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2020-12-11 品詩賞詞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兩句經典,「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皆是常事。面對病魔,有人頹廢沉淪,憂心忡忡;有人卻淡然處之,任運隨緣。北宋詩人蘇軾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對比蒼茫的宇宙,他也感嘆人生苦短、長江無窮。

另一位魏晉大才子王羲之卻很樂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主張隨緣自適,不必嘆息惆悵,過好當下,展望未來。其實在生死面前,沒有誰能夠絕對淡定,不過心情好時,也許更能放得下。下面介紹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臘葉》(節選)

作者:魯迅

這 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蔥的時候是從沒有這麼注意的。他也並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他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裡。大概是願使這將墜 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

這篇散文寫於1925年12月26日,魯迅當時肺病復發,面臨死亡的威脅。他的朋友都紛紛鼓勵他,許廣平當時與魯迅還是戀愛關係,也非常關心他的狀況,並祝福他早日康復,重新創作。作者可能也感到了這種危險,於是留文紀念,也算是對生命的一次思考。

深秋時節、蕭瑟冷清,落葉繽紛、寒風陣陣。作者不經意地撿起了地面的一片落葉,「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先生想像奇特,楓葉中好像長出了眼睛,似乎在請求主人,快點收藏我吧!於是家藏的一本書中就夾了這片病葉,它也不再與同類一起飄散。

一年後,先生再次翻開那本收納楓葉的書,這才發現「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先生也忽然感到自己也如這病葉,缺少了剛飄落時的斑斕,更沒有生機無限時的蔥綠,作者的心境也好像那臘葉一樣在乾枯並且褪色。而窗外連那些耐寒的樹木也已禿盡,作者也完全失去了欣賞秋樹的興致。

魯迅先生感謝那些關心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雖然秋風肅殺,但他堅信來年依然會春色滿園,不必太過憂傷。同時也希望通過楓葉的故事告訴我們,衰老和死亡是客觀規律,而自己作為一位文化鬥士,就應該把生命獻給事業,豈能只珍惜和保存自己。

細味魯迅的這篇散文,觀察細緻,情感真摯。雖然面臨著生死考驗,但話題卻並不顯得沉重,魯迅仿佛在落葉孤獨的靈魂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作者以奇特的想像力,展現了楓葉之美和淡淡的柔情,並以此為寄託,對人生和生命對了深入地思考,也觸動了讀者的內心,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生命可貴,自當珍惜,然而友情也同樣如黃金一般寶貴,更要銘記於心。危難時刻,感謝那些伸出援手的親朋,更要心懷感恩,牢記很多素不相識者的無私援助。只有眾志成城,才可無堅不摧;相信一切都會安然渡過,一縷暖陽也即將灑向人間!

