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劉禹錫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詩人,是天下最浪漫的靈魂。那些最浪漫靈魂間的碰撞,總是能迸發出被世人稱道的詩酒風流來。

唐寶曆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與劉禹錫這兩位早已名滿天下、但都一生坎坷的大詩人在揚州見了面。

那一年,兩人都已五十五歲,天涯淪落,相見恨晚。懷著激動的心情,二人對飲成歡,在揚州的餘暉中,互相贈詩,彼此慰藉。

這兩首詩珠聯璧合,堪稱酬唱詩歌的「雙璧」。下面我們一同來欣賞其中的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

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

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

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是寫給與他初次見面,同在席間對飲的劉禹錫的。

首聯「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詩酒酬酢在大詩人白居易溫情細膩的淺吟低唱中徐徐拉開帷幕。

這一年,劉禹錫自「永貞革新」失敗被貶以來,已經貶謫飄零二十多年了,而此時的白居易,同樣處於政治失意的狀態。席間,兩位詩苑巨擘把酒對飲、擊盤而歌。

頷聯「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縱使才華俊逸、譽滿天下,面對無情命運終將無可奈何,只能枉作感嘆罷了。

雖說二人是初次見面,但之前已經有過書信往來,還有頗多酬唱之辭。「詩稱國手」是對劉禹錫文學造詣和才情的高度讚美,惺惺相惜之意溢於言表。

劉禹錫二十餘載宦海沉淪的人生遭際,引發白居易的極度同情,嘆惋之情充溢筆端。

頸聯「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將「舉眼風光」、「滿朝官職」與劉禹錫「長寂寞」、「獨蹉跎」對舉,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反差。

劉禹錫曾經被贊「有宰相器」,「永貞革新」失敗後,與柳宗元等人被貶官他鄉,白居易對此感到了深刻的同情和不平。

尾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命途多舛是才名太盛的緣故吧,英才天妒,但二十三年的代價也過於沉重了。可以說尾聯這一句集讚美、惋惜、勸慰之情於一爐,有力地收束全篇。

而在席間,劉禹錫同樣和詩一首,就是同樣流傳千古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在劉禹錫這首回贈的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已然成為千古名句,他勸慰好友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途的沉浮,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也被白居易稱為「神妙」之句。

一場酒宴,令初次相遇的白居易和劉禹錫留下了兩首傳頌千古的詩作。而類似於這樣文人間的宴飲雅集活動,在古代可謂是不勝枚舉,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畫作《春宴圖》,就描繪了一幅文酒相會的盛況。

▲《春宴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23cm×57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長卷鋪展開來,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繁而不亂。如果按照區域劃分的話,大概可以劃分為席地遊戲、醉飲欲歸、題字觀鵝、雅樂演奏、酬和宴飲、對談訓馬、作文觀物、吟詩賞鷹,這八個區域。

因為這是一幅長卷,我們選取其中一處與大家分享。在畫面中部,有一張拼合的方桌。

在方桌的左側,幾名僕從正紛紛忙碌著裝酒分茶,準備茶點。

畫面右側六名神情專注的樂師,正端坐奏樂。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坐在這張方桌上的幾位文士,便是這幅圖的主角了。

桌邊所坐幾位高士正相互攀談著。左上方穿著深青色外衣的老者緊閉著眼睛、面露愁容,而邊上綠衣文士正舉著右手好似正跟老者說著什麼,我們不妨大膽的推測下,會不會是老者不勝酒力而青衣文士則在繼續勸酒呢?

總體來講,這幅《春宴圖》,畫家想要傳達的故事情態以及自身的審美理想都隨著和諧的構圖、色彩、光影等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這幅畫就畫作題材來說,可以算作是唐代《十八學士圖》的延伸。

