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我的生命和莫高窟融在一起

2020-12-14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李萍在莫高窟

我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

1981年,18歲的我通過招考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莫高窟前的那片小樹林。每當輕輕推開宿舍窗戶,一排沐浴在陽光下的楊樹迎面而來,那矯健、挺拔的白楊,就像青春時候的我們一樣充滿活力與希望!那一年,我們還親手在小樹林栽下了新的樹苗。

40年過去了,三危山下,莫高窟前的這片小樹林與我們一起成長,它見證了我們的人生,留下了我們數不盡的歌聲、笑聲。

■ 口述: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 李萍

■ 記錄: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袁鵬

穿越時光、地域的力量

進入敦煌研究院不久,我們同時入院的21個人在一起接受了崗前培訓。培訓中,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段文杰、樊錦詩院長這些敦煌研究院的前輩。那時候的樊錦詩院長才40多歲,她話很少,很嚴謹,給人感覺很乾練、利落。還有很多鬢髮花白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就是這些默默堅守在莫高窟的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引領我們走進不同的學識領域,第一次為我們打開了認識敦煌、認識莫高窟的大門和窗戶,激發起了我們對莫高窟全部的熱情和渴望。

培訓結束後,我被分配到接待部做講解工作。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作為講解員,面對莫高窟這座蘊含了宗教、藝術、歷史、哲學、美術、音樂等等各種學科、知識在內的文化藝術寶庫,如何把它介紹給觀眾,這對講解員的要求非常高。

比如說起我們熟知的莫高窟飛天壁畫,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可能是那個著名的反彈琵琶的飛天形象,事實上,在敦煌莫高窟現存飛天4500餘身,幾乎窟窟皆存。要想講好飛天,不僅要懂得相關的佛教知識,向觀眾講明白出處,還需要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多層次對比,才能深刻領悟到敦煌飛天的藝術魅力。比如莫高窟的飛天與西方的天使有所不同的是,敦煌飛天強調了音樂性和舞蹈性,僅憑藉搖曳的長裙、飛舞的飄帶以及手中所持的樂器,便營造出姿態優雅、滿壁風動的藝術特點。它體現了古代藝術家們的智慧和想像力,更是勞動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體呈現。

當我帶著觀眾走進第285窟,在這裡不僅想讓觀眾感受到莫高窟壁畫穿越歷史的久遠藝術魅力,也想讓觀眾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輝煌歷史。向大家介紹:這裡開鑿於西魏大統四、五年(538、539年)的飛天,他們頭梳雙髻、腰系長裙、長巾飄舞、體形窈窕,顯得極具動感和裝飾效果,而他們手中所持樂器更是琳琅滿目、種類繁多。

而在童子飛天這幅堪稱莫高窟飛天精品的壁畫中,觀眾們則會欣賞到飛天形象均趨向於中原風格的變化,和色彩處理的變化等等。

當我一次次帶著中外團隊走進那些洞窟,走進一個個關於佛教、雕塑、繪畫、線條、色彩的世界,向人們講述著每一個洞窟裡面的故事時,我總是全身心地為之投入,我被自己感動著,觀眾也一次次地被莫高窟強烈地震撼、感動著!

那些年,我先後接待了許許多多中外各界來莫高窟參觀的客人們,他們中有國家元首、政要、知名學者、藝術大師,當然更多的是普通的遊客。記憶深刻的是我在講解中認識的一位數次來敦煌旅遊的日本老人,1998年她又一次來到敦煌,她說多看一眼敦煌,就是死了,也無遺憾了。而有的觀眾,在聽了我們的講解後,居然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幾十次往返於展覽。

樊錦詩院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講解員的素質決定著遺產價值的展示,要常講常新,要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之後,再給遊客講出來,可以說,這麼多年我就是這麼做的!」

多年來,通過我們的講解,每當看到那些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遊客那麼熱愛敦煌、熱愛莫高窟,我覺得,不是我們的講解工作有多麼好,其實這就是莫高窟文化的魅力,因為莫高窟具有穿越時光、地域、國界,超越一切的力量。

終身的選擇和歸宿

莫高窟除了眾所周知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以外,在我看來,它是真、善、美的完美結合與統一。至今,莫高窟的真、善、美依然時時打動著我的心弦,感染著我,可以說是敦煌文化滋養了我。而在我的個人成長中,莫高窟這座文化藝術寶庫、以及代表著莫高窟精神的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這些老一輩莫高窟人更是我人生的引路人。1988年,我被研究院選派到日本神戶大學去學習。在日本學者百橋明穗的研究室,我主修「佛教美術史」。當時是老院長段文杰先生送我去的,我清楚地記得段院長拿著畫冊和扇子深切地對百橋先生說:「這是我們敦煌姑娘,請多關照!」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成為熱潮,當時在神戶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很多畢業後選擇留在了國外。我在神戶大學學習期間,樊錦詩院長有次來日本進行學術交流。當她了解到我有留在日本的想法時,委婉地對我說:「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在日本多的是,但是回到莫高窟,你就是寶貝。」

