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文字通訊作品《見字如面23年》賞析

2020-11-24 騰訊網

獲獎作品寫作方法點評(之二十一)|工人日報獲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文字通訊:《「見字如面」23年》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 葉潔

編者按

今天,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葉潔為大家點評解析發表於2017年3月18日工人日報公共道德第六版的新聞通訊《「見字如面」23年》。這篇新聞作品,由記者康勁撰寫,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一等獎。

這篇獲獎通訊作品通過一對平凡夫妻23年共同寫下的「家庭日記」,在聚少離多和牽腸掛肚的敘述中,在「見字如面」的純情家風裡,傳遞著深遠的情感。

報導見報後,工人日報兩微一端平臺,幾天內閱讀破百萬,被贊為是最能普通代表中國人的愛情故事、展現平凡職工情感的「最美留言」。2018年,這個故事被推薦為「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重點選題。全文共1489字,文風質樸、語言簡練、娓娓道來,從細節落筆講述動人故事,很適合媒體從業人員和廣大新聞愛好者學習借鑑。

原稿+精評

標題:「見字如面」23年

【評析】標題精緻,匠心獨具。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更好地發揮引導讀者閱讀的功能,將新聞報導中最主要的事實,用準確、簡約、貼切的語言表達出來。「見字如面」常見於書信寫作,是因為什麼不能直接見面,只能「見字如面」,並且23年之久,設下疑問。

段落1:「全忠,2月14日,咱們一家三口站臺上見。」這是一本普通家庭日記本上的留言。這樣的日記一寫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記本,留下6820多條隻言片語,長達24萬餘字。

【評析】以在家庭日記本上的直接引語作為開頭,親切的稱呼,特定的日子,一個約定,充滿生氣而真實樸素的話語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23年、12本日記、6820多條留言、24萬字,四個數據的引用,讓這個約定顯得更加鄭重,同時交代了「見字如面」指的就是家庭日記留言。

段落2:寫下這段留言的妻子叫任亞娟,是蘭州鐵路局蘭州客運段武威南車隊隊長。丈夫李全忠,是蘭州客運段寧波車隊副隊長。雖然同在一個單位上班,但因為從事不同車次的客運管理工作,夫妻兩人在家碰面的機會少之又少。1995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不久,甜蜜的家庭生活就被忙碌的工作帶走了——夫妻二人一個值乘北京列車,一個值乘烏魯木齊列車,每隔3周才能相聚一次。

【評析】承接上文,交代故事人物,點明主人公身份,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中國工人家庭。新婚夫妻,聚少離多,一位往東到祖國的心臟,一位往西到祖國的邊疆。簡單的話語,描述了這對夫妻每3周相聚一次的家庭生活,凸顯出了二人見面的艱難,表明列車工作人員的恪盡職守的職業責任感。

段落3:「那時候哪有手機、微信這麼方便的溝通平臺?我們就把家裡需要辦的事情都記在日記本上交代給對方,一來二去,日記本就成了我們兩人之間最主要的溝通紐帶。」任亞娟回憶說,他們出乘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日記本有沒有留言。「看到了熟悉的文字,就像見到了本人一樣。」丈夫李全忠這樣形容。

【評析】借用妻子的話,寫出使用日記交流的原因。「第一件事」從細節落筆,顯示出這對夫妻之間的愛意,而丈夫的話更是呼應題目「見字如面」。從細節落筆,描寫出在聚少離多情況下,二人的感情未減分毫。

段落4:翻開一本本泛黃的日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夫妻二人23年來的點點滴滴。如今,這些留在家庭日記上的「微記錄」,被同事們翻出來,贊為「最美留言」。

【評析】「密密麻麻」「點點滴滴」更是讓這篇文章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夫妻二人之間,家長裡短,積攢起來的一件件小事更為動人。23年的堅持,讓這些記錄顯得更加珍貴。同事們閱讀後的誇讚,從側面寫出了這些生活片段打動人心。

