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時節,天高雲淡,氣爽風涼,早晚的溫差較大,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白露,是個富有詩意的節氣,植物上的露水晶瑩剔透,這是夜間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的水滴,陽光照上潔白無瑕。古人一直都有悲秋的習慣,似乎秋天的寒冷和落葉的飄零,都會帶來人生的感慨,在白露這樣的節氣,唯美與悲傷交織,更是令人無比傷感,特別是時運不濟,生活動蕩的詩人們,想起遠方的親人,複雜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就寫下了千古傳唱的經典之作。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其中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傳唱了千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的人生也發生了巨變,他想到了遠方的兄弟,分散多年,音信不通,於是在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下,杜甫寫了這首詩。
月亮代表了思念,唯美又傷感,這首詩選取了塞外的景色,既有塞外的空曠之美,又有月亮的柔情之美,還有白露時節的晶瑩之美,可謂描繪了一首最美好的思念之詩。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開篇就透著陣陣的悽涼,令人傷感。孤雁的哀鳴、戍樓上響起的鼓聲,都讓邊塞的荒涼之感加強了。聲響本該打破沉悶,帶來一些希望和生氣,但是相反,這裡的聲音描寫只是為了這死氣沉沉的邊塞增加了荒涼之感,讓人感到更加悽涼沉悶。這也是詩人心中的感受,這戰亂不斷的年月,人活著都是幸運,還能有什麼奢望呢?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全詩最出名的一句,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在遊子的眼中,即使是同樣的月亮,卻還是覺得故鄉的月最明亮,故鄉的人最溫暖。「每逢佳節倍思」「月是故鄉明」古人的思鄉之情從未改變過,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身在異鄉的人總會想起家鄉的好,同一輪月亮,還是最愛家鄉的月。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這一句最令人動容,弟兄離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難料,這幾句讀來令人肝腸寸斷,悲從中來。原本幸福的家庭,因為戰亂而離散,原本的手足兄弟,如今生死不明。這樣的悲傷不僅是杜甫的悲傷,也是安史之亂中普通百姓的悲傷,正是對生活的真切感受,才有了杜甫創作的「三吏三別」,藝術的靈感來源於生活,倘若杜甫仍舊過著富足的生活,瀟灑自在的活著,又怎麼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呢?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沒有戰亂的時候寄信尚且不順暢,更何況如今時局動蕩,戰亂頻頻,書信更不能送到了。古代人的通訊不便,書信送達全靠人與馬,和平年代尚且要擔心天氣和匪徒,戰亂年代無論是誰都隨時有生命危險,更何況人人都在東躲西藏,躲避戰亂,信件更是難以送達。詩人的懷鄉思親之情更加悽楚哀感。
思念本就是傷感的,杜甫的月夜思念更是充斥著思鄉和傷感之情。秋天的悲涼再加上人生的悲傷,恐怕再難有詩人能超越杜甫了,正是這樣的悲涼才鑄造了唯美感傷的意境,「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又到白露,又到了秋天,在這樣空靈唯美的夜月,此刻的你是否也在思念遠方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