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作出重要講話,一年後,講話正式發表。
在講話中,習大大多處引用古語古訓。這些古文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背後的典故、出處皆大有文章。
講話中有哪些引經據典,你都知道嗎?
01
少長鹹集
各種賢人,不論年齡老少,都聚集在一起。
語出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鹹:都、全。
2
德高望重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語出《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德:品德;望:聲望。
3
嶄露頭角
頭上的角已經明顯地突出來。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嶄:突出;露:顯露。
4
碩果纍纍
原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碩:(果實)個頭大、豐盛。累累:形容果實茂盛的樣子。
5
一帆風順
船掛著滿帆順風行駛,比喻境遇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
語出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裡風。」
6
世世代代
泛指延續的各代。
語出《漢書·項藉傳》:「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7
博大精深
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
語出明·姜世昌《〈逸周書〉序》:「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博:廣、多。
8
生生不息
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沒有終止。
語出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生生:中國哲學術語,指變化和新生事物的發生。
9
燦若星辰
像星星一樣燦爛、璀璨、明亮。
語出三國魏·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10
浩如煙海
如茫茫煙海一樣,形容廣大繁多。
語出宋·晁補之《北渚亭賦》:「其下陂湖汗漫,葭蘆無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眾物居之,浩若煙海。浩:廣大、眾多;煙海:茫茫大海。
11
與時俱進
指準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
語出清·姚鼐《謝蘊山詩集序》:「才豐氣盛,銳挺飆興,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餘年來先生之所造,與時俱進。」
12
文變染乎世情,
興廢系乎時序。
文章的變化受到時代情況的感染,不同文體的興衰和時代的興衰有關。
出自漢·劉勰《文心雕龍》。
13
百家爭鳴
原為春秋末年,文化繁榮發展,出現諸子百家並存、文化蓬勃發展的歷史事件。現也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有時也指不同意見的爭論。
語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說,以此弛說,取捨諸候。」百家:泛指學術派別多;鳴:發表見解。
14
文章合為時而著,
歌詩合為事而作。
文章應當針對某些社會現實而寫,詩歌應當針對某些具體事件而作。
出自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15
精益求精
已經很好,還求更好。
出自宋·朱熹《論語集注·學而》:「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完美,好;益:更加。
16
龍文百斛鼎,
筆力可獨扛。
形容文筆雄健,文章的氣勢極大。出自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扛:用兩隻手舉。也作「筆力獨扛」。
17
陽春白雪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語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
18
下裡巴人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語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19
頂天立地
頭頂雲天,腳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慨豪邁。
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六》:「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
20
鋪天蓋地
一下子到處都是。形容來勢很猛。
語出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志仁禪師》:「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遮天蓋地。』」
21
膾炙人口
膾和炙是兩種人人愛吃的美味。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讚和傳訟。
引申自《孟子·盡心下》。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
22
千篇一律
一千篇文章都一個樣。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辦事按一個格式,非常機械。
語出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張公雖復千篇,猶一體耳。」宋·蘇軾《答王庠書》:「今程試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厭之。」
23
是非不分
分辨不出正確與錯誤。
語出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24
牽強附會
把本來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某種意義。也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牽拉在一起,混為一談。
語出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一回》:「後懦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25
急功近利
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語出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對膠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功:成功;近:眼前的。
26
竭澤而漁
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語出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澤:池、湖。
27
沽名釣譽
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語出 《管子·法法》:「釣名之人,無賢士焉。」
《後漢書·逸民傳序》:「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 沽:買;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
28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出自《孟子·盡心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認為,「美」體現在個體通過自覺努力把固有的善良本性「擴而充之」,而能推己及人者,就可以稱之為「大美」「大善」了。
29
取法於上,僅得為中;
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以上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準則來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出自唐·李世民《帝範·崇文第十二》。
30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語出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樣的寬廣胸襟。有容乃大:心胸寬闊,才能在德行上成為「大」者。
語出《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31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2
志存高遠
追求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
語出三國·諸葛亮《勉侄書》:「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
33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出自宋·晏殊《蝶戀花》。
原指登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
在這裡指經歷磨難才能看到更長遠的目標。
