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喜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榮譽

2020-11-30 楓情馬鎮

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喜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榮譽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名單,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榮譽。

科右中旗歷史文化積澱深厚,保留著豐厚而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科右中旗委、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傳承弘揚優秀文化遺產,不斷完善非遺保護機制,著力構建全旗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自治區級項目14項、盟級項目38項、旗級項目23項;擁有國家級傳承人4人、自治區級傳承人13人、盟級傳承人178人、旗級傳承人195人,傳承人才形成梯形隊伍,並成立全旗非遺評審專家委員會。2011年,科右中旗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蒙古族說唱藝術生態保護區」,2018年被國家文化部非遺司設立為全國非遺保護工作觀察點。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大科右中旗非遺保護工作力度,今年正式成立科右中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不斷提升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和機構保障。

2020年,科右中旗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模式,巴圖查幹奶製品有限公司、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扶貧車間、科爾沁蒙醫藥浴療法基地等3家獲批盟行署頒發的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傳習所)榮譽;科右中旗五角楓銀器製作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被推薦至「非遺購物節」央視新聞直播產品平臺,進一步提升傳統手工坊從事人員新媒體應用水平,助力非遺文化企業加快發展;6月末至今順利舉辦科右中旗2020年節假日精品演藝、文創和非遺進景區活動,入駐非遺9個代表性項目,5家文創企業,並在圖什業圖親王府東跨院精心打造「非遺文化」主題展覽,營造全旗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濃厚氛圍。先後舉辦非遺文化傳承—科爾沁右翼中旗首屆青少年烏力格爾、好來寶培訓班及全盟潮爾培訓班,為非遺活態保護傳承培育新生力量;十一黃金周期間,組織非遺傳承人在五角楓生態旅遊景區熱情展演地方特色非遺項目,促使文旅融合,非遺文化開啟旅遊新亮點。

