劉禹錫的這首詩,讓他心服口服
    白居易和劉禹錫相識時,已經54歲,劉禹錫也已經52歲。白居易號稱「詩王」,他為詩狂,為詩入魔,為了作詩他「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所以當他遇到和自己一樣名滿天下的詩豪劉禹錫,他就如身處巔峰的武林高手,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敵手。年紀相仿,又都才華橫溢,心心相惜之情讓二人很快成為了摯友。
  • 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
    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秋亭萱草》表達了萱草忘憂之意,「昔時幽徑裡,榮耀雜春叢。今來玉墀上,銷歇畏秋風。細葉猶含綠,鮮花未吐紅。忘憂誰見賞,空此北堂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酬夢得比萱草見贈》一詩中云:「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 劉禹錫詠梔子花詩詞賞析
    枯木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唐】劉禹錫  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    令狐楚才思俊麗,能文工詩,長於絕句,尤善四六駢文,其詩「宏毅闊遠」,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史稱「於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可惜其詠嘆梔子花的原詩沒有流傳下來,
  • 【鄉村振興】塘灣村萱草的故事:帶你了解中華母親花
    它是西方的母親花,那麼中國有沒有自己的母親花呢? 答案是有的,傳統的母親花是萱草,傳承著中國人對母親的敬重和愛。古代遊子遠行,一定要先在母親居住的「北堂」前種植萱草,寄希望於萱草陪伴母親,減少對自己的思念,忘卻煩憂。萱草花顏色橘黃,花型像百合,形態優美顏色嬌豔。唐代詩人孟郊詩中有云:「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講述了母親倚在堂前,思念著遠在他鄉的遊子。
  • 白居易:老了怎麼辦?劉禹錫:就往死裡幹
    白居易的人生已經進入下半場了。所以他有一大把的感慨,他寫詩給自己的老弟兄劉禹錫,告訴他晚年生活實在太不爽了,各種落寞,各種不舒服。其實,他這就是刺激劉禹錫,因為劉禹錫一生多災多難,能活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 ,不像白居易那樣居易。白居易這種行為,我看就是無病呻吟的嘚瑟,當然詩中確實體現了他對晚年生活的無奈。
  • 母親節之花是什麼 康乃馨/萱草/魯冰花花語介紹匯總
    康乃馨/萱草/魯冰花花語介紹匯總。孩子和母親之間溢著深深的、真切的、不盡的愛。這種愛才是孩子和母親永恆的精神支柱和我們民族生存的真正價值。2019年母親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本期傳統節日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母親節之花是什麼,它的花語是什麼,一起來看一看吧。
  • 萱草的鑑賞養護:「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的鑑賞養護:「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花木君西方的母親節在即,手機朋友圈裡自然也不閒著,不少人追思母恩、孝敬母親,各種動態古往今來關於萱草的詩詞不勝枚舉,除了先秦文學上的一些詩詞歌賦,唐詩宋詞也是俯拾皆是。初唐四傑之一駱冰王有「忘懷南澗藻,蠲思北堂萱。」詩句,李白詩:「綠水接柴門,有如桃花源;忘憂或假草,滿院羅叢萱。」,白居易:「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
  • 劉禹錫:多才且多病,詩豪成良醫
    劉禹錫像(資料圖片)自幼多病,遍覽醫書劉禹錫是唐代詩人,作詩風格豪邁,「其鋒森然,少敢當者」,被好友白居易譽為「詩豪」。「詩豪」劉禹錫還有另一重身份,就是良醫。這一年,劉禹錫已經55歲。回京途中,他在揚州遇到了同為55歲的白居易,兩個人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此後兩年時間,他們互相贈答的詩就寫了100多首,白居易稱劉禹錫為「詩豪」。更巧的是,白居易晚年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長居洛陽。劉禹錫65歲時,也得到了同樣的美差。一對老友在洛陽相聚,時常詩酒唱和,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 劉禹錫的十首詠物詩,相遇人間世,無意似多情
    劉禹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人們不僅喜歡他本色的精神,而且喜歡他的詩風。他的詩風格獨特,自成一體,諷喻詩辛辣犀利,懷古詩沉鬱蒼涼,詠物詩清新自然。劉禹錫一生坎坷,曾多次遭到貶謫,但是他從來都很樂觀,還多次寫信給也是落難之中的白居易,兩人相互鼓勵,共同渡過那段艱難時光。劉禹錫在詩中這樣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這樣的精神不僅鼓舞著他自己從不退縮,也穿越時空感染著讀者。