34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柳永《蝶戀花》。
原意是: 人消瘦了,衣帶越來越寬鬆,我始終不曾懊悔,為了思念她,我寧可自己容顏憔悴。
這裡指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即使自己消瘦了也不應後悔。
35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出自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原意是: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這裡是指發現文藝工作真諦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探尋。
36
詩文隨世運,
無日不趨新。
詩文要與時俱進,日日更新。
語出清·趙翼《論詩》。
37
似我者俗,學我者死
學習我的人會學死,模仿我的人會落入俗套。意為藝術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只追求模仿。
38
隨人作計終後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隨著別人謀劃,終究落在人後;形成獨家特色,才能生動真切。指藝術貴在創新。
語出宋·黃庭堅《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大字無過瘞鶴銘,官奴作草欺伯英。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9
德藝雙馨
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藝術(技藝)都具有良好的聲譽。
語出《國語·周語》:「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40
籠天地於形內,
挫萬物於筆端。
將廣闊的天地概括進形象之內,把紛紜的萬物融會於筆端之下。
出自晉·陸機《文賦》。籠:籠罩;形:在這裡指文章;挫:折。
41
鐵肩擔道義
語出明·楊繼盛「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楊繼盛因抗禦強暴、反對權奸嚴嵩,而慘遭嚴嵩殺害,在臨刑前寫下這幅名聯。現常引申為人有氣節、有社會責任感。
42
民以食為天
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亦是指民食的重要。
語出《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43
喜聞樂見
喜歡聽,喜歡看。形容很受大眾歡迎。含褒義 。
語出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僕誠喜聞而樂道,自顧何德以承之。」 喜聞:喜歡聽。 樂見:樂意看。
44
喜怒哀樂
喜歡、惱怒、悲哀、快樂。泛指人的各種不同的感情。
語出《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45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
語出宋·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竭:盡,完。
46
《古詩源》
《古詩源》是唐之前古詩最重要的選本,由清代沈德潛選編。
47
《彈歌》
《彈歌》原選自《吳越春秋》。《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彈歌》。《吳越春秋》為東漢趙曄所著,成書較晚。但從《彈歌》的語言和內容加以推測,這首短歌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後人寫定的(相傳為黃帝所作)。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讀來很有情趣。
48
《七月》
《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中的一首詩。是一首先秦時代的華夏族民歌。此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的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
49
《採薇》
《小雅·採薇》出自《鹿鳴之什》,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族詩歌。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徵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並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50
《關雎》
《國風·周南·關雎》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詩歌,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
51
《天問》
《天問》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除《離騷》之外的另一篇長詩,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錄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中。該詩通篇是屈原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詩篇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兇碩和戰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屈原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天問》是中國古典詩壇上的一朵奇葩,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52
《敕勒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53
《木蘭詩》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54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出自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
原意為:(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表達了作者對百姓生活困苦的關懷。
55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出自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原意為: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呢?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56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貴族人家裡飄出酒肉的香味,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大,平民生活缺少保障的現象。
語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57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表達了作者對貴族無視人民辛苦勞動的憤慨和對農民階級的關懷。
出自唐·李紳《憫農·其二》。
58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們雖然只是些小小的州縣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出自清·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表達了作者希望受贈者(山東濰縣知縣包括)雖然在朝為官卻要心繫百姓的期待。
59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自嘲》中的詩句。
形容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
60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出自宋·范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意為:在朝庭裡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
61
走馬觀花
指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粗略地觀察一下。
出於唐·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62
蜻蜓點水
蜻蜓在平靜如鏡的湖面上款款飛旋, 不時地將細長的尾巴彎成弓狀伸進水草叢中, 湖面因此擴張開一圈圈波紋。形容做事不深入、不仔細;也形容輕輕一吻。
出自唐·杜甫 《曲江·其二》:「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63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指通曉待人處事的方法。
語出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64
閉門覓句非詩法,
只是徵行自有詩。
出自宋·楊萬裡 《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