段落5:「亞娟,昨晚在列車上沒合眼吧?一回來就趴在沙發上睡著了,看著好心疼。你最喜歡的冬果梨湯熬好了,在茶几上,醒來記得喝,我先出乘去了。」

「親愛的,這兩天武威溫度下降得厲害,你的毛衣毛褲我洗好放在臥室第一個衣櫃裡了。記得穿上,保重!」

「全忠,女兒說什麼時候咱們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麵?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涼!」

「亞娟,你榮獲全局十大『最美賢內助』,真替你高興。但我覺得這個獎,頒給我也合適呢,哈哈!」

……

【評析】從日記中選出四條留言,丈夫對妻子的心疼,對妻子喜好的了解,蘊含在其中,妻子對天氣的細心關注,對丈夫的牽掛,轉述女兒的願望,讓這對夫妻之間的生活變得真實可感。「心涼!」簡單的一個詞語加上感嘆號,讓這個家庭聚少離多的心酸躍然紙上,丈夫調侃的話語「這個獎,頒給我也合適呢」從心酸中反襯出這家人的互相關愛,平凡家庭的溫情。

段落6:「現在翻一下,23年的心酸與牽掛曆歷在目。」李全忠說。

【評析】直接引用丈夫的話,用戶最簡單樸素直接的話,寫出心酸感受。

段落7:23年,經歷了傳呼機、手機簡訊、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通訊工具,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比不上「見字如面」的純情與質樸。隨手寫下的留言,筆筆寫出的愛意,期待與牽掛,相知與守候,與子偕老的「家庭心靈史」盡在其中。

【評析】通訊工具的變化,側面描寫出了通過文字交流的時間跨度之長。通訊工具一直在變,「見字如面」的交流方式沒有變,家人之間的感情與溫暖沒有變。「隨手寫下的留言」確是家人之間的愛與牽掛。用「家庭心靈史」來形容這24萬字的日記很恰當,這24萬字的日記承載了這個家庭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

段落8:每到春運、暑運和黃金周,正是家家團圓或是休閒度假的時候,但對於這對夫妻來說,卻是最繁忙的時候。女兒李卓蔚,已經21歲了,在她的記憶裡,一家人卻沒有一起過過一次春節。

【評析】「女兒21歲」「一家人沒有一起過過一次春節」與春運、暑運、黃金周這樣闔家團圓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對夫妻的忙碌換來了大家的團圓,卻不能成全小家的團聚,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更顯彌足珍貴。

段落9:任亞娟的父母去世得早,公婆也在客運段上班,李卓蔚很小就沒人帶,平時只能將女兒寄放在鄰居家,到了春節就送到陝西姨姥姥家。「別人家的小姑娘都是捧在手心裡養,我們卻是『散養』,真是覺得對不住她。」一提到女兒,任亞娟的眼裡總是泛起淚花。

【評析】「寄放」「陝西姨姥姥家」因為父母太忙,不得不寄人籬下的女兒,捧在手心與散養的對比,樸實地描寫,襯託出夫妻二人在為客運事業的付出。一個細節是,這對夫妻已經是公婆之後的「客運二代」,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一種傳承,是「舍小家為大家」的一種傳承。

段落10:懂事的女兒不僅沒有埋怨過父母,還做起了他們情感的「聯絡員」。她在家庭日記本上識字、認字、寫字,漸漸地也開始留字。

【評析】用「聯絡員」一詞來定義家中這個小姑娘,通過識字、認字、寫字、留字,側面寫出女兒不斷長大,也對這個家「見字如面」的方式進行了傳承。

段落11:高三那年,學校開家長會,夫妻倆都在列車上值乘檢查。李卓蔚既沒打電話也沒發簡訊,在家庭日記本上寫下了一條留言:「爸媽,後天要開家長會,我英語競賽考了全校第2名,想著讓你們看看我的成績!」

【評析】女兒的小小願望,存放在了這個家庭日記本上,沒有電話和簡訊,細節描寫,寫出了女兒的懂事,對於父母工作的諒解。直接引用女兒的留言,呼應上文,女兒開始留字,開始傳承這樣的家風。

段落12:3天後,出乘回家的妻子任亞娟一進家門就發現這條留言。「覺得自己這父母當得太失職,孩子都長這麼大了,可我們參加家長會的次數卻屈指可數。」任亞娟低頭撫摸著家庭日記本,心裡泛上一陣酸楚。

