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樊錦詩:「莫高精神」薪火相傳
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我時常想,是什麼讓我的老前輩們堅守大漠深處,以畢生心血守護著敦煌文物?是因為敦煌太有魅力了,完全融入到了他們的靈魂和血液中,從而激發出了為之奉獻的使命感。」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近日入選「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她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記者採訪。
圖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鑑的結晶。長達1600多年時間裡,古人用智慧營造了一座偉大的文化藝術寶庫。樊錦詩自大學畢業後來到這裡工作,用半個多世紀的光陰守護敦煌文物,讓莫高窟「老」去得更慢些。
樊錦詩最初到敦煌,主要是從事石窟考古工作,特別是要做莫高窟考古報告。現在雖已退休,編撰考古報告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和牽掛。她表示,編撰石窟考古報告工程浩大,既要解決石窟測繪等技術難題,也要做好報告體例、編排的整體規劃。經過多年鑽研,融匯了多學科研究成果和技術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於2011年問世。
她介紹,通過現代科技的運用,報告得以準確呈現石窟各項測量數據,並表現洞窟結構、彩塑和壁畫原件、原塑和原繪及重修、重塑和重繪的細節、遺蹟空間和時代關係及製作工藝等。
「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考古報告將石窟資料永久保存下來,就像24史一樣。如果有一天洞窟坍塌毀壞,這將是復原的重要依據。」樊錦詩說,考古報告也將推動敦煌石窟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無論是藝術、文物保護、人文學科等領域,都可以從中獲取詳實的資料」。
她透露,考古報告第二卷將於不久後出版。根據規劃,整個考古報告要出一百卷,「這是幾輩子的事情」。
上世紀,一句流傳甚廣的「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海外」刺痛國人的心。樊錦詩認為,在一代代學者推動下,現而今敦煌學的研究重陣和高地都在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來,我們成立了相應的學術機構,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版了大量學術著作,我認為敦煌學研究最厲害的還是中國。」
「敦煌的事業有了巨大的發展,靠的是人」,樊錦詩向記者介紹,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敦煌研究院全力為年輕人提供發揮才幹的平臺和學習深造的機會。
「我們不搞論資排輩,誰有本事誰上。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就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做好了還有獎金。」樊錦詩表示,研究院還提供資金支持年輕人繼續深造,「坐在莫高窟看莫高窟是坐井觀天,凡是與研究院有合作的國外機構,我們都把人送過去。」
與老一輩篳路藍縷白手起家相比,如今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環境也有了極大改善。「想要搞研究有很好的實驗室,想要作畫有很好的畫室,想查閱資料有大量的圖書。」樊錦詩說。
一代代莫高人的付出不止讓敦煌文物重放光彩,也積澱了令人敬佩的「莫高精神」。「建院之初,我的老前輩們在戈壁上吃飯沒有筷子,進城沒有交通工具,住土房用油燈,默默奉獻了一輩子。」樊錦詩說,這種「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精神,是敦煌研究院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也將薪火相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