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星暹日報》】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助閩南文化...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2020年09月24日 11:27:34 來源:中新網福建

  廈門市海滄區的錦裡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錦裡清水濟世文化傳習中心,21日在兩岸民眾共同見證下揭牌成立。

  這是廈門新增的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傳習中心。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人士稱,兩個傳習中心的成立將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帶動社會關注錦裡蜈蚣閣和清水濟世文化,進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

廈門市海滄區清水祖師(海滄)信俗文化節舉辦。 楊伏山 攝

兩個非遺傳習中心在海滄錦裡村珠山宮廣場同時揭牌成立。 楊伏山 攝

  錦裡蜈蚣閣是國家級「非遺」海滄蜈蚣閣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內涵,歷史上通常用於迎神賽會,由兒童化妝後坐於閣上進行踩街遊行。明朝時期,錦裡村民又從安溪清水巖祖殿分靈來清水巖清水祖師香火併建造宮廟。如今,清水祖師信仰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信仰,錦裡村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基地。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蜈蚣閣在臺灣傳播很廣,他曾到臺南去,那裡有一座保生大帝廟展示了一百零八節的蜈蚣閣。「這成為兩岸共同的語言。」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接受記者採訪。 楊伏山 攝

臺青接受記者採訪。 楊伏山 攝

  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合安表示,兩個傳習中心成立後,將以多種形式開展蜈蚣閣和清水濟世文化的交流、研討、展示,讓更多民眾了解、保護、傳承這些閩南傳統文化,喚起共同的歷史記憶。

  十幾位臺灣青年在活動現場參與臺青分享會,有臺青代表管詮分享了自己與錦裡村結下的不解之緣。(完)中新社廈門9月21日電 (記者 楊伏山)