1990年5月1日,在日本刻苦求學整整兩年後,我毫不猶豫地回到了祖國,回到了我魂牽夢繞的敦煌和我依戀的家人身邊。而且我把莫高窟作為我終身的選擇和歸宿。

在敦煌研究院的培養下,現在的我不僅能用熟練的日語為普通的外國遊客講解莫高窟,也能為一些外國政要以及學術會議做日語翻譯。

有一次,考古學家賀世哲老師無意間說,如果哪位翻譯能把《涅槃與彌勒的圖像學》《犍陀羅藝術尋蹤》翻譯出來,那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我這個講解員出身的翻譯員,在40歲的時候,硬是將這兩部近百萬字的日語學術著作翻譯了出來。這些年我還先後組織資深講解員編寫《講解莫高窟》《莫高學堂敦煌文化叢書》等書籍,其中《莫高學堂系列文化叢書》將於今年8月與讀者見面。

從最初的講解工作,到翻譯、學習研究莫高窟,通過自身的奮鬥和努力,我現在也晉升為了「研究員」。但面對博大精深的莫高窟,我還是常常覺得自己渺小得像一粒沙子,但因為有了莫高窟那些良師益友的真誠幫助,我這粒沙子也被打磨「發光」了!

從不厭倦的精神家園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我開始逐步負責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工作。特別是2004年後,作為接待部主任的我開始管理150多人的講解員隊伍。

幾十年來,敦煌研究院先後委託國內外機構和各大院校對講解員進行專業培訓達到380人次,每年冬天還有近40人到全國的石窟線考察學習。今天,這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隊伍已經培養出了能分別用漢語、日語、英語、法語、德語、韓語等6種語言講解莫高窟的優秀人才。

2014年,我又被任命為剛剛建設好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負責人。這五年來,我和數字展示中心的員工精心維護著整個場館的正常運行,我感覺自己又像重新回到了18歲,每天都在學習新領域的新知識。

多年前,段文杰院長曾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沙彌講經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40年過去了,這句話像一盞心燈一樣始終鑲嵌在我的心裡,它成為我面對困難和抉擇時的一種力量。4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的生命已經和莫高窟融在了一起。

如今,莫高窟石窟藝術與敦煌文化的傳承弘揚不僅僅是我的工作,也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對我而言,莫高窟就是一個「看了無數遍,講解無數遍,仍然不厭倦的精神家園」。

