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爾雅》中對「孝道」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古人對孝道有兩個定義,一個是「尊祖敬宗」,即是對去世的祖先進行祭祀,通過在墓前擺放貢品,加以焚香禱告;二是「傳宗接代」,在古人眼中,生命是祖先的延續,只有「生生不息」,才是對祖先最大的孝順。然而,大家都聽過一句古話:久病床前無孝子。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刺耳,但是它的下一句話更道出了現實。
孝順長輩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在極為重視孝道的古代,即使一個人再怎麼品行不端,只要他孝順父母,就可以成為大家原諒他的理由。按照常理來說,父母有所求,我們一定要有所應,在我們尚未長大成人的時候,是父母把我們含辛茹苦地帶大,他們不但要讓我們不愁吃、不愁穿,還要窮盡畢生精力把我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其過程艱難至極。
可是,一向把「孝道」尊為至上美德的古代,怎麼會流傳出「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呢?眾所周知,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盼望,就是希望他們可以出人頭地,尤其是孩子已經開始自己人生的時候,父母們更是含淚逐漸淡出孩子們的生活,不想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影響。然而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又只有孩子能夠在床前身邊服侍,因為孩子是父母唯一的依靠。
照顧父母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父母的病久治不愈,不但會耗光家裡的錢財,把一家人都拖入無底深淵,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影響工作都是小事,更有甚者,孩子們還會丟了工作,最後妻離子散,一無所有。因此,很多孩子都為了自己的生活不受影響,忍痛不去親自照料父母,而是僱傭護工代為照料,雖然孩子們無法親自侍奉左右,但那卻是代價最小的方式。
相對於「久病床前無孝子」,它的下一句才更加道出了現實的殘酷,那就是「久窮家中無賢妻」。「娶妻生子」雖然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難如登天,在當今社會,很少有女孩願意嫁給一個一事無成的男人,在愛情和麵包面前,麵包便成了獲得愛情的最大障礙。然而,結婚之後的男子則更傾向於經營自己的小日子,都想把生活過得紅紅火火,越來越好。
可是現實告訴我們,如果家裡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即使是再賢惠的妻子也會無法忍受,沒有人想過窮日子,更沒有人想看到不努力的男人。一時的貧窮可以忍受,一輩子的貧窮就是災難,如果兩個人生活如此困難,還不如一拍兩散,各自安好。俗話說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相信結過婚的男人都深有感觸。如果我們不想失去另一半,就為了給對方幸福的生活,加倍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