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隊伍不斷壯大

2020-12-15 新華網西藏頻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爾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納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這一為多民族共享的口頭史詩是草原遊牧文化的結晶,代表著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最高成就。無數遊吟歌手世代承襲著有關它的吟唱和表演。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藏、蒙等民族的生計方式發生了變化,職業化的藝人群開始萎縮。近年來一批老藝人相繼辭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經出現。格薩爾受眾群正在縮小,史詩傳統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保護工作應立即展開。


非物質文化遺產:弦子舞


   弦子,又稱「諧」、「葉」、「巴葉」,是藏族特有的一種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稱為「弦子」,是在樂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藏族歌舞藝術。弦子舞分布於西藏東部及雲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區。表演時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隨著弦子節奏的變化,歌聲舞姿變化多樣。弦子的歌詞大部分為迎賓、相會、讚美、情意、辭別、祝願的內容;曲調繁多,歌詞豐富,舞步多變。舞蹈時男女舞隊各圍成半圈,時而聚圓,時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腳,顯示豪放粗獷之美;女子突出長袖輕柔舒展之美。
  芒康縣位於西藏東南部,藏、川、滇三省交界處,弦子舞是該地區的一種民間歌舞,它以弦子為伴奏樂器,男女聚集在一起,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歌唱。芒康弦子舞在藏語中又叫「蕃諧羌」,「蕃」藏語為藏族,「諧」為歌舞,「羌」為跳。


非物質文化遺產:鍋莊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群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覆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昌都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川、藏、滇三省交匯處,這裡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鍋莊」發祥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熱巴舞


  熱巴舞是由藏族「熱巴」藝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熱巴是一種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表演的,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熱巴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據史料記載熱巴起源於公元十一世紀,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所創建。熱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術」和「圖騰舞」。它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獨特的風格、高超的技巧、風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的精髓,從而成為藏族古代燦爛文化藝術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熱巴舞分布於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區。
  丁青熱巴舞是一種鼓舞,也是一種融說、唱、舞、雜技和氣功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丁嘎熱巴是藏北那曲地區比如縣夏曲鄉丁嘎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


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羌姆是一種宗教舞蹈,也稱「跳神」。「色莫欽姆羌姆」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扎什倫布寺僧人表演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羌姆。在藏語中「色莫」是觀賞的意思,「欽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欽姆羌姆」即觀賞大型宗教舞蹈之意。
  公元1617年(藏曆第十繞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禪洛桑曲吉堅贊時,扎什倫布寺建立了「阿巴扎倉」(密乘僧院);公元1647年(藏曆第十一繞迥火狗年),大師78歲時參照桑耶寺歷年「曲足」宗教節舉行的「蓮花生八名號」舞蹈,為扎什倫布寺的護法神「赤巴拉」(六臂明王的隨從、守護世界東方的神將之一)制定驅魔禳災的儀軌,建立了扎什倫布寺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表演的「古多」(驅鬼)羌姆,這就是色莫欽姆羌姆的前身。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山南大部分村莊都有卓舞隊,後來這一舞蹈形式又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於腰左。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群舞(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基本上同於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歷的人員擔任。


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南門巴戲


   門巴戲的表演按開場戲「頓羌」、正戲「雄」和結尾戲「扎西」依次進行,只有六個演員和一個司鼓鈸的伴奏員參加,參演者皆為男性。「頓羌」也叫「瓊根雜娃松」,意為「三個根本的來源」,指借藏戲開場儀式中的三個人物溫巴、甲魯、拉姆,這三個人物化成了門巴戲開場儀式中的漁翁(老溫巴)、漁夫(小溫巴)、甲魯、仙翁、仙女(拉姆)、龍女等六個角色。儀式由這六個角色先後出場舞跳、歌唱、表演,還穿插祭祀太陽神、香獐神、大象神、犛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的表演。正戲開始後,六個演員除分別扮演劇中六個角色外,還要輪流串演其他角色,串演時服裝、裝扮都不變換。一般戲班除六個演員和一個伴奏員外,還有一個管理人,他也要參加開場演出,穿黑藏裝,戴「薄獨」帽,舉一面保護神「杜嘎日」的旗幟,第一個出來繞場一圈,並引六個演員出場表演。


