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2021-01-15 大話文言文

之乎者也,子曰師雲。


文言文從來給人一種刻板的印象。


不只是刻板,而且似乎沒有什麼實際用途。


早在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便宣告了文言文的「下野」。從此,白話文登上舞臺,成為我們通用的書面語言。


懂不懂文言文,都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文言文呢?


-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回答——


既然有了數位相機和高清列印技術,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博物館看油畫呢?



請您對著這個女人,思考30秒鐘。


一千位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一千位觀眾便有一千個蒙娜麗莎。


現在,人們可以用各種手段複製蒙娜麗莎,用各種語言講解蒙娜麗莎,甚至通過所謂的腦波分析技術來解釋這個女人為什麼如此迷人。


但是,每年去羅浮宮觀賞蒙娜麗莎的人,仍然超過600萬。



他們不遠萬裡,從世界各地來到她面前,不過是駐足幾分鐘,甚至更短時間。


為什麼?


為的是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感覺。



英國作家約翰·伯格說,我們跑到博物館看一幅畫,是為了找到某個秘密,不是關於藝術的秘密,而是關於人生的秘密。


同樣,人們打開古代的典籍,翻看那些簡潔而晦澀的文字,也是為了找到某個秘密——關於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情感的秘密。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進步,文言文就像村上春樹小說中那些承載了遠古記憶的獨角獸頭骨,在黑暗的靜謐中閃爍著智慧的幽光。


它是古聖先賢為後人建立的一座城堡,矗立在時間的盡頭。


它是封裝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的BIOS,是中國人之所以成其為中國人的原始密碼。


它是現代漢語的根基,決定了我們的語言邏輯和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描繪了令我們心馳神往的田園風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足以解釋我們和西方世界對國家政治的理解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人生抉擇。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低吟淺唱之間,充滿了人間的溫婉之情。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寫的雖是雕蟲小技,卻又緊張錯節,如臨大敵,讀之令人莞爾。




諸如此類的文章句讀,紛然雜陳,多得不可勝數,同樣是「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


我們讀文言文,就是撫摸那些塵封在書架上的獨角獸頭骨,在指尖的接觸中,體會一種文明的溫度。


這和人們在羅浮宮觀看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同樣的快樂,同樣的感受。


說點實在的——畢竟蒙娜麗莎離我們很遠。


近年來,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本,文言文(包括古詩詞)的比重達到了四分之一。2020年新版的語文教材,文言文的比重還在繼續上升。



山,你去不去登,它都在那裡。


文言文,你讀或者不讀,它都印在課本上。


對於學生來說,文言文當然是要讀的,而且要讀好。


對於家長來說,儘早培養兒女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語感,也是勢在必行。



現代漢語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曾經簡要地回答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


「首先是為了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以便批判地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其次是因為古代漢語對現代語文修養也有一定的幫助。」

(註:廣義的古代漢語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話文。王力先生在這裡提到的古代漢語,僅僅是指文言文。)


將王力先生的話稍作闡釋——


首先,現在學校和家長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要真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國學素養,必須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要去讀那些優秀的文言文,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薰陶。


其次,思想和語言緊密相關。現代漢語脫胎於文言文,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定型於文言文。多讀點文言文,有助於現代人提升語言邏輯和思辨能力。同時,文言文中有大量優秀的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學習寫作的範本。


如此,學好文言文,便是一件很現實的事。


王力(1900—1986),漢語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



請允許我再一次提到約翰·伯格,他說:


我們跑到博物館看一幅畫,是為了找到某個秘密。如果一個人找到了,說出來,它仍然是一個秘密。因為它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語言所能做的,只是笨拙地畫一張地圖,告訴大家秘密是在哪裡找到的。」


