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莫高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2020-12-09 光明網新聞中心

  「莫高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樊錦詩淡淡的一句話,卻讓600餘位聽眾動容。這位「敦煌女兒」語氣平和地介紹著自己對敦煌的情感與責任,從樁樁件件看似普通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聽眾們真切感受到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莫高精神」宣講報告會,邀請「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作「莫高精神」專題報告。

  這次報告會得到了中央各有關部門的熱情關注和大力支持,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編辦、外交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應急部、市場監管總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後勤保障部等部門派代表出席,文化和旅遊部直屬單位、國家文物局機關和直屬單位、北京市文博系統幹部職工代表600餘人參加。

  樊錦詩先生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進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歷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為敦煌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奮鬥了56個春秋,並且還在繼續做著貢獻。國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樊錦詩先生頒發國家榮譽稱號勳章。

  通過她的宣講,聽眾們不僅被樊錦詩及其家人舍小家為國家的精神所感動,而且為一代代敦煌兒女用實際行動塑造、形成並踐行著「莫高精神」所激勵。他們紮根大漠、前赴後繼、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為發展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莫高精神」凝結著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堅守奉獻、擔當開拓和薪火相傳;「莫高精神」更是廣大文博工作者的共同精神財富,是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持久動力。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做宣講會總結時說,我們要深入開展向樊錦詩同志學習行動,大力踐行「莫高精神」,學習「莫高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紮根一線、愛崗敬業、擇一事終一生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敢於作為、使命在肩的擔當勇氣;改革奮進、矢志不移、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將「莫高精神」體現在日常工作各個崗位上,艱苦奮鬥,忘我工作,擔當作為,不負人民;將「莫高精神」融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踐,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韻)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樊錦詩在活動現場「我的經歷很簡單,出生在北京,上海長大,北大求學,到敦煌工作。我從來沒想過我要寫什麼自傳、回憶錄。」 10月21日,「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回到了北大燕園,參加《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新書發布會。
  • 文旅人物篇|敦煌莫高窟的守護者:樊錦詩
    歷經時代的更迭,莫高窟至今還閃耀著燦爛的光芒,其藝術價值是世界的財富,而在這輝煌與璀璨的背後,有著無數默默守護著莫高窟的的趕路人,其中,樊錦詩就是其中的一員。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她被授予「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國家最高榮譽。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最近讀了一本書《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是「敦煌女兒」樊錦詩的唯一自傳。其實,也不僅是樊錦詩的個人傳記,書中還涉及了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呼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這本書出版於2019年,出版時樊錦詩已81歲,已在敦煌工作了57年。
  • 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作為央視經典節目《感動中國》的一名忠實粉絲,我每年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想要了解那些觸及人心的感動故事。2020年的「感動中國」節目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推遲播出,最終也圓滿結束。第一位出場的「感動人物」叫樊錦詩,她近些年來多次出現在媒體的視野中,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 樊錦詩:莫高窟值得我們認真
    「莫高窟雖是以佛教為主體的壁畫、彩塑、建築藝術,但它實際告訴我們的,是一千年的佛教史,一千年的繪畫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它是一部千年的中華形象歷史。」樊錦詩說,「唐之前的山水畫,能在哪裡看?只有在敦煌。」敦煌學價值可謂大矣。
  • ...喜不自勝|對話樊錦詩、趙聲良、蘇伯民:我們是莫高窟的守望者
    【完整節目戳這裡】   【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的守望者】   「敦煌女兒」樊錦詩,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紮根大漠五十多年。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樊錦詩「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 如見故人·喜不自勝|對話樊錦詩、趙聲良、蘇伯民:我們是莫高窟的...
    【完整節目戳這裡】   【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的守望者】   「敦煌女兒」樊錦詩,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紮根大漠五十多年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樊錦詩「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 李萍:我的生命和莫高窟融在一起