【評析】3天,與女兒的家長會擦肩而過,僅僅一天,女兒沒有打電話或者簡訊提出要求,而是留在了日記本上。「一進家門就發現這條留言」與文章開頭丈夫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日記相呼應,寫出了一家三口對這本日記、對彼此的重視和在乎,沒有直接寫親情,但親情已躍然紙上。「低頭」「撫摸」用動作描寫,寫出母親的愧疚。

段落13:忙碌的工作依舊,但今年新年以來,家庭日記本上的內容更多了。

「爸,我跟著電視學,做了一盤您喜歡吃的紅燒肉!您回來嘗嘗!」

「爸媽,我在網上給你們定了一款對戒,樣子暫時保密,不過保證你們喜歡!」

……

【評析】日記本上內容的增多,沒有直接點名是女兒的加入,引用兩條留言,暗示女兒對「見字如面」方式的傳承。女兒給父親做了他愛吃的紅燒肉和上文女兒想吃父親做的臊子麵呼應。女兒沒有說過自己的心酸,為了這個家庭默默付出,就像這對「客運父母」一樣,對客運事業默默付出。

段落14:2月14日,李全忠乘坐K1040從寧波返回蘭州,妻子卻要乘坐T6601次列車前往武威。女兒帶上精心挑選的對戒,一家三口相聚在了蘭州火車站站臺上,而這次相聚只有短短的37分鐘……

【評析】在元宵節的前一天,剛到站的丈夫,即將出發的妻子,為父母帶來禮物的女兒,這37分鐘的相遇,在這個家庭顯得更不容易,照應開頭母親寫在留言裡的一個約定,正是「見字如面」,三口人對家庭日記,對彼此的愛,才有了這37分鐘的短暫相聚。

段落15:在聚少離多的日子裡,一家三口仍舊在用「見字如面」的方式守護著純情家風。浸潤在字裡行間的牽腸掛肚,還將在家庭日記本上延續。

【評析】「見字如面」已經23年,這個家庭把這樣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這是一個家庭愛的傳承,也是這個小家「奉獻精神」的一種傳承,也是千千萬萬普通家庭愛的傳承。

賞 析

1.為何《「見字如面」23年》能獲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一等獎?

《「見字如面」23年》一文,從「家庭日記」這種獨特的交流方式入手,描繪出一個聚少離多,但彼此在意、溫暖的三口之家,以親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和勞動者的溫暖情懷,帶給讀者久違的感動。記者用簡明的文字,一個個小細節,一句句質樸的話語,讓這個平凡勞動者家庭的故事,最普通也最打動人心,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1)精心選材, 善捉活魚

習主席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講道,「你們的心貼著地氣,你們的文筆才有靈氣、才氣,也正是你們的情和老百姓相親相連,你們的作品才充滿了人氣和精神氣。」《「見字如面」23年》,就是這樣一篇透著人氣和精神氣的文章。選取老百姓身邊最接地氣的題材,「客運三代」、一個家庭23年日記留言的堅守與傳承,引發了社會強烈共鳴。

據了解,2017年2月14日,記者在蘭州火車站採訪時,獲知蘭州鐵路局蘭州客運段的一對雙職工——李全忠、任亞娟夫婦和自己的女兒,剛剛在站臺短暫團圓了37分鐘。而一家人「籌劃」這次相見的方式居然不是通過手機或者微信,而是用家中的「留言本」斷斷續續寫下的幾條留言。進一步了解後得知,這種「見字如面」的情感交流,一家人已經堅持了23年。「巧遇」來的線索,引起記者極大的興趣。

當然,採訪之路並不順暢,記者登門採訪,與受訪者心連心,面對面,深入交談,挖掘採訪背後的故事。該報導發出後幾天閱讀破百萬,在數月時間讀者轉評不斷,被點讚為是最能代表普通中國人的愛情故事、展現平凡職工情感的「最美留言」。

2)舉重若輕,守正出新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該報導符合「新春走基層」的系列報導選材,也是記者踐行「走轉改」的體現,通過一條條家書留言,記錄的是一對夫妻23年裡聚少離多、牽腸掛肚的平凡故事,傳承的卻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優良家風。