意為作家必須深入生活才能有所突破。
65
鶯歌燕舞
黃鶯在歌唱,小燕子在飛舞。形容春天鳥兒喧鬧活躍的景象。現常比喻建設蓬勃興旺的景象。
語出宋·蘇軾《錦被亭》:「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66
花團錦簇
形容花朵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
語出.宋·釋道《原卷·十七》:「自餘是什麼親擬,將有限身心向無限中用,……。若無恁麼事,饒你攢花簇錦,亦無用處。」
67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快樂不是沒有節制的,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68
發乎情,止乎禮義
出自春秋·魯·子夏《毛詩序》:「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意思是說談談情說說愛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逾越禮法的界限,就是不能苟合,這裡的止並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說到了禮法所允許的範圍就要停下來,不能因為情愛就做出逾越禮法的事情
69
薪火相傳
古時候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後人用來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
出自《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70
窮奢極欲
窮:極;奢:奢侈;欲:享樂的觀念。奢侈和貪慾到了極點。
語出《漢書·谷永傳》:「窮奢極侈,湛湎荒淫。」
71
凡作傳世之文者,
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出自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意為:想要讓文章傳世,必須要先有能夠傳世的胸懷。
72
春風化雨
像用和暖的春風吹拂人;似及時的雨水滋潤大地一樣。適宜於植物生長的風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來稱頌師長的教誨。
語出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 化雨:適時的雨。
73
潤物無聲
本意指初春的毛毛小雨落下時無聲無息。現常指有大胸懷者,做了貢獻而不張揚,默默奉獻。
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74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言談能作為名士的準則,行為能作為世人的典範。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75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出自宋·范仲淹《嶽陽樓記》。
76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表達了作者身系天下安危,不顧自己生死的情懷。
出自宋·陸遊《示兒》。
77
位卑未敢忘憂國
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出自宋·陸遊《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78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夜深臥聽風吹雨打聲,披著鐵甲的戰馬馳過冰河的情景又進入我的夢境。表達了作者身雖在家,卻仍然心系邊關的思想情感。
出自宋·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9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出自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丹心: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汗青:歷史典籍。古時在未有紙的發明之前,要記錄軍國大事,便只能刻寫在竹簡之上;但必須先用火把竹簡中的水分蒸發出來,這樣才方便刻寫,並可防蟲蛀;後人據此引申,把記載歷史的典籍統稱為「汗青」。
80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出自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
81
《滿江紅》
指《滿江紅·怒髮衝冠》。相傳作者為嶽飛。表現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是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詞之一。
82
《遊子吟》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83
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濟天下之溺。
出自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是其稱讚韓愈抱負宏大,自視甚高,忠君愛國,他的文章切合時弊,提倡文以明道,不平則鳴,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
八代:是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三個朝代。
84
文以載道
出自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意在突出文學的社會作用。
85
求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者,
必浚其泉源。
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出自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86
亦步亦趨
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於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出自《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87
東施效顰
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效:效仿;
顰:同矉,皺眉頭的意思。
東施:越國的醜女,代指醜婦。
88
自強不息
字面意思是:強大自己必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
語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89
敬業樂群
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語出西漢·戴聖《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敬業:專心於學業;樂群:樂於與好朋友相處。
90
扶危濟困
扶助有危難的人,救濟困苦的人。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五回:「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
扶:幫助;濟:搭救,拯救。
91
見義勇為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92
以古人之規矩,
開自己之生面。
繼承古人的優秀傳統,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出自清·沈宗騫《山水論·摹古》。
93
融會貫通
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 。
語出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94
德才兼備
指同時兼有優秀的品德和才能。
出自元·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江東有一故友,乃魯子敬,此人才德兼備。」
95
阿諛奉承
說恭維別人的話,討好別人的詞語,曲從拍馬,竭力迎合別人。
出自明代白話小說《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阿諛:用言語恭維別人;奉承:恭維,討好。
96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出自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97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這句賢文旨在教育們要勇於接受批評,現在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出自《史紀·留侯世家》。
98
激濁揚清
衝去汙水,讓清水上來。原來比喻除去壞人,獎勵好人。現在比喻發揚好的,去除壞的。
出自《尸子·君治》:「揚清激濁,蕩去滓穢,義也。」
激:衝去;濁:髒水;清:清水。
99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出自宋·朱熹《春日》。
原意是說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裡指美好的前景只要經過努力就一定可以達到。
(劉之炎整理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