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


   勉唐畫派是15世紀以後影響最大的藏族唐卡繪畫流派,主要流行於衛藏地區。該畫派的創始人是勉拉?頓珠嘉措,他出生於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區),勉唐畫派由此而得名。勉拉?頓珠嘉措拜薩迦一帶的畫師多巴扎西為師,苦心鑽研,在繪畫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其造像多注重繪畫線條的運用,工整流暢,法度精嚴而變化豐富,色調亦活潑鮮亮。在創作的同時,勉拉?頓珠嘉措還根據《續部》編寫了繪畫理論專著《造像畫度如意寶》。
  由於唐卡製作程序複雜,成本昂貴,方法考究,且技藝長期以來均是師徒相承、口耳相傳,維繫力量十分微弱,極易中斷。近年來,很多民間畫師以價格低廉的現代合成顏料替代傳統顏料,對傳統的唐卡造成巨大衝擊。現在傳統天然顏料的製作方法和使用技法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噶孜畫派傳統的繪畫風格也在發生著變化,亟需保護和搶救。


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藏族的毛織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製品以圍裙和地毯最為著名。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織圍裙在藏語中稱為「邦典」,具有裝飾、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傑德秀鎮是藏族圍裙的主要產地,因而有「邦典之鄉」的美稱。傑德秀鎮生產毛織品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生產圍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歷史上,該鎮店鋪眾多,家家戶戶都擁有一臺或多臺織機,所織造的氆氌曾為歷代貢品,相傳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氌服裝便產於該鎮。經過世代傳承和改進,傑德秀鎮的毛織品在品種、圖案、色彩和技藝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鎮上目前約有780戶2200人,幾乎家家生產毛織圍裙,產品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還遠銷印度、尼泊爾、不丹及西歐國家。
  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是西藏著名的地毯(藏族稱為「卡墊」)之鄉。江孜地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並稱為世界三大名毯。


非物質文化遺產: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甲米水磨坊約建於公元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在帕邦卡松贊巖洞閉關修行時,磨坊主人曾向他供奉過該磨坊所產的糌粑。這些糌粑加工精細,純白無雜,美味可口,五世達賴喇嘛對其讚不絕口。到七世達賴時,娘熱甲米水磨坊成為向達賴喇嘛供奉糌粑的定點磨坊,並獲得正式命名。為了表彰甲米水磨坊向歷代達賴喇嘛供奉甲米糌粑的功績,原西藏地方政府特賜給長2米、寬20公分的法棍兩根,免去磨坊的稅額和烏拉差役,並規定甲米水磨如有坍塌、損壞,由其他水磨坊協力修復,並給予甲米水磨坊優先使用水資源的特權。
  甲米水磨坊顯現了藏族人民機械製造和穀物加工的傑出才能,它充分利用天然泉水,以節能、無汙染的方式磨製糌粑。但由於水磨效率不高、產量低,所以甲米水磨坊受到了電動磨麵工具的衝擊,發展前景不甚樂觀,亟待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造紙技藝


   藏紙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燈臺樹、杜鵑科的野茶花樹為主要原料,根據原料品質的差異,可以製成各種不同用途和等級的藏紙。造紙工藝一般都有去皮、劃搗、蒸煮、漚制、漂洗、搗料、打漿、抄造等環節。藏族造紙業不僅在西藏地區得到全面推廣,還傳入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西藏造紙技藝形成了多種類共同發展的格局。藏東地區盛產康紙,藏南盛產金東紙、塔布紙、工布紙、波堆紙、門紙(珞巴、門巴地區的紙),衛藏地區盛產尼紙、臧紙、聶紙(聶拉木紙)、猛噶紙、灰紙及阿里紙等。造紙技術的提高與普及使藏紙行業名匠輩出,創造了許多精工細作的名紙,如產於塔布金東而享譽全藏的金東紙,適於館藏文獻使用的尼木縣毒紙等。許多特殊的紙面加工紙品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印刷紙幣和郵票的精品藏紙、製作技藝精湛的金汁、銀汁大藏經用紙等即是其中顯明的實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製作技藝


