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集美新成立三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

2020-12-03 廈門網

  後溪霞城陣頭表演。(林志傑攝)

  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氏兄弟展示紙制人偶面具。(林志傑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應潔) 英姿勃發的薛丁山、婀娜多姿的惠安女、身上每一片鱗片都纖毫畢現的古代神獸、各種造型的燈籠……這些生動又稀奇的紙藝,是集美區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賜勇、陳賜堅的代表作。簡單的紙片、竹片經由他們的巧手變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一技藝傳自陳氏兄弟的曾祖父輩,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為了不讓傳統技藝失傳、斷檔,集美區不斷加大力度搶救和保護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久前,集美區批覆成立了三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其中就包括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傳習中心,以及後溪霞城陣頭傳習中心、孫厝樂安傳統舞獅傳習館。集美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集美區目前共有21個非遺項目、11個傳習中心。傳習中心將承擔保護、傳承、教育、展示的功能,讓這些非遺項目和寶貴的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

  近期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集美區將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傳承「一精神三文化」,打造文化強區。

  上百年糊紙技藝 第四代傳人尋接班人

  在前場街的一間不大的祖屋裡,擺滿了上百種花色、質地的紙張,這裡是陳賜勇、陳賜堅兩兄弟平時工作的地方,在他們眼裡,舊報紙、廢紙片也都是「寶貝」。

  糊紙技藝匯集了繪畫、雕刻、竹藝、刻紙、剪紙等傳統手工製作,是中華傳統紙藝、竹藝精華的集中體現。陳氏兄弟的曾祖父自清末年間開始做糊紙,陳賜勇的爺爺、父親也都以此為生,這項「傳家寶」讓陳家成為遠近有名的手藝師傅,他們不僅能做相對簡單的元宵燈籠,也可以根據需要創作人偶、神像以及特定場景,無論是宮廟活動、閩南婚喪嫁娶都有其「用武之地」。

  傳統手工費時費力,陳賜勇介紹,最簡單的紙燈籠就要經過綁架子、粘紙、粘燈穗等多個工序,人像作品就更複雜了。陳賜勇家裡擺著一個一人高的大型作品,表現的是一位神仙騎著神獸,神獸身上每片鱗片都一片片用紙製成,而不是簡單畫上,「光是這件作品花了我們兩人幾個月時間。」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兩兄弟都已年過半百,兒女雖然略有涉獵,但並不一定會以此為職業。如今成立了傳習中心,兩位傳承人表示,將面向社會「收徒弟」,只要有興趣來學的,他們都願意教,把這份手藝傳下去。

  延續傳統民俗 離不開「傳幫帶」

  此次集美區批覆成立的三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館),後溪霞城陣頭傳習中心、孫厝樂安傳統舞獅傳習館都以傳統民俗表演為核心。

  在後溪城內社,有一座始建於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的霞城城隍廟,每逢廟會慶典或迎接海內外鄉親,都少不了熱鬧威武的「陣頭表演」。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霞城陣頭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標準的禮儀、動作、腳步和套路,包括攆神轎、舞神將等,陣頭的成員邊走邊舞,後面還有傳統的大鼓涼傘及舞龍舞獅,一路巡遊祈求平安。

  「陣頭表演需要口傳心授。」霞城陣頭負責人周勇堅表示,現在陣頭隊裡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一二十個,傳習中心設立後,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把這項傳統技藝和城隍文化發揚光大。

  相比霞城陣頭,僑英孫厝的樂安舞獅「年頭」更久,相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已傳承三十幾代人。樂安傳統舞獅俗稱「樂安弄獅」「樂安宋江獅」,是「南獅」典範,在閩南其他地區已近失傳,因此被喻為像南音一樣的文化活化石。

  據介紹,樂安傳統舞獅全套表演由獅旗開始,而後按啃獅腳、趴烏魚、跳柴椅、打四角、倒立走、倒頭翻、搶獅球、殺獅和救獅共九個章節進行,每個章節動作均有規範動作和嚴格技巧,必須經過「傳幫帶」使之流傳下去。

  【背景】

  集美確立21個非遺項目

  近年來,集美區立足「一精神三文化」,高度重視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截至目前,確立了國家、省、市、區四級名錄體系21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市級5項、區級12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5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6人);成立了灌口閩南童謠、鳳山答嘴鼓、前場歌仔說唱等11個傳習中心(館)。

  同時,集美區還制定了《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暫行辦法》《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經費補助方案》《集美區民間文藝團隊扶持暫行辦法》等,為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制度及經費保障。