常言道:人生難遇一知己,白居易和劉禹錫雖說晚年相識,但這對患難之交相互扶持、相互激勵的情誼,令我們心生敬意。還有那些留下的詩和故事,跨越千年,歷久彌珍。

原標題:《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劉禹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詩壇知己:柳宗元·劉禹錫·韓愈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說到「詩書畫中的詩壇知己」,就不得不提到有著大唐「鐵三角」之稱的柳宗元、劉禹錫和韓愈這三人了。而後柳宗元與劉禹錫又因為「永貞革新」失敗,雙雙一貶再貶。唐憲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二人應召回京,卻再次被貶去遠離朝廷的柳州和連州。他們一同出京赴任,在衡陽分路時,柳宗元寫下了三首感人肺腑的詩歌贈給劉禹錫,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第二首《重別夢得》。
  • 詩壇知己:柳宗元·劉禹錫·韓愈
    說到「詩書畫中的詩壇知己」,就不得不提到有著大唐「鐵三角」之稱的柳宗元、劉禹錫和韓愈這三人了。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送別好友劉禹錫的贈別詩《重別夢得》,詩題中的夢得是劉禹錫的字。這首詩寫臨路分別,全詩不著一個愁字,但卻在表面的平靜中蘊蓄著深沉的激憤和無窮的感慨。「二十年來萬事同」,七個字概括了柳宗元與劉禹錫共同經歷的宦海浮沉。
  • 初次見面,白居易對劉禹錫說了啥?讓劉禹錫寫「沉舟側畔千帆過」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帶著這樣的豪情,劉禹錫離開和州回京。路過揚州時,他遇到上了詩魔白居易。同樣名滿天下,同樣多年被貶,同樣是一流詩人,相見恨晚!這場會面到今天,已經是1194年前的事了,但它仍是千年詩壇很重要的一件事。文人見面,自然少不了擺上一桌酒席,是誰請客咱們不知道,不過按兩人的性格來看,白居易主動宴請的可能性較大。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詩壇知己早期交往的日常,我們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作中窺見一斑,「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講述了他們飲酒賞花時的酣暢;「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記錄了他們聽風賞雪時的愜意。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宦遊生涯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在往來唱和間,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其中最繞不開的當屬白居易和元稹了。「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這是白居易對兩人交往數十年的總結。今天,我們通過白居易的一首《贈元稹》,了解一下他和元稹之間的深厚情誼。
  • 白居易和劉禹錫在揚州相遇,各寫一首詩,高下立見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是唐朝詩壇上的一大佳話。 兩人在相識相知的20多年時間裡,留下了上千首的唱和詩歌。 《唐才子傳》是這樣評價兩人的友誼「雖骨肉未至,愛幕之情,可欺金石」。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生離死別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各奔前程後,雖然兩人見面的次數寥寥無幾,但他們還可以遙寄書信、互訴衷腸。直到公元831年,元稹在武昌病逝,白居易寄去的詩文再也不會有回信了,於是他在輓詩中寫道:「今生豈有相逢日,未死應無暫忘時。
  • 唐詩夜看:滄海桑田,白居易和劉禹錫知己之情不變
    白居易地33歲還在秘書省做著校書郎這樣的八品官,是一個冷板凳,而劉禹錫的33歲從朝廷書名顯赫的權官因為政治被貶,外放到四川廣東做司馬或刺史,有23年,無緣進入中央體系。 白居易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這20多年裡,兩次被突然的貶謫,一次是自己請求外放。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詩人,他性格倔強,為人耿直,認定的道理絕對不願低頭。劉禹錫經常與白居易詩書往來,彼此間因為太熟悉了,還經常相互調侃,但字裡行間卻流露出惺惺相惜和關心敬重。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 劉禹錫的這首詩讓白居易嘆服,其中一句任何人看過之後都不會忘
    」這便是劉禹錫著名的懷古之作《西塞山懷古》,又題作《金陵懷古》。楊慎認為劉禹錫「當為第一」,可以說是出自他的偏愛。但是劉禹錫在中唐詩壇的地位,也確實非同尋常,人稱「詩豪」。白居易是唐詩的佼佼者,本人也頗為自負。一見劉禹錫,即引為知己,對他推崇至極,從來不吝讚美:「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 白居易、劉禹錫在汴州及其詩歌創作