   拉薩風箏流行於西藏拉薩、日喀則、澤當等地,並傳播到鄰國尼泊爾、不丹,清代盛行於藏族上層。十三世達賴喇嘛偏愛風箏,曾為專供風箏和加工箏線的「上哉」加封印章。
  藏曆八月衛藏地區風力較足,是放風箏的季節。民間認為,風箏放早了,秋季就會過早終結。拉薩風箏的放飛有許多規定。在時間上,拉薩在雪頓節後放飛,日喀則必須由東頭宗的俗官先行放飛。風箏的形制與使用有年齡的規定,如六軸、八軸、十軸風箏,必須按年齡大小分開選擇。藏族風箏形態較為單一,多為菱形平面,但講究彩繪圖案,有「加沃」(大鬍子)、「古瑪或古那」(釘頭或黑頭)、「米洛」(瞪眼)、「其瓦」(齜牙)、「幫典」(圍裙)、「嘎林」(腿骨號)六種。因色彩豔麗,放飛時天空一片斑斕。平時這些風箏懸掛在牆,視為升騰運氣的聖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醫藥


   14世紀以後,藏醫藥在學術上分為南、北兩派。兩派的學術內涵各有所長,互有交叉。南、北兩派均為藏醫學的組成部分。
  藏醫「水銀洗鍊法」簡稱「水銀加工」或「佐珠欽莫」,藏族人民把「佐珠欽莫」稱之為藏藥的寶中寶,是藏族歷代名醫把含有劇毒的水銀經過複雜的特殊加工炮製後,煉製成無毒而具有奇特療效的藥中之王「佐塔」。作為藏藥材重要的加工方法和藏藥實踐的惟一精華,千百年來歷代藏醫藥學者都非常重視該技術的實踐與傳承,並代代相傳,使此技術至今得以發揚光大。水銀加工的實踐方法始載於公元8世紀玉妥寧瑪?雲旦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中,並在珍寶藥「仁青常覺」丸的配方中有較詳細的闡述。13世紀末,大聖鄔堅巴?仁欽貝成功地進行了「水銀洗鍊」的冷熱處理及祛毒等整個實踐操作,並編著了《制水銀論典》等著作,開創了藏藥「水銀加工」系統完整的實踐操作,為「水銀加工」的普及和弘揚作了無法估量的貢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雪頓節