  為充分調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幫帶」的積極性,集美區經常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開展常態性文藝調演,並推動轄區小學、中學和高校設立「校園非遺傳習基地」「閩南戲曲示範點」,讓這些非遺項目「傳下去、活起來」。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零陵區多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被認定
    紅網時刻11月10日訊(通訊員 唐浪)11月9日,市文旅廣體局舉辦永州市非遺傳承基地授牌儀式暨非遺產業扶貧直播活動。零陵區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何仙姑的傳說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柳子街熊氏孝愛文化習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等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 清徐:強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搶救第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通過建立「四級」名錄保護機制、助推優勢項目強筋壯骨、實施搶救性記錄和資料庫建設等工作,緊緊抓住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機遇,強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
  • 建安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暨第五批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授牌
    近日,建安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暨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授牌儀式在建安區人民文化館南山分館舉行。授牌儀式上宣讀了許昌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許昌市建安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關於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所名錄的通知。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工作動態 安遠縣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目前,安遠縣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7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58個。安遠縣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贛南採茶戲的發源地,也是著名的採茶戲藝術之鄉、楹聯之鄉、根藝之鄉和臍橙之鄉。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土陶基地被認定為非遺傳承基地,作為土陶非遺傳承人我既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以後我一定會把技藝繼續傳承和保護下去,把土陶事業做大做強,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個體、單位參加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將我縣非遺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土陶製作非遺傳承人表示。
  •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
    同時,州文體旅遊廣電局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局,增設熱貢藝術研究院、藏戲研究中心2個工作機構,所轄同仁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建立黃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和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協調成立黃南州熱貢文化協會、同仁市熱貢藝術協會、尖扎縣射箭協會等機構,在推進保護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強化政策支撐。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概況 2018年,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教育活動363場(次),全年活動受益人數100萬餘人次。在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中,溫州市市本級的發展指標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的發展指標居全省前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省文化廳公布為全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藍夾纈技藝研究創新團隊被省文化廳公布為浙江省文化創新團隊(入圍團隊),「非遺體驗基地」建設工程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傳承發展浙江優秀文化行動計劃之非遺體驗點建設試點」。
  • 雲南文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回顧:70年,我們的非遺保護
    尤其是近年來,文山州按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要求,創新工作理念,拓寬工作視野,著力開展摸底調查、挖掘整理、實施保護等工作,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全州非遺項目得到了全面傳承與保護,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 黔東南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爐 9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
    4月9日,記者從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獲悉,傳習中心、展示館、傳承基地、傳習所等四大類94個項目擬入選黔東南州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時間為2020年4月9日至4月15日。據了解,2019年中旬,州文化部門組織開展了第一批黔東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經專家層層評審,首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月9日正式出爐。在這四大類94個項目中,非遺傳習中心11個、非遺展示館10個、非遺傳承基地44個、非遺傳習所29個。
  • 信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非遺傳承活動
    11月26日晚,為加強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保護和傳承工作,擴大非遺影響力,信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信豐職業中專開展非遺傳承活動。>中心邀請了信豐銅錢花和採茶戲等兩項非遺項目傳承優秀老師,在信豐職業中專開展了「信豐銅錢花走進信豐中專」、「採茶戲走進信豐中專」兩堂教學課,學員們興致勃勃參加了教學,反響熱烈,傳承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為我縣非遺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和魂
    同時,州文體旅遊廣電局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局,增設熱貢藝術研究院、藏戲研究中心2個工作機構,所轄同仁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建立黃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和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協調成立黃南州熱貢文化協會、同仁市熱貢藝術協會、尖扎縣射箭協會等機構,在推進保護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強化政策支撐。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
  • 九寨溝建立非遺中心抓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九寨溝縣積極構建非遺文化展示窗口,建設集宣傳、展示、交流等為一體的平臺基地,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前已建成建築面積1480平方米的九寨溝縣非遺展示中心,共設7個展區,作為最重要的展區,㑳舞、南坪曲子、登嘎甘㑳和川西藏族山歌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置4個專區。創新開設互動體驗區,利用AR虛擬實境增強系統,將㑳舞表演、南坪琵琶彈唱、熊貓舞等投放於舞臺,伴隨非遺活態生動直觀現場展示。設置「非遺工坊」,展示南坪琵琶和㑳舞面具等製作工藝。
  • 加快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的長效機制
    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是要實現好對傳承人的保護。這些個體或群體目前的生存狀態如何,直接關係到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為此,我們開展了吉安市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存狀態調研,力圖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衝擊下的真實生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祁連山下「非遺」美——武威市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以非遺保護規劃為統領、展示展演為抓手、搜集整理為措施、對外文化交流為突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9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35項;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5人、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3人、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26人。
  • 唐山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
    2020年12月7日,由唐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唐山市群眾藝術館承辦的2020年度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在唐山宴一層如意廳舉辦。各縣(市)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市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市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工作負責人、重點項目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共125人參加了學習。唐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董維民出席了培訓班並發表了致辭。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
    本次培訓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亞太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韓國亞太中心)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亞太地區教育網絡共同主辦。
  • 非遺保護傳承要補齊三個短板
    ■ 林德培記者近日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歷時一年多時間,目前我市已完成第一階段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對第一批次5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全方位記錄工作,其中包括非遺傳承人的口述片、實踐片、教學片和綜述片等。(見《梅州日報》8月24日1版)梅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蘊深厚,是非遺項目的「富礦」。
  • 【喜報】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喜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榮譽
    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喜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榮譽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名單,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 惠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
    惠東漁歌、元宵舞龍、客家山歌...這些獨具惠東特色的文化瑰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娓娓道來,日前,惠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成立後「非遺中心」將加快挖掘和保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我縣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