所謂守正出新,守正,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的正道;出新,就是要求文章不斷創新,有新意。小人物之所以小,不那麼起眼,就是在於大家太熟悉了,容易被忽略。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一日三餐、柴米油鹽,可正是在平淡中讓人們不斷品出滋味。馬克思說過:「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耀著無窮無盡的色彩。」23年如一日的見字如面,正像這滴露水一樣,凝結著這個家庭的小歡喜;也正是這份共情,感動了千萬網友。

不得不感慨,在萬物皆媒的今天,語音、電話、視頻,方便快捷,卻似乎有些冷冰冰,手寫的文字,或雋秀或歪曲,字裡行間卻透露出濃濃溫情和暖意,快餐化時代,我們需要這種慢來浸潤我們的心,讓每滴露大放異彩。

見字如面23年,物的變化和留言習慣的不變,正是在這種對比反差中,家書的傳承更有力量,也讓這篇報導形式有了新意。

3)語言質樸,以情動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能沉溺於魯迅所批評的『不免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本文記者就跳出了「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記錄著人民的悲歡,「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

「全忠,女兒說什麼時候咱們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麵?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涼!」

「亞娟,你榮獲全局十大『最美賢內助』,真替你高興。但我覺得這個獎,頒給我也合適呢,哈哈!」

「爸,我跟著電視學,做了一盤您喜歡吃的紅燒肉!您回來嘗嘗!」

「爸媽,我在網上給你們定了一款對戒,樣子暫時保密,不過保證你們喜歡!」

親情、愛情是永恆的話題,無時無刻都能牽動起我們每個人敏感的神經,一口臊子麵的念想,一盤紅燒肉的期盼,一句抱怨,一句誇讚,言語裡流露的都是濃濃的思念和愛戀。

引語是家庭留言中常見的「對話」,不虛浮、不煽情,記錄著普通人的愛情和純情家風,讓人感動。記者善於汲取生活化的語言,通過群眾話語展現報導主題,把家人的性格特點、互相關愛的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4)全媒傳播,擴大影響

據了解,2017年3月18日,該報導刊發後,受到了讀者的強烈反響,工人日報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幾天內的閱讀量突破百萬,此後數月的時間裡,網絡上的閱讀、轉發、評論持續不斷,讀者的留言超千條,被點讚為是最能代表普通中國人的愛情故事、展現平凡職工情感的「最美留言」。

此外,2018年初,多部門以《24萬字,寫就「最美情書」》為題,將這個故事推薦為「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的重點選題,全國超百家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20多家衛視頻道、廣播電臺和地方電視臺在重要版面、重點時段追蹤報導,讓這個「見字如面」的新聞故事家喻戶曉。

新媒體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內容為王之下,需要借力使力,通過全媒體平臺,擴大報導影響力,讓報導履行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責任和使命。

2.如何進行春運報導選題策劃?

年關將至,春運又一次被提上日程,火車票一票難求讓人揪心,春運報導選題創新也讓不少新聞人煩心。《「見字如面」23年》的報導,不僅感人至深,而且讓我們覺得耳目一新。今年,我們如何迎接春運「大考」?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春運,不變的主題:

1)春運故事:車站發生的春運親情——愛情—友情——愛的故事

2)摯愛家鄉:城市——鄉村——鄉愁 ——思念——車票、機票

感情是不變的主題,家鄉是永恆的思念,春運報導離不開一個「情」字。路為紙,地成冊;行為筆,心當墨。行走大地,情住筆尖,關注春運一線,那些普通而又偉大的人們:

鐵路、鐵路工人——值守與養護、電力、警方春運安保、鐵路列車員、空姐 、高姐、安檢員、綠皮車上茶爐工、一個人的警務區、一個人的車站、老鐵警的「最後一次春運」……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各不同。一句句貼心留言,成了23年家風的傳承,好故事好報導就蘊藏在為這個新時代砥礪奮鬥的普通人身上。