   「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 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犛牛和馬術表演等。雪頓節在17世紀以前是一種原始宗教節日活動,民間相傳,由於夏季天氣變暖,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僧人只能在寺廟念經修行,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Copyright 2000-2009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西藏頻道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相關焦點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待加強_佛教_鳳凰網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文處處長、非物質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措朗傑說「西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藏區特有的人類文明正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在消退、流失,尤其是隨著交通通訊的迅速發展,外來現代文明的入侵給西藏古老的文化帶來新的威脅。」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發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日前,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傳承基地和傳播基地名單公布,在1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中,我省部分高等院校、中小學入選。集納莘莘學子,又擁有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學校特別是高校,在非遺的傳承和傳播中擔當起特殊使命,為培養更多更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做出積極貢獻。
  • 澄城縣五舉措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健康發展
    為更好的保護和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澄城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全面規劃,科學管理,積極採取五項措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走上健康規範發展的道路。加強傳承人管理。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土陶基地被認定為非遺傳承基地,作為土陶非遺傳承人我既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以後我一定會把技藝繼續傳承和保護下去,把土陶事業做大做強,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個體、單位參加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將我縣非遺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土陶製作非遺傳承人表示。
  • 唐卡、藏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亮相北京 多位傳承人講述西藏文化...
    通過多位傳承人的現場集中展示和表演,人們領略到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唐卡繪製工序嚴謹、複雜,用料講究,2006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得到較好的傳承。
  • 興安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傳統工藝振興工作水平,推動興安盟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7月6日,興安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全盟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和相關從業人員近70名學員參加培訓。
  •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優質環境
    我國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經過多年的宣傳與實踐,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公共屬性決定了政府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保護主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起重要的主導作用。
  • 賈玉梅: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原標題: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2日,黑龍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賈玉梅到綏化市望奎縣就皮影戲傳承發展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情況進行調研,並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
  • 雲南文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回顧:70年,我們的非遺保護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深厚的歷史底蘊,造就了文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全州各民族文化資源多達700餘項。70年來,我州文化活動由形式單一、單調匱乏發展到種類繁多、活潑生動,非遺保護工作也得到了有序開展,傳承隊伍不斷壯大,傳承方式不斷創新,文化活動日趨豐富,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生活。
  • 龐青松:傳承非物質文化,使命神聖
    (4月10日中國硒都網)   非物質文化體現了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生活、歷史、文化與智慧,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對豐富民眾生活,陶冶民眾情操,營造文明風氣有很重要的作用。傳承這些文化遺產,使命神聖。
  • 克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2006年,《瑪納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確保口耳相傳的《瑪納斯》得到更好保護和傳承,2009年,克州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瑪納斯保護研究)中心,先後投入1000餘萬元,用於保護和傳承《瑪納斯》。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三)我國各民族多樣性的文化資源是文化不斷創新的源泉,在多種情況下,文化創新和新文化的創造,是通過不同的文化之間的交流,並且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精髓,才創建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所特有的,它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 2019年鄱陽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全面貫徹落實老區、邊遠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實施方案,促進上饒市「三區」文化領域專業人才成長,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務,培養壯大非物質文化遺傳承人隊伍,近日,上饒市文旅局舉辦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類「三區」人才培訓暨表彰大會,鄱隊縣&34;分別獲得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鄱陽縣文化館非遺專幹李亞鋒獲得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鄱陽饒河戲》市級傳承人張鈺;《鄱陽大鼓》市級傳承人李小英;《鄱陽灌芯糖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李金海;《鄱陽傳統榫卯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李愛金獲得上饒市非遺優秀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匠精神
    2019年,設計北京推出了特別項目——非遺展覽:以光影之名,讓「非遺」傳承,向大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因而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於民間、死於廟堂」,是非遺傳承保護中的共識。在民間,非遺是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如何將讓非遺走出原來的圈層,融入時代,「見人見物見生活」,是目前非遺傳承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2019年設計北京的特別項目中,年輕的傳承人、跨界與傳承人合作的設計師,讓非遺的「再設計」走入現代生活成為可能。
  •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施秉這樣做
    為有效保護和傳承施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12月11日,施秉縣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體會議在全民健身中心召開。會上,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相關同志宣讀《施秉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並為施秉縣第一、二、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分別頒發榮譽證書。此次大會,旨在弘揚施秉縣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施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
  • 尋找烏海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文化,它來源於民間,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經久傳承,像一粒粒珍珠在人類文化史中熠熠生輝。它,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卻面臨著失傳、甚至即將消失的局面。
  • 歷城區政協舉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雙月協商座談會
    11月19日上午,區政協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舉辦雙月協商座談會。區政協副主席王鋼城出席會議並講話,區政協文史委、部分駐會常委、委員,以及區直有關部門和街道聯絡室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西藏唐卡畫師「朋友圈」:新人輩出
    原標題:西藏唐卡畫師「朋友圈」:新人輩出   中國西藏網訊 據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介紹,西藏文化廳2010年開始了西藏唐卡畫師評選活動,這些年來共計評選出17位一級唐卡畫師,20名二級唐卡畫師,29名三級唐卡畫師。
  •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景德鎮市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才會有新生力量。協會有生機,才會有更好的光輝和未來。希望協會成立後能夠團結團體會員使組織發展壯大,在全國有更大的影響力。在市委、市政府對景德鎮打造成與世界對話的城市,希望協會也要立志與全國對話、與世界對話;同時要與全國的非遺議協建立更多的聯繫,走出去,把景德鎮非遺的軌跡走向世界。
  • 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原標題:以「文化雙創」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和人類知識、智慧、創造的結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雙創」的要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