所以,這也是我們做這個「大話文言文」公號的目的。




 ◇ 作者:龍鎮

 ◇ 平面:梁貓貓

--



相關焦點

  • 學齡兒童要不要讀文言文?怎麼讀?
    古詩詞背誦可不按照此原則,一天讀3—5遍,一首詩一般兩天可背下來,如果堅持天天讀背,四句的詩當天即可背誦。現在來說一說學齡兒童要不要讀文言文?讀的話早不早?所以一般幼兒園的小朋友讀《聲律啟蒙》的多一些。等孩子讀了一段時間也適應了每天讀詩詞經典後,便可以開始接觸一些簡單的文言文。小編在七月初和七月底的時候分別寫過如何帶著孩子讀《笠翁對韻》和古詩詞,但一直沒有寫如何帶著孩子讀文言文,原因是小編在拿自己的兒子做實驗,在我兒子讀了三篇文言文後,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再來和大家交流。
  • 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為什麼要謝謝櫻桃」,以孩子的理解水平他根本就沒有辦法理解詩的含義。詞的大意就是作者看到芭蕉葉開,櫻桃花落,感慨春光易逝要珍惜當下。詩中的「微謝櫻桃」小朋友理解成了微微感謝櫻桃,故而背誦該詞的時候感覺晦澀難懂甚至莫名其妙。其實不止是中國人被古詩詞或者文言文折磨,日本和韓國也會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
  • 古人為什麼用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我們是否恢復使用文言文?
    從小學的時候我們都開始有接觸到文言文,我記得我最早學的是《學奕》。剛開始學這個的時候只知道全部是聽不懂的,很麻煩,要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明白。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發明文言文呢,難道他們不覺得麻煩嗎?他們平常說話也是這樣的嗎?
  • 為什麼要學文言文?老師說出3個原因,是你不愛學習文言文的原因
    2020高考語文各卷,文言文閱讀理解仍然是重點。每年的文言文分值都在上升。尤其是中考文言文閱讀理解,各地的標準雖然不一樣,但是從10分也提高到了20分,向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並進。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學文言文?為什麼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背唐詩宋詞?
  • 分享:小學家長文言文課後閱讀路徑,原來文言文也是要課外加餐的
    3、先攻課內文言文,是要摸清課內的難度底和數量底,把反正要讀要背的部分提前搞定,減輕課內壓力。再根據課內的水平,去選擇課外讀物的難度和數量,形成一個閱讀緩坡。第二,準備幾本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精選,排個計劃,初步過一遍。
  • 讀文言文到底糾結的是什麼?
    讀文言文到底糾結的是什麼?上次發了文章說文言文很簡單後,就有讀者留言說:糾結的過程,所以結局才會真的悲愴。這雖然是個病句,但是能夠讀出,裡面意思挺多的。可以理解為,文言文讓他很糾結,文言文做題太悲慘,讀文言文只有看到了過程,沒有想到結果。
  • 中小學課本裡多了許多文言文。孩子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很多家長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現在的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與以往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增加了多篇文言文以及唐詩宋詞。文言文對很多成人來說都看不懂,更別說是孩子。在現在大白話盛行的今天,為什麼還要去學習那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呢?不少家長朋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
    為什麼會有人對這種文學體裁不屑一顧呢?因為小說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也就是說為了讓小說好看,小說家們必然用誇張描寫、虛構情節的方式來製造衝突,以增加小說的閱讀性。有些讀者認為讀小說無法得到真正的啟發,因為全書的論據都是虛構的、假的,怎麼能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呢?當人們讀小說時,究竟能收穫些什麼呢?
  • 我們為什麼要讀古文讀古詩
    段子一: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舉個例子:當你看到夕陽餘暉,孤鶩翱翔;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這麼多鳥,真好看,真他媽太好看了。還有一個段子是:父子二人飲茶,兒問:「為什麼要我讀書?」父答:「我這麼跟你說吧!
  •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
    在白話文作為實用語言的今日,一句「我好煩啊」就表達愁思,我們為什麼還要用「剪不斷,理還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為什麼要讀詩呢?這種穿越千年而來的心意相通,不讀詩是萬萬不能體會的。古人留下的東西很多,最珍貴的乃屬他們的心意。
  • 【初中文言文促讀300篇】第三十五:《拾繩盜牛》
