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文處處長、非物質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措朗傑說「西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藏區特有的人類文明正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在消退、流失,尤其是隨著交通通訊的迅速發展,外來現代文明的入侵給西藏古老的文化帶來新的威脅。」
西藏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由於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又屬高海拔地區,數千年來基本完好地保存和傳承了豐富而又獨特的藏族文明,以燦爛輝煌藏傳佛教為主體的的宗教文化,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間文學、音樂、美術等17大類的藏區非物質文化,遍布自治區的每一座寺廟、每個村落。這裡保存著上千年的古象雄文化、土蕃文化和南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文化,幾乎每座城市、每個村莊都有土著居民的文化記憶和先祖的文明遺蹟。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西藏申報的《格薩爾史詩》、藏戲、山南門巴戲、弦子舞、鍋莊舞、熱巴舞、山南昌果「卓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藏族唐卡、拉薩風箏、藏族造紙技藝、藏族邦典與卡墊織造技藝、拉薩甲水坊製作技藝、拉薩北派藏醫、水銀洗鍊法和藏藥仁青常覺配伍技藝15個事項榜上有名。
入選第一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計23項,那曲山歌、日喀則甲諧、日喀則斯馬卓等。有專家認為,西藏還有許多事項可以上榜,音樂方面如《囊瑪》、《宮廷卡爾樂》,曲藝方面如《喇嘛瑪呢》,雜技與競技方面如《強堪》,民俗方面如「雪頓節」、「藏曆」等,這些不僅應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應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彭措朗傑認為,西藏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而自治區地廣人稀,270多萬人口分散居住在12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之上,這給非物質遺產的普查、整理挖掘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
2007年,以全區各級文化系統為主體組織了12個普查隊,經專家論證篩選了108個項目,其中有83項由自治區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精選了53項上報給國家非物質遺產機構。這些項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都位居前列。
有很多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民間信仰用現代的科學手段是很難判定的。比方《格薩爾王》說唱藝術,有的傳承人平時與常人無異,有時做了一個夢第二天就可以完整複述被稱為藏族史詩的《格薩爾王》故事,還有的傳承人竟是不諳世事的幾歲小孩,用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很難解釋,對它最好的保護就是不要輕易下結論,原汁原味地存留,逐步深入研究。
和全國各地的情況一樣,人力和財力不足是困擾西藏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兩大重要因素。儘管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為了保護非物質遺產,專門成立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設立了「非物質遺產領導小組」,但真正的執行層——社文處包括彭措朗傑在內只有四個人,要負責全區的非物質遺產普查整理與保護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而且他們還要承擔全區社會文化管理的大量工作。
去年,「非遺辦」在那曲群藝館設立《格薩爾王》說唱基地,集中了22位說唱藝人,給每個人每月發一定的補貼,但有限的經費不足以解決這些民間老藝人的生活問題。加之西藏非物質遺產項目多、種類雜、分布廣、普查難度大,使得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專項資金只能是「撒胡椒麵」。「好在我們的項目都有特色,獨家的多,有時只要填個申請表就有可能通過,我們的申遺成本很低。」彭措朗傑說。
語言轉換也是西藏非物質遺產保護中的一大難題。西藏很多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間習俗是通過藏文藏語來記錄和傳承的,尤其是口傳文學,自治區各地的方言又存在很大的差異,一些少數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登記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與藏族都有極大差異,這給搜集整理和文字表達帶來很大的不便。
「但這塊土地上很多彌足珍貴的東西正在消失,尤其是交通通訊空前發達的今天,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現代文明的飛速擴張,使得人類最後一塊淨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比喜馬拉雅山冰川的消逝和雅魯藏布江沿岸草地的退化更快,更令人擔憂。」彭措朗傑說。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