    培訓中,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段文杰、樊錦詩院長這些敦煌研究院的前輩。那時候的樊錦詩院長才40多歲,她話很少,很嚴謹,給人感覺很乾練、利落。還有很多鬢髮花白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就是這些默默堅守在莫高窟的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引領我們走進不同的學識領域,第一次為我們打開了認識敦煌、認識莫高窟的大門和窗戶,激發起了我們對莫高窟全部的熱情和渴望。
  • 「敦煌女兒」樊錦詩:為莫高窟留人才「貢獻」房產
    經歷過相似糾結的「敦煌女兒」樊錦詩把一切看在眼裡。樊錦詩曾多次想離開敦煌,但為了保護莫高窟,最終紮根大漠五十餘載。樊錦詩察覺到博士不好意思向院裡提要求,就主動找到他說:「對你而言,有一處住房很重要,我就把蘭州的房子處理給你。」然而當時已沒有福利分房政策,蘭州房價也漲了,博士還是有壓力。
  • 深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於北平長於上海,相守莫高窟……
    總的來說,樊錦詩的青少年時期,生活堪稱優渥。由於天生體質較弱,在上海的青少年時代,樊錦詩曾經夢想自己能當醫生。沒想到,日後卻與大西北的敦煌文物結緣一生。1958年,嬌小的20歲姑娘從上海考入北京大學。她曾回憶當年高考時期的家庭情景:「我在高中時代,就非常憧憬北大。平時父母對我學習不多過問。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40年執著和堅守,用生命讓敦煌重生
    這是樊錦詩81歲生命最簡單的概括,但是簡單的背後卻是無數個日夜的艱苦付出。她的堅守,也為當代青年上了一堂關於人生選擇和家國命運的生動課堂。1. 來自大城市的北大高材生,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1963年,遠在甘肅黃土高坡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迎來了一位來自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的女大學生,她就是樊錦詩。
  • 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書中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有人問我,人生的幸福在哪裡?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裡。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有意義地活著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反覆讀,百讀不厭,我們每個人都要想想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意義,我們的本性要求是什麼,促成我們興趣愛好來源的的根本性的力量又是什麼?
  • 守一不移的樊錦詩
    對樊錦詩,我是充滿了敬意的。一個北大歷史系的畢業生,1963年畢業後,甘願充當「莫高窟的守護人」,一做就是57年。她把生命的華彩和價值完全付與敦煌的千佛洞,留下了自己的光影。我和樊錦詩年齡相近,同一年上大學,心相通,情相近。
  •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樊錦詩在書中,坦誠自己堅守莫高窟的心路歷程。家庭與工作,身心兩處不能會合,好像是莫高窟人的宿命。那些選擇了堅守的莫高窟人,似乎都不得不承受骨肉分離之苦。讀到「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部分,真是太催淚了。
  • 《感動中國——共和國100人物誌》解說詞——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與《青春》雕塑在一起。  解說大漠深處,風沙雕刻著莫高窟的容顏。她的青春已在這裡煥發了上千年,而守護敦煌的女兒,卻已是個頭髮花白的老人。  解說四十多年前,樊錦詩是一個剛到莫高窟的北京大學學生,雕塑家以她為原型創作了這座名為青春的雕塑。  同期聲樊錦詩:可能他想塑一個女孩子吧,我又是個女的,我又剛從學校畢業,從這個客觀條件上可能很符合他的要求。
  • 樊錦詩 我在敦煌給總書記當「講解員」
    對於樊錦詩幾十年紮根大漠,傾全力保護、研究與利用敦煌石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國家與人民不會忘記。日前,已是「雙百」人物之一的樊錦詩被提名為「國家榮譽」稱號獲者者。面對戈壁黃沙,她無怨無悔;面對各種榮譽、鮮花和掌聲,她不驕不躁,平靜如水。她說:「我覺得我很平凡。我不能說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我只能說,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作客上圖 講述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人民網上海12月23日電 (記者 曹玲娟) 這個冬季,滬上不少文化愛好者熱議的話題是「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研究員近日作客「上圖講座」,為公眾講述敦煌令人敬仰與憧憬的文化價值。
  •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我是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
    6日下午,由鳳凰傳媒、譯林出版社、南京市教學研究室、鳳凰國際書城聯合主辦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首次讀者見面會在南京鳳凰國際書城舉行。該書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口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顧春芳教授撰寫,講述了以樊錦詩為代表的莫高窟人傾其一生守護敦煌的動人事跡。
  • 「敦煌女兒」樊錦詩:一生守望 青春無悔
    「轉眼55年了,敦煌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我今年80歲,能為敦煌做點事,無怨無悔。」樊錦詩說,自己半個多世紀圍著莫高窟轉,絲毫不覺得枯燥,「因為它值得我這麼幹」。  耄耋之年的樊老精神矍鑠,手裡拿著21頁的講稿,是經她幾日反覆修改定稿。
  • 樊錦詩丨守護著莫高窟的敦煌學者,一場文化苦旅,半個世紀的風沙
    多年,潛心於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為敦煌莫高窟這一人類寶貴的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作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1965年的樊錦詩和彭金章在敦煌莫高窟留影樊錦詩就這麼在爭分奪秒的工作,她意識到有些事情必須儘快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