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待加強_佛教_鳳凰網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文處處長、非物質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措朗傑說「西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藏區特有的人類文明正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在消退、流失,尤其是隨著交通通訊的迅速發展,外來現代文明的入侵給西藏古老的文化帶來新的威脅。」

西藏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由於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又屬高海拔地區,數千年來基本完好地保存和傳承了豐富而又獨特的藏族文明,以燦爛輝煌藏傳佛教為主體的的宗教文化,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間文學、音樂、美術等17大類的藏區非物質文化,遍布自治區的每一座寺廟、每個村落。這裡保存著上千年的古象雄文化、土蕃文化和南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文化,幾乎每座城市、每個村莊都有土著居民的文化記憶和先祖的文明遺蹟。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西藏申報的《格薩爾史詩》、藏戲、山南門巴戲、弦子舞、鍋莊舞、熱巴舞、山南昌果「卓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藏族唐卡、拉薩風箏、藏族造紙技藝、藏族邦典與卡墊織造技藝、拉薩甲水坊製作技藝、拉薩北派藏醫、水銀洗鍊法和藏藥仁青常覺配伍技藝15個事項榜上有名。

入選第一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計23項,那曲山歌、日喀則甲諧、日喀則斯馬卓等。有專家認為,西藏還有許多事項可以上榜,音樂方面如《囊瑪》、《宮廷卡爾樂》,曲藝方面如《喇嘛瑪呢》,雜技與競技方面如《強堪》,民俗方面如「雪頓節」、「藏曆」等,這些不僅應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應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彭措朗傑認為,西藏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而自治區地廣人稀,270多萬人口分散居住在12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之上,這給非物質遺產的普查、整理挖掘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

2007年,以全區各級文化系統為主體組織了12個普查隊,經專家論證篩選了108個項目,其中有83項由自治區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精選了53項上報給國家非物質遺產機構。這些項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都位居前列。

有很多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民間信仰用現代的科學手段是很難判定的。比方《格薩爾王》說唱藝術,有的傳承人平時與常人無異,有時做了一個夢第二天就可以完整複述被稱為藏族史詩的《格薩爾王》故事,還有的傳承人竟是不諳世事的幾歲小孩,用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很難解釋,對它最好的保護就是不要輕易下結論,原汁原味地存留,逐步深入研究。

和全國各地的情況一樣,人力和財力不足是困擾西藏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兩大重要因素。儘管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為了保護非物質遺產,專門成立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設立了「非物質遺產領導小組」,但真正的執行層——社文處包括彭措朗傑在內只有四個人,要負責全區的非物質遺產普查整理與保護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而且他們還要承擔全區社會文化管理的大量工作。

去年,「非遺辦」在那曲群藝館設立《格薩爾王》說唱基地,集中了22位說唱藝人,給每個人每月發一定的補貼,但有限的經費不足以解決這些民間老藝人的生活問題。加之西藏非物質遺產項目多、種類雜、分布廣、普查難度大,使得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專項資金只能是「撒胡椒麵」。「好在我們的項目都有特色,獨家的多,有時只要填個申請表就有可能通過,我們的申遺成本很低。」彭措朗傑說。

語言轉換也是西藏非物質遺產保護中的一大難題。西藏很多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間習俗是通過藏文藏語來記錄和傳承的,尤其是口傳文學,自治區各地的方言又存在很大的差異,一些少數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登記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與藏族都有極大差異,這給搜集整理和文字表達帶來很大的不便。

「但這塊土地上很多彌足珍貴的東西正在消失,尤其是交通通訊空前發達的今天,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現代文明的飛速擴張,使得人類最後一塊淨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比喜馬拉雅山冰川的消逝和雅魯藏布江沿岸草地的退化更快,更令人擔憂。」彭措朗傑說。

李雅清

相關焦點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有多大?_佛教_鳳凰網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進入人們的視野。仿佛突然之間,許許多多民間傳統文化的東西「冒」了出來,全國人民穿唐裝、貼剪紙、掛中華結,看中醫,喝涼茶也成了時尚。  由此,一個問題也被提了出來:為什麼要拯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 關於進一步加強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近幾年來,北海市文化遺產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自治區文化廳的直接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支隊伍,既是普查者,又是宣傳者和保護者,對今後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到作用。
  • 2018年兩會|心澄法師議案:挖掘申請保護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心澄法師出席兩會,並提交《挖掘申請保護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議案。然至今尚沒有專門的佛教條目立項,很多佛教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以佛教的名義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是列入到了其他類別中,其保護傳承的純正性受到一定影響。以江蘇省為例,我省佛教界申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寧寺梵唄唱誦、金山寺水陸法會儀式音樂,都是以傳統音樂申請的;蘇州佛教的吳地寶卷、泰州佛教的靖江寶卷,都是以民間文學申請的。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隊伍不斷壯大
    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爾受眾群正在縮小,史詩傳統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保護工作應立即展開。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常務委員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傳統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01 應加強各級非遺資源的挖掘及保護工作下面,我結合從歷史抗擊疫情的經驗,匯報一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點思考。
  •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靠山吼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目前,靠山吼劇團的發展極為困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瑰寶亟待傳承與發展,地方政府有義務有責任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傳統文化走向復興。資深記者 郭振衛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一個獨特的稱謂那就是戲曲,它與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堪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在桂林開幕
    桂林生活網訊(桂林日報記者劉倩)12月7日,為貫徹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全面梳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實踐成果,分享建設與管理經驗,進一步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桂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在我市開幕。
  • 專家認為保護和傳承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記者譚浩、王茜)「佛教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對其保護和傳承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田青等專家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表示,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信仰追求、文化藝術及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賈玉梅: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原標題: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2日,黑龍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賈玉梅到綏化市望奎縣就皮影戲傳承發展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情況進行調研,並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十二、如何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答:(1)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2)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3)搶救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  (4)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5)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    十三、當前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哪些問題?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葫蘆島明性寺廟會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葫蘆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葫蘆島市第十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通知,明性寺廟會入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明性寺提供)明性寺廟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明性寺)日前,葫蘆島市人民政府公布葫蘆島市第十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葫蘆島明性寺廟會入選,養仁法師為代表性傳承人。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時間「賽跑」
    編者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在保護過程中依然存有各種悖論。是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還是鼓勵改革與創新、與時俱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包含著諸多悖論」很多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危機感是從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那一刻被喚起的。社會開始反思我們對於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的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共享性,它不局限於一個民族的範疇,中國的文化被別人認同並不是壞事。然而,另一方面,這一事件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保護。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溫家寶總理也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結晶。    解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關鍵在于堅持科學的保護理念、加強法規建設和完善保護傳承機制,沿著正確的方向可持續地發展。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
    2019年7月22日至25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培訓班」在上海舉行。本次培訓班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亞太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韓國亞太中心)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亞太地區教育網絡共同主辦。
  •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脈]今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出生於肅北一個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13歲開始接觸縫紉技術,她邊學文化,邊鑽研服裝裁剪技術,逐漸掌握了現代服裝和蒙古族傳統服裝裁剪和縫紉的知識。
  •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脈今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出生於肅北一個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13歲開始接觸縫紉技術,她邊學文化,邊鑽研服裝裁剪技術,逐漸掌握了現代服裝和蒙古族傳統服裝裁剪和縫紉的知識。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以後我一定會把技藝繼續傳承和保護下去,把土陶事業做大做強,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個體、單位參加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將我縣非遺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土陶製作非遺傳承人表示。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部分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逐漸消失,一些傳統文化、民俗、技藝出現了後繼乏人的情況,非遺保護存在重申報、輕傳承和重開發、輕保護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