  • 劉禹錫 X 白居易—往後餘生,為你寫詩
    說到劉禹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劉禹錫晚年交往最密切的朋友就是白居易。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冬,劉禹錫55歲。當時他已總計被貶謫23年,奉召返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途經揚州時,他正好碰到生病從蘇州刺史位置上退下來、也要回洛陽的白居易。
  • 白居易消極面對衰老,劉禹錫寫詩安慰,最後兩句成千古絕唱
    在《詠老贈夢得》這首詩中,他道:「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面對衰老,白居易的這整首詩都透露著消極悲觀的情緒。對自己的眼疾、足疾,無可奈何,早上都不想梳頭了,出門要扶著拐杖,經常一天都不出去。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劉禹錫
    唐寶曆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與劉禹錫這兩位早已名滿天下、但都一生坎坷的大詩人在揚州見了面。那一年,兩人都已五十五歲,天涯淪落,相見恨晚。懷著激動的心情,二人對飲成歡,在揚州的餘暉中,互相贈詩,彼此慰藉。這兩首詩珠聯璧合,堪稱酬唱詩歌的「雙璧」。下面我們一同來欣賞其中的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 景區故事 | 劉禹錫與白居易竟然幹過這事兒!
    劉禹錫與白居易的故事名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這首詩是劉禹錫和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兩位老者都是眼睛不好,腿腳不靈,白居易為此悲觀、消極,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夢得是劉禹錫的字),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表達了老境悽涼的情緒。
  • 中國的母親花萱草花——謹以此文紀念母親
    如果讓你選擇一束獻給母親的花,你會選什麼花呢?絕大多數人想到的可是康乃馨了。可是你知道嗎?康乃馨被作為母親的象徵,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1907年,美國費城的賈維斯曾以粉紅色康乃馨作為母親節的象徵。在她的倡導下,美國國會於1914年5月7日通過決議: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全國母親節,以表示對所有母親的崇敬和感激;並由威爾遜總統在同年5月9日頒布實行。
  • 白居易與劉禹錫鬥詩,白居易寫出千古名作,劉禹錫以此詩成功翻盤
    尤其是擁有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等等頂級文人,更讓這個時代熠熠生輝,不遜盛唐。然而,白居易和元稹是同年及第的好友,劉禹錫和柳宗元也是同年及第的好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兩對好友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這倒不是文人相輕,也不是政治上的分歧,而是環海沉浮的命運使然。
  • (原創)當為花中之萱草,毋為鳥中之杜鵑
    萱草,俗稱黃花菜,屬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別名眾多,有「金針花」、「忘憂花」、「宜男花」、 「鹿箭」等。漢代名將李陵與名臣蘇武常有書信往來,互有贈答詩,李陵有詩曰:「親人隨風散,瀝滴如流星。願得萱草枝,以解饑渴情」。
  • 「劉白」初次見面的宴席之上,劉禹錫回贈了白居易一首經典名篇!
    劉禹錫和白居易經常「鬥詩」,兩人你來我往中,留存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比如在晚年時,白居易年老多病,感嘆生活時,就寫給了劉禹錫一首《詠老贈夢得》,由於行動不便,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悲觀、消極的情緒;劉禹錫讀過白居易的詩後,就回了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其中的一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更是成為經典名句,倒是將劉禹錫的豪氣、樂觀與白居易的悲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很真誠的勸慰,兩人的人生態度雖不同,但卻能在這不同之處互補,彼此了解,不得不說是人生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