    不僅如此,白居易來汴州,其中還有一次是與大詩人劉禹錫同行,劉禹錫也在汴州留有詩作。閱讀史料,賞其詩作,在得到幾分滿足的同時,作為開封人,也實在感到自己有點孤陋寡聞。白居易、劉禹錫與汴州的交集大唐一朝,除汴州籍詩人外,還有很多官居汴州、客居汴州的詩人,如果要列名單,那能列出長長一串來。白居易和劉禹錫均屬於客居汴州的詩人,因為是客居,所以他們在汴州的時間均不長。
  • 白居易為劉禹錫寫的一首悼念詩,有情有義有水平,令人感動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居易和劉禹錫同樣交情匪淺,劉禹錫去世後,白居易寫下一首《哭劉尚書夢得》,有情有義有水平,令人感動。白居易和劉禹錫前半生沒有交集,後半生卻成了彼此的知己。公元826年,白居易在揚州遇見了劉禹錫,這兩人的相遇雖比不上「李杜」,但也是詩壇上的一大盛事。
  • 白居易和劉禹錫鬥了半輩子,只有劉禹錫的這首詩,讓他心服口服
    白居易和劉禹錫相識時,已經54歲,劉禹錫也已經52歲。白居易號稱「詩王」,他為詩狂,為詩入魔,為了作詩他「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所以當他遇到和自己一樣名滿天下的詩豪劉禹錫,他就如身處巔峰的武林高手,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敵手。年紀相仿,又都才華橫溢,心心相惜之情讓二人很快成為了摯友。
  • 大唐詩壇第三把交椅誰坐合適?王維白居易誰更強?
    大唐詩壇第三把交椅誰坐合適?這個問題看似宏大,但要回答它,其實並不難。為何?我們不妨先來做做排除法。其次,除了王維、白居易、王昌齡、李賀、孟浩然、李商隱、杜牧、劉禹錫這幾人對第三把交椅有一定的衝擊力之外,其他人應該都很難進入到前八甚至前十之列。
  • 年近古稀的白居易,與劉禹錫把酒言歡,寫下一首千古名詩
    自古就有文人相輕的說法,但這並不能說明,文人之間沒有深厚的友誼,比如詩王白居易和詩豪劉禹錫,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可以用「老鐵」二字形容。兩人出生於同一年,即唐代宗大曆七年,只不過白居易在正月出生,比劉禹錫年長几個月,或許冥冥中早有註定,兩位大詩人遲早會相見。
  • 「詩壇喬峰」劉禹錫,一個絕對與眾不同的詩人
    無獨有偶,想在華夏大地的詩壇混下去,同樣也需要一個綽號,畢竟有名有姓的詩人多如過江之鯽,能讓人記住實在是難之又難。好在,劉禹錫同志沒在這方面丟人。劉禹錫的綽號叫做「詩豪」,結合他的個人經歷來看,我們可以親切地稱他為,「詩壇喬峰」。一、詩人是怎樣煉成的既然被稱為「詩壇喬峰」,那劉禹錫在個人性格、經歷上就必然要與喬幫主有點相通之處。
  • 劉禹錫「抄」白居易的愛情詩,卻被譽為「神品」,讀來肝腸寸斷
    劉禹錫,字夢得,被譽為「詩豪」,他的《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中小學生必背。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的白居易,字樂天,號稱「詩魔」。若論名氣,白居易似乎更勝一籌,他的詩如《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天,當54歲的白居易在揚州遇到和自己一樣名滿天下的劉禹錫,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 好友相遇,劉禹錫即興寫下這首千古佳作,激勵人心,令人受益匪淺
    在古代,詩人之間往往有著深刻的友誼,留下不少千古傳誦的佳話,如李白與孟浩然、王維與裴迪、柳宗元與劉禹錫、白居易與元稹等,他們視彼此為知己,談理想抱負,在困境中相互勉勵,相互支撐,這份友情已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白居易和劉禹錫,為何能成「史上10對友誼最深文人」之首?
    當時,劉禹錫剛由安徽和州刺史罷歸洛陽,白居易也因病不再擔任蘇州刺史。 那是個奇怪的場景,在揚州CBD的小酒館,兩個鬍子花白的老人,久久地擁抱在一起,雖然都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卻一個比一個孤獨。 此前他們各有知己,元稹是白居易不可磨滅的回憶,柳宗元是劉禹錫午夜夢回的經常,白居易為了紀念元稹,寫下讓無數人哭鼻子的「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劉禹錫用20多年時間給柳宗元出了一本詩集,名為《柳河東全集》,以報答柳兄弟「以播易柳」的深情。 失去知已的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在人間苟活。
  • 白居易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為什麼都是白在後
    唐朝詩壇群星璀璨,產生了很多著名詩人,這些詩人也形成了一個個群體比如山水田園派詩人群體、邊塞詩人群體、浪漫主義詩人群體、苦吟詩人群體。還有的作者因為名聲相近,或者作品風格近似,形成一個個巨牛強力組合CP,這就是唐朝文人的並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