    他的妻子將近晚年,喜歡做佛事,從早上到黃昏,嘴裡一定要叫上千遍「觀音菩薩」。何梅谷憑藉儒家學說在當時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聽從;不阻止,他又怕被讀書人嘲笑,這樣使得他進退兩難。一天,他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個不停。他的妻子生氣地說:「你為什麼這樣吵鬧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說:「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對我生氣,觀音菩薩一天被你喊千百遍,怎麼會不對你生氣呢?」
  • 「背誦全文」簡直是噩夢,為什麼還要學習文言文?蘇軾:呵呵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一說起文言文就皺眉頭,其中大多數除了學生時代課本中那些文言文之外,就完全沒有讀過其他文言文,不讀的理由也很簡單,溫柔點的說「看不懂」,暴躁點的說「讀來有什麼用」?文言文真得那麼可怕嗎?為什麼都是漢語,現代人就很難讀懂呢?被拋棄了100多年的語言形式,真有必要去學習嗎?
  • 世界讀書日,一起來讀一則文言文《囊螢夜讀》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一起來讀的《囊螢夜讀》則是一則關於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車胤囊螢夜讀它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向我們介紹了晉朝人車胤沒錢買油燈晚上讀書,就捉螢火蟲來照亮,用來讀書。
  • 我們所欣賞的是一個文言文「高手」嗎
    這是餘晗睿作文中的一句話,讀來並不高深莫測,但出自一個00後之手,多多少少是讓人意外的。文言文古雅韻味、文氣瀰漫,卻也因為辭意變遷,今人讀起來往往艱澀難懂。沒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要創作出一篇頗有文採的文言文,著實殊為不易。  這是一個盛產網紅的時代,從草根明星到時尚寵物,從一封寫滿情懷的辭職信到一首怪誕的另類歌曲,意想不到的走紅,卻往往植根於現實的土壤之上。
  • 語文教育: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這些好處你未必知道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封面畫語文教育: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這些好處你未必知道。其實,語文教育增加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內容主要有這麼三個好處,可以顯著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一,可以引導小學生閱讀古代作品的原著以前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注重白話文的教育,不管是什麼文言文都翻譯成白話文給學生學習。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些《論語》?
    直到進了大學的文科基地班,老師要求背誦默寫《論語》,才硬著頭皮開始認真讀。而他真正把《論語》讀完一遍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讀的太晚了!」我必須要為自己當初的無知和愚昧感到羞愧。孩子需要讀《論語》,但不能直接讀張瑋老師曾經被一些家長讀者追問,希望他能推薦一些適合孩子讀的中國傳統文化書,他推薦的就是《論語》。但他說:「《論語》其實並不完全適合孩子讀。」為什麼呢?
  • 不讀國學經典,不背文言文古詩,小學生在每個階段應該閱讀哪些書
    於是有家長又會問,既然文言文古詩詞、國學經典不適合在小學階段閱讀和背誦,那麼什麼文學作品才適合小學生閱讀呢?除了經典的兒童文學,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生長規律。小學生閱讀要結合實際情況,低年級階段的識字量有限,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推薦一些圖文結合的文學讀物,通過猜字、找工具查字,在閱讀中積累識字量,為今後大量閱讀打下基礎。
  • 什麼是經典,為什麼我們要讀經典?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什麼是經典,以及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當我們讀完足夠多的書的時候,內心一定嚮往,卻常是閱讀經典。誒,一說起經典我想很多書友都會犯迷糊:經典說起來我們知道是什麼,但是具體來說又不知道怎麼說。那究竟什麼才是經典?
  •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
    「偉大的精神具有生育能力」為什麼讀哲學?那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柏拉圖賦予泰勒斯這個故事非常嚴肅的意義,他認為關鍵在於「他們關心的是:什麼是人?和其他生物相比,人應該幹什麼?應該忍受什麼?他們堅持不懈地研究這些問題。」
  • 錢理群:我們為什麼要讀名著
    在進入「名作」的閱讀之前,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一位世紀老人(巴金)寫的這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