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白露也是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白露的「露」是一種自然現象。白露前後,暑氣逐漸消失,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葉面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
進入白露節氣後,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此時,天高雲淡,氣爽風涼,孟秋結束,仲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意思是說在這個節氣裡,鴻雁自北南飛,燕子南往避寒,其他鳥類開始儲存越冬食物。「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一場秋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霜」等民諺也說明了這一時節的天氣特點。
白露民俗
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此外,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
白露養生
白露節氣過後,秋風在降溫的同時,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乾了,這種乾燥的氣候特點在中醫上稱為「秋燥」,很多人會出現口乾、咽幹、眼乾、皮膚乾等症狀。
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白露詩詞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白露——唐·杜甫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秋露——唐·雍陶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點落玉盤空。竹動時驚鳥,莎寒暗滴蟲。滿園生永夜,漸欲與霜同。南湖晚秋——唐·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慘澹老容顏,冷落秋懷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萬裡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雜詩
——魏晉·左思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幹。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