二、春運,新變化

首輪售票高峰/ 破解購票難 / 搶票大戰 /旅客發送量 / 是否創歷史新高?/ 回家—民生大事

鐵路、公路、民航、水運備戰情況——春運便民利民:新措施/新做法/新技術/新服務/ 新賦能

春運新增的「黑科技」:科技春運——提質增效

春運公路出行指南:教你如何避堵

探秘春運列車餐車盒飯:品種/美味 / 家鄉飯菜/價格 / 質量 /民生 /口碑 /歡迎

廣東——廣西:農民工騎摩託千裡返鄉

體驗火車站售票員工作:一年到頭無空閒

打擊黃牛黨:關注警方破獲倒賣實名制火車票案件——買票囤票被拘——抓獲票販子—火車票造假者

「黃牛」黃了?春運火車票背後的博弈,搶票加速包,令人煩惱

三、2020年春運報導注意事項

1、建議媒體可以通過大數據搜集與梳理,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與分析,使用戶通過數據可以掌握各項指標內容,合理規劃個人行程。

網絡媒體可以多搜集整理一些春運信息,及時滾動與更新,發布機票價格變動信息,幫助大家合理解決春運買票難的問題。在以各類圖表為主的報告中,提及春運熱度指數、春運出發量城市排名、節前售票熱門區段等信息。

2、春運新聞報導中,對購票信息、人流量變化、春運安全等需要持續性關注,同時,對春運中出現的一票難求、黑出租、黃牛倒票、扒手等現象要保持新聞人的敏感性。

這不僅是因為這類事件具有極高的新聞價值,更體現出新聞從業者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擔當。

3、對春運的新聞報導要關注人。除了展現春運期間的客流變化、購票信息、披露春運期間犯罪行為以外,還要多做一些針對平凡人的個人報導板塊,體現以人為本、人性化報導風格。

多關注一些平凡而不平庸的個體。將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回家故事及背後蘊含的感情線展現在讀者眼前。比如央視《新聞聯播》春運期間曾經的新聞板塊《百姓自拍》,通過一個個不專業卻很真實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個平凡人的回家之路。主角吳曉芳,記錄了自己回家參加妹妹婚禮的經過,老家的風俗縫被子、放鞭炮、「抱橋」等習俗都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十分親切。

用鏡頭記錄個體與家庭的回家路,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使人物形象立體化呈現、新聞事件連續展現,以溫情為主調,展現時代背景下不同群體的回家故事——重點講述春運路上的感人故事。

4、在突出新聞性、服務性和互動性的基礎上,對視頻直播、大數據、智慧機器人等新媒體形態和技術的運用。

例如充分利用人口遷徙方向、車站客流量變化等數據,製作並展現多張示意圖和表格,使新聞形象生動。綜合運用動漫圖畫、3D新聞、動新聞等報導形式,激發用戶閱讀興趣。

5、過技術實現新聞產品創新、報導內容創新,彰顯媒體責任。全景航拍與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新聞報導視角,增加了用戶的現場感。通過無人機拍攝各地車站及公路場景。航拍記錄了中國人的回家方式。

例如每年春運期間,在珠三角打工的十幾萬外來務工人員都會選擇騎摩託車回家過年,「鐵騎大軍」成為記者們熟悉的報導主題。廣東廣西的媒體可以安排無人機航拍,展現春運騎行長龍,也可以貼近、更深入地報導這個群體和他們背後的故事。

6、在抓故事抓閃光點的時候,注意做好報導策劃。還要注意做大量的前期調查和採訪,在選擇新聞焦點後,通過對春運路上主人公生活中的點滴事件的展現,體現人物的個性與光芒。

7、注意把好新聞策劃中的共性與特色。地方新聞全國化,全國新聞地方化。

每個地方的春運,既有區域的特徵,又有全國性的看點。每個地方的鮮明的春運新聞,在其他城市必然也有強大的收視和閱讀需求。或溫馨或悲苦,或歡喜或哭泣,或忙碌或悠閒,或期盼或失望,或堅強或無助,展現出家鄉情、故土情,親情與情感。

8、要掌握春運的基本特點,春運客流主要是以學生流、民工流、旅遊流、探親流等為主的客流高峰。

節後高峰期相對集中,預計客流高峰出現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六、農曆正月初三、農曆正月初六、正月初九、和農曆正月十六,也就是俗語說的「三六九,往外走」。