相關焦點

  • 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盡顯其寬廣情懷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溫婉雋永。比如他的《傷仲永》、《讀孟嘗君傳》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用通俗平易的語言,闡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更啟迪後世。下面介紹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盡顯其寬廣情懷。
  • 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一篇優秀的詩文不僅令人過目難忘,而且總是可以激發想像。比如我們讀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鏗鏘有力,字字警策;再如蘇軾的《赤壁賦》,意境悠遠,令人仿佛聽取了一場關於人生的對話。而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樸實典雅,表達了家庭的困境和作者蒼涼的心情,也讓讀者感同身受。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側重於世態人情的描寫,讀完更覺餘味無窮。下面分享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 王維的一篇短文,妙趣橫生,充滿詩情畫意
    下面就分享王維的一篇短文,妙趣橫生,充滿詩情畫意。《山中與裴秀才書》作者:王維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作者善於精萃極富音樂美感的語言,並以豐富多樣、純熟高超的技巧,寫出山水景物的詩情畫意。王維向朋友發出邀請,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喚對方,白鰷輕快遊動、鷗鳥展翅飛翔,草木染綠春山、露水滋潤堤岸。作者非常擅長將主觀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又從覽物觀景中,獲取玄妙深趣的禪理感悟,達到物我渾然相融的完美境界。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個禪字,卻充滿禪趣
    小說中也經常以月光作為寫作素材,比如魯迅的小說《白光》,就塑造了一位舊時代的讀書人,因為多次應考落第,之後在月光下精神恍惚、溢水而亡。魯迅的《奔月》就再現了嫦娥奔月的神話,作者卻借古人古事的軀殼,抒發作家主觀感興、諷喻現實之作。
  • 魯迅的散文,以懷念為主,以溫情動人,你最喜歡其中哪一篇
    魯迅一生創作頗豐,寫作體裁多樣,具體作品如下: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 田桃源 || 烏雲界,一篇大散文
    烏雲界,一篇大散文!前兩次,寫過兩篇散記,一篇是《常德,好大一篇散文》,還有一篇是《常德,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均獲得一點好評。市文聯的副主席、市作協主席周碧華,是散文協會的創立者,他來桃源,按說,需要一個副處級領導出面,「對等接待」嘛。可是因為事先沒有打招呼,領導們要不休假,要不各有各的事,書記鎮長也不得空。
  • 魯迅的一篇名作,描寫精彩,更細膩地解剖了人物內心
    魯迅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始於青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他在日本學醫,可是有一天由於在影片上看見了被壓迫者的慘象,立刻震撼了他的靈魂。從那一時刻開始,先生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急需改變人們的精神。
  • 季羨林很著名的一篇散文,信手拈來,卻如此精彩
    季羨林的散文練達透闢,他博學多才,不僅古今在手、俯拾皆是,而且見解獨到、辭明意清。他的文章涉及廣泛,用語洗鍊,既不雕飾也不隨便,可謂言簡意賅、又入木三分。他曾經說,古代豁達之人倡導將毀譽置之度外,他卻主張這樣做顯得一個人非常糊塗。
  • 從魯迅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看先生率直背後的溫情
    魯迅先生,在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內,向讀者述說著自己內心的隱秘的快樂與痛苦。《朝花夕拾》可以稱為是魯迅先生「回憶的記事」,共收錄有先生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從多方面反映出了先生少年時的生活以及先生性格志趣的形成過程。
  • 賈平凹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細膩逼真,讀完倍感身心舒暢
    不過將月亮與渡口結合起來描寫的卻並不多,下面介紹賈平凹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細膩逼真,讀完倍感身心舒暢。《一個有月亮的渡口》(節選)作者:賈平凹一日我走到丹江的一個渡口,一仄頭,驀地就看見黑黑的一片雲幕上,月亮出現了:上弦的,清清白白。
  • 魯迅為何要棄醫從文?從之前的一篇散文就可以看出!
    魯迅先生決定棄醫從文,是在1906年間,那時的他學醫理已有三年有餘。原本在醫學方面漸有所成,他又因何故放棄?答案就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但是實際上,文中所記敘的事發生在很多年前。
  • 魯迅寫了一篇文章,被中日兩國收入語文課本,文中主人公一舉成名
    中學時,我們在課本上學過他的很多文章,比如在《孔乙己》一文中,我們認識了迂腐善良的孔乙己,在《少年戎土》中,我們認識了聰明勇敢的童年玩伴戎土,魯迅先生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飽滿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其實他早年在日本留學多年,也寫過一些關於留學的回憶,其中有一篇被收入中日語文教材,這篇文章就是藤野先生。
  • 民國大師梁實秋:與魯迅筆戰8年,72歲再娶小28歲女歌星
    梁實秋的文章則是,有著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種深沉的表述,是一種顯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他們人生態度和生活立場都不同。所以,魯迅和梁實秋之間並不和睦,他們曾經論戰了8年。魯迅對盧梭很敬仰,可以說是盧梭的忠實粉絲,他怎麼能容忍自己的偶像被否定呢?於是,魯迅寫了一篇《盧梭與胃口》,對梁實秋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 魯迅500字精短散文:雪
    提 示 《雪》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詩。寫於1925年,此時正值不平凡的年代。面對黑暗的現實與冷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精神,去尋求「革命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鬥爭。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與進行敵對鬥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表達了作者對北方的雪的喜愛之情,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 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二月蘭》(精彩片段)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且衝雲霄,連宇宙都份佛變成紫色的了。
  • 走馬觀花吳越城,唯有紹興最江南,魯迅故裡也藏著詩情畫意!
    江南在歷史上留下過太多精彩的過往,也是一處富有人文底蘊的地方,在詩情畫意的水鄉,也有著出眾的人文薈萃之地,來過之後我才知道,原來略顯莊重的魯迅故裡也藏著別樣的詩情畫意。魯迅故居的參觀方式不太一樣,需要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預約具體的參觀時間,不像往常那樣買票即可入場,好在來之前就查看過網上攻略,避免了走很多彎路,拿著公眾號預約成功的二維碼,既可以到入口處換取實體門票,再檢票入園參觀。
  • 心不隔離|清新脫俗中滿是詩情畫意
    清新脫俗中滿是詩情畫意——疫情期間讀冰心《我夢中的小翠鳥》書中沒有什麼鴻篇巨著,只是一些回憶類文章和生活隨筆,隨便、平淡卻又短小精悍。正如她說的:「人老了,感情經過了篩選,就凝聚起來了,寫文章就越來越短文筆看似平淡,實則內蘊辣味,深含著對人生的思考」。  讀冰心的散文,她不僅寫故鄉、寫童年,也寫親人、友人。
  • 魯迅與梁實秋,生前是最大論敵,死後梁實秋卻堅決維護魯迅
    在那個年代,有兩位大師魯迅和梁實秋之間的對戰,可謂是萬分精彩,兩人的才華也在伯仲之間,難分上下。(一)兩位文學大師魯迅是中國最有才華也最為冷峻的文學家。他的也表現了他的人生態度,一雙慧眼看透人世間的冷暖親疏。
  •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其實還有另外一篇……
    魯迅因段祺瑞政府殺害遊行的無辜學生而於悲憤之中所寫。(即三一八慘案)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於1926年4月1日,七天之後又寫了一篇《淡淡的血痕中》。《野草》所收錄的二十三篇散文詩都作於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他在回憶中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撤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了些小感觸,就寫寫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 魯迅散文《雪》,恰恰說明君子在冬季應當「自昭明德」
    《雪》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詩,更是大文豪魯迅為數不多的單純寫景狀物的散文!魯迅當時在北平生活,那時的北平仍處於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軍閥勢力還非常猖獗,各種鬥爭形勢仍然極其激烈。魯迅先生作品越來越多地進入教材魯迅先後用象徵手法,氣勢恢宏地表現了一幅廣闊無限的雪學圖,表現了江南雪野的嫵媚然姿和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一種是清新明朗,瑰麗多冷,富有春意,給人以無限情趣的江南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