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詩,更是大文豪魯迅為數不多的單純寫景狀物的散文!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採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
以上是原文節選。這篇《雪》寫於1925年1月,當時正值北伐革命的前夕,國共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魯迅當時在北平生活,那時的北平仍處於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軍閥勢力還非常猖獗,各種鬥爭形勢仍然極其激烈。
魯迅先後用象徵手法,氣勢恢宏地表現了一幅廣闊無限的雪學圖,表現了江南雪野的嫵媚然姿和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一種是清新明朗,瑰麗多冷,富有春意,給人以無限情趣的江南雪野,另外一種是空曠蕭琵,一片荒涼、使人傷感冷酷落寞,令人窒息的北方雪野。
全文緊緊抓住不同地域的雪花的特徵,如江南雪花「滋潤美豔」,隱約著「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的皮膚」,而江南的雪則充滿青春的活力,「如粉、如沙」,「決不粘連」等等具象的特徵,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江南雪野與北方雪野的獨特景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小雪為始的冬季裡彩虹的出現,通常是預示吉兇的。流行歌曲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裡彩虹意味著晴天朗日。而在西方文化裡,彩虹的象徵意義則更為豐富了,可以為龍為蛇,為橋為弓,為陰陽為男女歡愛。
在《聖經》中,上帝通過彩虹讓諾亞知道大洪水已經結束了。
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彩虹則是連接天上人間的橋梁和紐帶。
而在中國的商代王朝,就有關於彩虹的記載了,在那時彩虹一度被認為是農業生產中的「旱神」,彩虹的俗名則是「龍吸水」。現在我們知道,龍吸水實際上就是水上的龍捲風,常見於熱帶和溫帶地區,包括美洲內陸、澳洲西部、印度半島東北部等,常見的發生時間是春季和夏季。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白虹貫日一般預兆著國家將有兵亂。《戰國策》曾記載:「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據說當時韓傀的身邊尚且有很多保鏢,可是聶政持劍登堂,視若無人之境,衝上前去就是一劍,解決了韓傀的性命。按照現代人的觀點,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可能正當陽光高照,劍光橫過的時候恰好反光,猶如一道輕虹掠過。
在漢代的《獄中上梁王書》中曾記載著:「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願大王孰察之。」
這些著名的史實更是引發了近代日本最大的以言賈禍事件。1918年1月,在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蘇俄剛剛誕生之際,日本搶在美英之前,派軍艦闖入海參崴。8月2日,發表了「出兵西伯利亞宣言」,向西伯利亞派兵七萬多人。日本民眾反對政府出兵蘇俄,提出「不幹涉俄國」、「立即撤軍」的口號。與此同時,從富山縣開始,各地饑民掀起廠反對米價暴漲的群眾暴動,形成了波及24縣的「米騷動」事件。
日本政府不準報界發表反對出兵的言論。《大阪朝日新聞》則作了相關報導。結果,《大阪朝日新聞》遭受到了日本新聞史上最嚴厲懲處,陷入危機。消息作者大西利夫和該報編輯兼發行人山口信雄被提起公審,報社從東京請來超一流辯護團為之辯護,最後,判二個月徒刑。社長村山龍平遭暴徒襲擊,後引咎辭職。總編輯鳥居素川、骨幹記者長谷川如是閒、大山鬱夫、丸山斡治、花田大王郎被迫退社;《東京朝日》與鳥居素川關係密切,編輯室長松山忠二郎及政治部記者多人也被迫辭職。
當年12月1日,該報被迫發表了西村天囚起草的「改過宣言」,表示「我社近年之言論頗不穩健,失於片面,今後當樹忠厚之風」云云。71歲的新任社長上野理一抱老病之軀赴京請罪,向首相兼法相的原放和司法次官鈴木喜三郎保證「決不重犯類似過失」,從而使風波趨於平息,使報紙免遭被查禁之厄運。
在關於虹的理解和體驗方面,不同的時代有著許多不同的解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古人對於物候的觀察雖然附會,卻也雖不中亦不遠矣!可見,人文世界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天地自然世界的點撥和提醒,在提而不醒的時候,只有水深火熱,天寒地凍或者冰天雪地一類的極端天氣才能奏效!
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先生充滿硬漢氣息的散文《雪》之開篇,已經深得冬季「自昭明德」之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