一般情況下,春運的節前運輸安排通常在每年臘月十六號開始,民工開始放假,陸續乘交通工具返鄉。每年春運,鐵路運輸是重中之重。建議報導特派記者,分赴公路、鐵路、海港、空港多路發回連線報導,形成海陸空多方位報導,增加報導聲勢。特別注意聚焦春運首日情況,展現鏡頭下的春運車站。

9、如何讓周期性主題報導擺脫重複建設?不再只專注橫向內容上的擴展,而是更多探索縱向模式的創新。

建議做一個《回家的禮物》,春運路上給家裡和親人帶了什麼?挖掘禮物背後的感人故事——探索式故事挖掘,開放式劇情延展。

(聲明:本文為南方傳媒書院陳安慶、葉潔獨家稿件,謝絕、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賞析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2017年11月2日,第27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8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50件(含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0件,三等獎143件。
  • 評委有話說|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作品評析
    作為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類作品的評委,針對文字類的消息、通訊、評論、系列、新聞版面、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和報紙副刊的評選,粗淺談兩點體會。    一、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獲獎?文章理論建構完整,邏輯層次明晰,有敢做判斷的「力度」,也有以小見大的「角度」,更有見人見物的「溫度」。    《習近平首次沙場閱兵 號令解放軍向世界一流軍隊進發》(消息·一等獎)——朱日和沙場閱兵,是人民解放軍首次以慶祝建軍節為主題舉行閱兵,也是習近平主席首次在野戰化條件下沙場閱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評委談第26屆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和通訊作品的特色
    評委有話說 | 視野 細節 句式——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和通訊作品的特色    編者按: 2017年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報送工作正在進行中。那麼,應該報送什麼樣的作品參評?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審核脫穎而出?
  • 第2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獲獎作品點評
    「聚焦社會關注點,正確引導輿論,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筆者很贊同對這屆新聞獎的這一評價。什麼才是好新聞?筆者以為,既關注了正在發生的事實,還能預見社會的正確走勢,這應該就是好新聞。本屆獲獎新聞基本涵蓋了2014年的所有重大事件,這說明:作者在社會責任擔當方面沒有缺位;作品在正確輿論引導方面沒有失聲;媒體融合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 ...新華社獲第23屆中國新聞獎特等獎文字通訊《「三西」扶貧記》
    原標題:獲獎作品寫作方法點評(之十七)|新華社獲第23屆中國新聞獎特等獎文字通訊《「三西」扶貧記》 聲明:本文為南方傳媒書院陳安慶、葉潔、張玥這篇新聞作品由新華社記者李從軍、劉思揚、朱玉、李柯勇、張汨汨撰寫,獲得了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特等獎。
  • 濰坊科技學院作品獲山東省高校校報新聞獎一等獎
    近日,由山東省高等學校校報研究會舉辦的 2019 年度山東省高校校報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濰坊科技學院選送的作品《沒有母校培養,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作者:楊金勇)榮獲山東省高校校報新聞獎普通高校通訊類一等獎,《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成立》(作者:張鵬)榮獲山東省高校校報新聞獎普通高校消息類二等獎。
  • 《問鼎中國新聞獎》一書公開出版
    這是目前第一部集中研究和探討地市報新聞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成果之作,是一本記載中國地市報和地市報人成長曆程的書,是一本值得地市報人互學互鑑的書,同時也是一本見證和記錄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的生動教材。呂道寧從事地市報研究工作已整整20年,長期擔任中國地市報研究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及中國地市報人雜誌執行主編要職。
  • 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揭曉,大眾...
    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5件,一等獎68件,二等獎105件,三等獎170件。大眾報業集團共有5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2件,三等獎2件。&nbsp&nbsp&nbsp&nbsp大眾報業集團5件獲獎作品中,《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榮獲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一等獎,《36小時,一切為了11名礦工兄弟!
  • 甘肅日報兩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 「隴上評論」欄目獲新聞名專欄...
    本報兩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隴上評論」欄目獲新聞名專欄一等獎 記者李滿福獲文字通訊二等獎每日甘肅網蘭州訊(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張洞若)據新華社消息,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11月2日揭曉。本報評論部主辦的「隴上評論」欄目獲新聞名專欄一等獎,本報記者李滿福採寫的《一隻羊的「誕生史」——我省培育高山美利奴羊的階梯式創新之路》獲文字通訊二等獎。今年,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5件,一等獎62件(含10件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8件,三等獎183件。