相關焦點

  •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對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對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 發布日期:2020-12-03 09:52
  • 喜報丨黃美金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獎
    導語2018年5月7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單公布,建盞大師黃美金獲得先進個人獎,為建盞界再添殊榮。公 告關於公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單的公告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概況 2018年,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教育活動363場(次),全年活動受益人數100萬餘人次。在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中,溫州市市本級的發展指標位居全省首位,全市的發展指標居全省前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省文化廳公布為全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藍夾纈技藝研究創新團隊被省文化廳公布為浙江省文化創新團隊(入圍團隊),「非遺體驗基地」建設工程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傳承發展浙江優秀文化行動計劃之非遺體驗點建設試點」。
  • 陳倉區榮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縣區
    6月12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寶雞分會場暨「非遺購物節」活動啟動儀式在寶雞市文化藝術中心廣場舉行。陳倉區榮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縣區稱號,陳倉區文化館、陳倉區縣功鎮翟家坡民間社火傳習所榮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王紅麗、張麥杏榮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李繼友、逯鴻分別被評為全市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惠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
    惠東漁歌、元宵舞龍、客家山歌...這些獨具惠東特色的文化瑰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娓娓道來,日前,惠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成立後「非遺中心」將加快挖掘和保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我縣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以後我一定會把技藝繼續傳承和保護下去,把土陶事業做大做強,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個體、單位參加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將我縣非遺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土陶製作非遺傳承人表示。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
    2019年7月22日至25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培訓班」在上海舉行。本次培訓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亞太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韓國亞太中心)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亞太地區教育網絡共同主辦。
  • 盧和平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壯大傳承力量,推動非遺文化持續健康發展,9月16日,孟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和平專程來到喬家鼓坊、復興古建和市博物館,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年來,其傳承人在繼承祖輩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瓦、臧、脊、青磚、雲瓦、溝沿和龍、獅、挑角、獸頭、亭上玉頂、蓮花寶頂等系列產品,2010年6月被焦作市政府列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復興古建,盧和平聽取了屋脊製品的製作過程和用途。他說,屋脊製品在眾多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價值,要保護和傳承好這項技藝,從歷史、文化等價值方面進行有益探索,還要從社會、經濟等價值方面進行深入挖掘。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舉措。自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日益健全自中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全面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原文化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起草有關法規草案;擬訂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保護規劃;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承辦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組織實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普及工作。
  • 新疆塔吉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6]三、塔吉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近年來,該縣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斷加強對塔什庫爾幹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護,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查和項目申報工作,完善了《塔什庫爾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規劃方案》,對全縣14個鄉(鎮)場進行了文物普查,完成186個文物點的普查和「塔吉克傳統燙療技藝」「塔吉克色勒庫爾方言」「
  • 柘榮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
    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非物質文化,更好地發揮我縣非遺資源優勢,助力鄉村振興。10月20日,由柘榮縣文體和旅遊局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在縣文化館開班。來自全縣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各鄉鎮分管領導、文化站工作人員及重點村主幹共計70 餘人參加培訓。開班式上,柘榮縣政府郭萌副縣長為今年剛獲評的4位市級非遺傳承人和8個縣級非遺保護單位發放證書。縣文體和旅遊局分管副局在開班儀式上作動員講話。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也與不容忍現象一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在缺乏保護資源的情況下,這種威脅尤為嚴重,  意識到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普遍的意願和共同關心的事項,  承認各社區,尤其是原住民、各群體,有時是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性做出貢獻,  注意到教科文組織在制定保護文化遺產的準則性文件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待加強_佛教_鳳凰網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文處處長、非物質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措朗傑說「西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藏區特有的人類文明正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在消退、流失,尤其是隨著交通通訊的迅速發展,外來現代文明的入侵給西藏古老的文化帶來新的威脅。」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答:(1)要認真學習《通知》內容,深刻領會《通知》精神,充分把握《通知》的各項要求,進一步認識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準確把握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總體目標,把認識統一到《通知》精神上來。
  • 長治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
    中國報導訊(方志堅 報導 通訊員 武康恩 劉連紅)10月20日到22日 ,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在太行明珠酒店舉行山西省非遺中心主任牛曉珉、長治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科科長趙莎莎、副科長吳軍參加開班儀式。長治市非遺中心主任史俊長主持會議,長治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科科長吳軍宣讀培訓須知。參加此次培訓的有來自全市各縣區的非遺中心主任(文化館館長)和非遺項目傳承人共計150餘人。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喜居全省第八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指標數據(2019年度)》,對全省89個縣(市、區)2019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進行評估結果公布,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指標數據中排名第八,繼2016年起已連續5年位於全省前列,系麗水市唯一一個位列前十的縣。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時間「賽跑」
    但保護中能否保證充足的經費始終是個難題,北京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辦公室主任石振懷告訴記者,北京市今年對所有38個申報項目的投入僅有400萬元,其中還包括普查以及宣傳費。智化寺京音樂同樣擺脫不了經費緊張的困境,「今年即使一些項目進入了市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也不能指望政府撥付所有的費用。」負責智化寺管理工作的文博交流館館長王丹介紹說。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與保護主體之解析
    當一個群體、共同體能夠形成理念、推動集體的意志、有目標地行動的時候,也被視為主體。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人類共同體的公共文化事業,是公共部門、個人及其組織以多種方式合作開展的項目。保護工作的參與方都是基於自主選擇、自願奉獻而走到一起,並在同意的規則和程序裡承諾、商定自己的角色,由此各自發揮一種主體的作用。人有各種日常身份,當他進入實踐範疇,他就成為主體。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及其保護模式探討
    創作者不同,北曲產生的中原地區一直是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以文人創作為主,他們追求的是「自娛」;南戲則是在溫州地區民間歌舞戲的基礎上形成的,作者基本上是書會才人,文化水平不高,他們追求的是「娛人」。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環境,最終創造出了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文化既有聯繫,又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