相關焦點

  •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兩岸民眾共同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9月21日電 (記者 楊伏山)廈門新增的海滄區錦裡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海滄區錦裡清水濟世文化傳習中心,21日在兩岸民眾共同見證下,在廈門市海滄錦裡村珠山宮廣場同時揭牌成立。長期以來,錦裡村積極開展兩岸林氏宗親民間交流,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基地。廈門市海滄區清水祖師(海滄)信俗文化節當天舉辦。廈門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合安稱,這兩個傳習中心成立後,將以多樣的形式開展蜈蚣閣和清水濟世文化的交流、研討、展示等工作,讓更多民眾了解、保護、傳承這些閩南傳統文化,喚起共同的歷史記憶。
  •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傳承閩南文化
    新華網發(王乾宏 攝)  新華網廈門9月22日電(劉默涵)9月21日,廈門市海滄區錦裡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廈門市海滄區錦裡清水濟世文化傳習中心在海滄揭牌成立。  據了解,錦裡蜈蚣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滄蜈蚣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又獨具內涵,歷史上通常用於迎神賽會,由兒童化妝後坐於閣上進行踩街遊行。
  • 兩岸民眾共同見證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福建日報訊 (記者 林澤貴 文/圖)21日,在兩岸民眾的共同見證下,廈門市海滄區錦裡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海滄區錦裡清水濟世文化傳習中心在海滄錦裡村珠山宮廣場同時揭牌成立。據了解,錦裡蜈蚣閣是國家級非遺海滄蜈蚣閣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內涵,在臺灣傳播很廣。錦裡的清水祖師宮廟,則是明朝時期從安溪清水巖祖殿分靈而來。清水祖師信俗在臺灣擁有許多信眾。
  • 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集美新成立三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
    (林志傑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應潔) 英姿勃發的薛丁山、婀娜多姿的惠安女、身上每一片鱗片都纖毫畢現的古代神獸、各種造型的燈籠……這些生動又稀奇的紙藝,是集美區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賜勇、陳賜堅的代表作。簡單的紙片、竹片經由他們的巧手變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一技藝傳自陳氏兄弟的曾祖父輩,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 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兩岸民眾齊聚海滄開展非遺傳習活動
    廈門網訊 (記者 沈偉彬) 廈門海滄新增了兩個非遺傳習中心!9月21日,在兩岸民眾的共同見證下,廈門市海滄區錦裡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廈門市海滄區錦裡清水濟世文化傳習中心在海滄錦裡村珠山宮廣場正式揭牌成立。  據了解,長期以來,錦裡村積極開展對臺林氏宗親民間交流,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基地。錦裡蜈蚣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滄蜈蚣閣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獨具內涵,歷史上通常用於迎神賽會,由兒童化妝後坐於閣上進行踩街遊行。
  • 泰《星暹日報》與中國南方報業合作籤約
    >   中新社曼谷11月5日電 (記者 餘顯倫)泰國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紙《星暹日報》與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戰略合作籤約儀式,5日下午在曼谷四季酒店隆重舉行,此舉首開泰國華文報紙與中國報業深度合作之先例。
  • 廈門新增14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省文化廳公布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廈門有14位傳承人入選。截至目前,廈門已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3人,其中國家級10人、省級55人、市級48人。
  • 廈門新增14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涵蓋多個領域
    臺海網3月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日前,省文化廳公布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廈門有14位傳承人入選。至此,廈門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55位。
  • 廈門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走入尋常百姓家
    」,廈門市文廣新局9日將在集美區舉辦以「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市非遺中心更統籌各區、各保護單位、傳習中心和各級傳承人開展40多場系列宣傳展示活動,全面展示我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取得的成績。
  • 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 集中展示閩南文化
    海西晨報訊(記者 葉子申)日前,廈門市文旅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緻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廈門將建設閩南文化博物館,已初步達成選址馬鑾灣西濱村的意向。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提出,廈門應當設置閩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閩南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中心應當具備閩南文化展示、研究、傳習、體驗、交易等功能。此外,《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也提出建設閩南文化博物館的規劃,可全方位集中展示閩南文化,以此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 兩所非遺傳習中心成立
    廈門又新增兩所非遺文化傳習中心。日前,海滄區錦裡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海滄區錦裡清水濟世文化傳習中心在海滄錦裡村珠山宮廣場正式揭牌成立。 據了解,長期以來,錦裡村積極開展對臺林氏宗親民間交流,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基地。
  • 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還有一個藝術中心明年投用
    生活在廈門,對閩南文化,你了解多少?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未來,閩南文化將變得可看、可聽、可玩。昨天上午,廈門市文旅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緻接聽市長專線,在介紹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相關工作時,透露了這一消息。
  • 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
    日前,廈門市文旅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緻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廈門將建設閩南文化博物館,已初步達成選址馬鑾灣西濱村的意向。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提出,廈門應當設置閩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閩南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中心應當具備閩南文化展示、研究、傳習、體驗、交易等功能。此外,《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也提出建設閩南文化博物館的規劃,可全方位集中展示閩南文化,以此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 廈門:非遺大師進校園傳技藝 傳承閩南文化特色藝術
    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廈門蔡氏漆線雕技藝傳習所董事長張學平介紹。    暑假期間,集美工業學校卻依然熱鬧——近日,來自廈門全市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體驗了一場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夏令營活動。觀看嘉庚精神影片、聆聽閩南文化知識介紹,並在閩南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剪紙實踐課、珠繡實踐課、漆線雕實踐課。
  • 廈門新春、元宵非遺活動大匯總!快約上小夥伴浪起來~
    廈門網訊(記者 方豪騰)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春節的你是不是愁著沒地方去?來廈旅遊不知道該去哪兒體驗純正的閩南風情?這裡為您整理了廈門市閩南文化走透透:2020年春節、元宵系列活動匯總!趕快約上小夥伴們浪起來!
  • 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 初步選址馬鑾灣西濱村
    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昨天上午,廈門市文旅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葉細緻接聽市長專線,在介紹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相關工作時,透露了這一消息。制定法規推動成立專家委員會非遺傳承人成主力軍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是全國首個保護地方文化的專項法規。葉細緻介紹說,我市已成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
  • 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落戶廈門馬鑾灣
    東南網10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記者日前從廈門市文旅局獲悉,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項目建設已初步達成選址在馬鑾灣西濱村的意向。據了解,建設閩南文化博物館是《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的規劃項目之一,旨在集中展示閩南文化,讓閩南文化「可看、可聽、可遊、可玩、可食、可體驗」,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馬鑾灣西濱村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較完好,保留有傳統閩南鄉村建築群,能夠較好地呈現閩南建築特色,傳承閩南文化。此外,記者獲悉,廈門正在建設的「閩南戲曲藝術中心」坐落於集美新城嘉庚劇院旁。
  • 送王船申遺 藉助國際舞臺傳播閩南文化
    廈門市文旅局將以此次送王船項目成功申遺為新起點,認真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等法律法規,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持續深化對文化生態整體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非遺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讓非遺和閩南文化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加快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作出新的貢獻
  • 廈門將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 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
    活動由海滄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和嵩嶼街道主辦,廈門晚報社、鰲冠書院承辦。主辦方表示,活動將弘揚中華民族工匠精神,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內涵。所有的節目都是由鰲冠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編排,呈現海滄以及閩南各地的傳統民俗。  在現場,海滄區海陽武館將帶來閩南非遺五祖拳。前不久,該武館發起了五祖拳論壇,吸引中外武術愛好者參與。武館負責人張智揚也於近期獲得了區級非遺傳承人稱號。
  • 廈門首辦青少年閩南話講古大賽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次大賽由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體育出版局、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市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廈門市曲藝家協會、廈門文廣傳媒集團聯合主辦,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承辦。    「她出生、成長在廈門,從小就跟著家人說閩南話,對閩南戲劇、俗語都很有興趣。」爸爸樂恢煥雖然是三明人,但來到廈門已有13年,能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話,「閩南文化需要發揚、傳承,講古是一種語言藝術,通過這次講古大賽可以更好地傳承閩南文化,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