  • 獲獎作品寫作方法點評(之三) | 解放軍報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消息...
    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龍燈花鼓夜,仗劍走天涯!八一,致敬最可愛的人。 新聞與寫作微信公眾號近日推出的《獲獎作品寫作方法點評中國新聞獎》系列文章,受到了廣泛關注與歡迎,應廣大讀者要求,今日繼續推出「獲獎作品寫作方法點評(之三)」。
  • 軍報6件作品分獲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 劉業勇獲長江韜奮獎
    >本報6件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編輯劉業勇獲長江韜奮獎本報北京11月2日電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26屆中國新聞獎、第14屆長江韜奮獎評選2日揭曉。本報6件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人民海軍報、原前進報有2件作品分獲二、三等獎。本報編輯劉業勇獲長江韜奮獎。
  • 賞析|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賞析|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時間:2020.07.2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視聽廣電
  • 第三十七屆河南新聞獎評選揭曉,大河報19件作品獲獎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書貞 王燕  實習生 張涵由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七屆(2019年度)全省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河南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報紙系統357篇(件)作品獲獎,其中特別獎2件,一等獎73件,二等獎110件,三等獎162件,新聞名專欄10件;河南新聞獎新聞論文獎項評選出67件優秀新聞論文,其中一等獎18件,二等獎26件,三等獎23件。大河報共計19件作品獲得河南新聞獎,其中一等獎7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3件,新聞專欄獎1件。
  • 烏蘭察布日報社12件作品喜獲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
    日前,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評選揭曉,烏蘭察布日報社推送的12篇作品獲獎,分獲一等獎2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6件。  2019年,李克強總理來我市考察是全市的一件大事、喜事。
  • 第19屆"上海新聞獎"定評結果公示 - 東方網
    經第19屆「上海新聞獎」定評委評選通過,以下作品獲得第19屆「上海新聞獎」,特此公告。如有問題,可在5天內向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反映。   日   第19屆「上海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如下:第19屆上海新聞獎特別獎
  • 中國新聞獎通訊類與評論類兩篇一等獎作品評析
    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一批體現「走轉改」精神的優秀力作脫穎而出,特色鮮明,令人耳目一新。 在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分別獲得通訊類和評論類一等獎。雖然這兩篇文章屬於超長作品,但在實與新的方面,在眾多獲獎作品中更為突出地體現了落實「走轉改」精神,求真求實求新的努力方向。
  • 348件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析:聽見這個時代的聲音
    11月2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同時各有10位獲獎者分獲長江、韜奮系列獎項。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獲得中國新聞賽事最高榮譽的這348件作品,內蘊何種家國情懷、時代正音?
  • 名家視點|彭曉勇:吹盡狂沙始到金·讀《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
    2019年,在紀念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第二十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貴州新聞工作者協會推出三卷本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對2012年至2018年榮獲貴州新聞獎的部分優秀作品以原文配點評的方式予以創新再現,既讓讀者一覽近年我省優秀新聞作品風貌,又通過專家學者對原作的精當點評,使讀者能夠進而賞析品味這些優秀新聞作品的精妙之處和寫作特點,猶如原創作者和點評人相隔時空的對話,讓人感悟好的新聞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 信文字之美 傳中國精神 《見字如面》開年穿古越
    原標題:信文字之美傳中國精神《見字如面》開年穿古越  邁入2018年,《見字如面》也跨過兩個年頭,其獨樹一幟的特立與自信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認可。新年伊始,《見字如面2》以古韻為主題的第九期節目打開新的一年。
  • 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 華龍網分享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背後故事
    今(19)日下午,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上,第30屆中國新聞獎的特等獎和一等獎獲得者現場分享了創作體會,5位大咖就「內容創新創優」舉行圓桌論壇。論壇現場,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還發布了「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中央媒體)」和「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地方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