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溪霞城陣頭表演。(林志傑攝)
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氏兄弟展示紙制人偶面具。(林志傑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應潔) 英姿勃發的薛丁山、婀娜多姿的惠安女、身上每一片鱗片都纖毫畢現的古代神獸、各種造型的燈籠……這些生動又稀奇的紙藝,是集美區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賜勇、陳賜堅的代表作。簡單的紙片、竹片經由他們的巧手變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一技藝傳自陳氏兄弟的曾祖父輩,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為了不讓傳統技藝失傳、斷檔,集美區不斷加大力度搶救和保護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久前,集美區批覆成立了三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其中就包括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傳習中心,以及後溪霞城陣頭傳習中心、孫厝樂安傳統舞獅傳習館。集美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集美區目前共有21個非遺項目、11個傳習中心。傳習中心將承擔保護、傳承、教育、展示的功能,讓這些非遺項目和寶貴的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
近期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集美區將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傳承「一精神三文化」,打造文化強區。
上百年糊紙技藝 第四代傳人尋接班人
在前場街的一間不大的祖屋裡,擺滿了上百種花色、質地的紙張,這裡是陳賜勇、陳賜堅兩兄弟平時工作的地方,在他們眼裡,舊報紙、廢紙片也都是「寶貝」。
糊紙技藝匯集了繪畫、雕刻、竹藝、刻紙、剪紙等傳統手工製作,是中華傳統紙藝、竹藝精華的集中體現。陳氏兄弟的曾祖父自清末年間開始做糊紙,陳賜勇的爺爺、父親也都以此為生,這項「傳家寶」讓陳家成為遠近有名的手藝師傅,他們不僅能做相對簡單的元宵燈籠,也可以根據需要創作人偶、神像以及特定場景,無論是宮廟活動、閩南婚喪嫁娶都有其「用武之地」。
傳統手工費時費力,陳賜勇介紹,最簡單的紙燈籠就要經過綁架子、粘紙、粘燈穗等多個工序,人像作品就更複雜了。陳賜勇家裡擺著一個一人高的大型作品,表現的是一位神仙騎著神獸,神獸身上每片鱗片都一片片用紙製成,而不是簡單畫上,「光是這件作品花了我們兩人幾個月時間。」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兩兄弟都已年過半百,兒女雖然略有涉獵,但並不一定會以此為職業。如今成立了傳習中心,兩位傳承人表示,將面向社會「收徒弟」,只要有興趣來學的,他們都願意教,把這份手藝傳下去。
延續傳統民俗 離不開「傳幫帶」
此次集美區批覆成立的三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館),後溪霞城陣頭傳習中心、孫厝樂安傳統舞獅傳習館都以傳統民俗表演為核心。
在後溪城內社,有一座始建於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的霞城城隍廟,每逢廟會慶典或迎接海內外鄉親,都少不了熱鬧威武的「陣頭表演」。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霞城陣頭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標準的禮儀、動作、腳步和套路,包括攆神轎、舞神將等,陣頭的成員邊走邊舞,後面還有傳統的大鼓涼傘及舞龍舞獅,一路巡遊祈求平安。
「陣頭表演需要口傳心授。」霞城陣頭負責人周勇堅表示,現在陣頭隊裡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一二十個,傳習中心設立後,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把這項傳統技藝和城隍文化發揚光大。
相比霞城陣頭,僑英孫厝的樂安舞獅「年頭」更久,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已傳承三十幾代人。樂安傳統舞獅俗稱「樂安弄獅」「樂安宋江獅」,是「南獅」典範,在閩南其他地區已近失傳,因此被喻為像南音一樣的文化活化石。
據介紹,樂安傳統舞獅全套表演由獅旗開始,而後按啃獅腳、趴烏魚、跳柴椅、打四角、倒立走、倒頭翻、搶獅球、殺獅和救獅共九個章節進行,每個章節動作均有規範動作和嚴格技巧,必須經過「傳幫帶」使之流傳下去。
【背景】
集美確立21個非遺項目
近年來,集美區立足「一精神三文化」,高度重視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截至目前,確立了國家、省、市、區四級名錄體系21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市級5項、區級12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5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6人);成立了灌口閩南童謠、鳳山答嘴鼓、前場歌仔說唱等11個傳習中心(館)。
同時,集美區還制定了《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暫行辦法》《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經費補助方案》《集美區民間文藝團隊扶持暫行辦法》等,為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制度及經費保障。
為充分調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幫帶」的積極性,集美區經常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開展常態性文藝調演,並推動轄區小學、中學和高校設立「校園非遺傳習基地」「閩南戲曲示範點」,讓這些非遺項目「傳下去、活起來」。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