來源:中國婦女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紀事·觀察]敦煌莫高窟的講解員們……(組圖)
    紀事·觀察莫高窟的講解員們……  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都免不了和他們打交道。透過他們,更多的人看懂了莫高窟,看懂了敦煌藝術,看懂了一段輝煌的歷史。  莫高窟的講解員隊伍,走到哪裡,都不遜色。不僅在中國,走遍世界所有文化遺產地,他們都是一枝獨秀。  李萍:「端了這個飯碗,就有一種責任。」  18歲那年,高中生李萍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城鄉不限」四個字吸引了她的目光。
  • 敦煌莫高窟的「海歸們」:一生紮根大漠 守望千年佛窟
    李萍回憶,當時,百橋明穗很感動,覺得院長這麼忙,還能為一個留學生來拜訪他。  那時,李萍租住在一個木材商的公寓裡。段院長也專門去拜訪了這位房東。他拿出一本敦煌的小畫冊送給木材商。  「30年前的那個時候,和今天沒法比。在那之前,我只在北京上過幾年學,沒怎麼出過門。」如今,55歲的李萍回憶那日站在雨裡,看著段院長離開的背影,止不住淚目。
  • 敦煌研究院闢謠:莫高窟實體洞窟永遠對公眾開放
    每年七、八、九月,莫高窟日遊客接待量經常達到六七千人次甚至更多。近幾年,黃金周長假期間的遊客數量,更是嚴重超出遺址本身所能承載的極限。2014年8月1日起,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將實行。 殷春永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7月30日電 (記者 殷春永 閆雅琪)敦煌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新聞發布會30日舉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表示,莫高窟永遠對公眾開放。
  • 莫高窟壁畫數位化展示 可360度欣賞(圖)
    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剛觀看過《千年莫高》和虛擬漫遊洞窟《夢幻佛宮》的遊客王曦亮說。   「太震撼了,感覺有種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洞窟壁畫的感覺,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看過敦煌壁畫,佛像360度無死角觀摩,驚嘆古人技藝的精湛。」王曦亮說。
  • 「閉關」逾百日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
    (王嘉奇 攝) 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李萍介紹,恢復開放後莫高窟實行了實名購票制和實名驗票準入制,將一天分為6個時段,推行分時段參觀。遊客可登錄莫高窟參觀預約網或關注「莫高窟參觀預約網」微信公眾號,預約10日以內的參觀門票。
  • 餘秋雨:莫高窟不是看標本,而是看生命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讓人驚奇的是,歷來在莫高窟周邊的各種政治勢力,互相之間打得你死我活,卻都願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莫高窟到元代開始衰落,主要是由於蒙古軍隊打通了歐亞商貿路線,絲綢之路的作用減弱,敦煌變得冷清了。為什麼那麼多赳赳武將、權謀強人都會在莫高窟面前低下頭來?我想,宗教的力量和時間的力量足以讓那些燥熱的心靈冷卻下來,產生幾分敬畏。他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一路撒野下來,到這裡卻睜大了眼睛,希望獲得宗教裁判和時間裁判。
  • 敦煌除了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啥
    原標題: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數位化助力: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石窟全景漫遊沉浸式體驗展區 (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供圖)   本報實習生 劉黎雨   敦煌莫高窟已經走過了1000多年的歲月,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對其珍貴的彩塑和壁畫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 樊錦詩:莫高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莫高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樊錦詩淡淡的一句話,卻讓600餘位聽眾動容。這位「敦煌女兒」語氣平和地介紹著自己對敦煌的情感與責任,從樁樁件件看似普通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聽眾們真切感受到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 三危山下,「莫高女孩」巧笑嫣然——莫高窟開放團隊優質服務助推...
    從一個專職的講解員,到管理和業務雙肩挑,李萍的感觸太深了,成天「泡」在場館,偶爾在家休息,電話響個不停,嗓子都說啞了。  用情投入,「莫高女孩」代代傳承  「莫高窟,應該是全國真正實現實名+預約+『數字體驗』+『實體洞窟』這種參觀模式的石窟。」
  • 評估組專家李萍教授考察徐悲鴻藝術學院和哲學院
    12月12日上午,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組成員、中山大學副校長李萍教授在學校有關人員的陪同下先後蒞臨我校徐悲鴻藝術學院和哲學院考察,對本科教學工作進行了檢查和指導。  8點不到,李萍教授就早早地來到了工字樓,她對徐悲鴻藝術學院濃厚的藝術氛圍很感興趣,在北101教室和南105教室,李教授與音樂系的師生一起聽課。當海頓的《第九十四交響樂》第二樂章抑揚頓挫的旋律響起時,李教授很愉快地用手指模擬著節拍;當授課教師向同學傳授單聲部視唱的技巧時,李教授也因幽默的話語開懷大笑。
  • 敦煌莫高窟「閉關」百日恢復開放 姊妹窟將陸續重啟
    中新社蘭州5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我回來了,帶著夏天。」10日,敦煌研究院官方微信如是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閉關」逾百天之後於當日恢復開放,其「姊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亦將於近日陸續「重啟」。
  • 莫高窟的美麗和疼痛。
    從來沒有離沙漠這樣近,視線可以盡情地撫摸,它的脊,它的稜,它的角,它的寬廣的胸脯,它的腰,它的妖冶的面靨……莫高窟就在前面,已經能看見河谷裡的綠洲。8∶20,汽車在停車場停下,我從車裡下來,隔了李寧運動鞋的雙腳踩在了莫高窟的地上,頭、面頰、頸項和穿著短袖的手臂浸潤在了莫高窟的空氣裡。空氣涼涼的,但還不至於刺骨。
  • 敦煌莫高窟「閉關」百日恢復開放 其「姊妹窟」將陸續重啟
    中新社蘭州5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我回來了,帶著夏天。」10日,敦煌研究院官方微信如是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閉關」逾百天之後於當日恢復開放,其「姊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亦將於近日陸續「重啟」。
  • 我省作家李萍散文集《這一世花開》出版發行
    《這一世花開》是李萍的第7本文集,分為「我的鄉愁與月光有關」「遊走四方」「高原上的剪影」「臨夏:五彩繽紛的唯美,沉湎一片落葉」「我在九街等你」5輯,收集了47篇散文。編輯評價說:站在城市的屋簷下,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都滲透著特質和榮光,還有隱隱的疼痛。在詩意的行走裡,哪怕草尖上的露珠,都潛隱著鄉愁。安靜,從容裡,體味內心的平靜和指尖上划過的時光。
  • 敦煌莫高窟裡的「洛陽印記」
    原標題:「一帶一路全球行」報導團在敦煌莫高窟找到了「洛陽印記」  悠悠古絲路,將洛陽與西域相連,其中的樞紐和咽喉,就是位於絲路南北道交會處的敦煌。  近日,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導團沿著古絲路的河西走廊,途經嘉峪關抵達敦煌。在莫高窟採訪時,記者找到了不少「洛陽印記」,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莫高窟藏經洞發掘出的唐朝第一長詩《秦婦吟》。
  • 莫高窟唐代飛天:多變的飛動之美是她的生命和靈魂
    ,也是莫高窟藝術的標誌之一。莫高窟492個洞窟中,總計超過4500多身大小、形態、色彩各異的飛天,既蘊涵著神聖的、玄秘的和莊嚴的宗教美感,也瀰漫著永恆的、絢麗的和深邃的藝術美感。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她不是一位神,她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
  • 上海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我和我的莫高窟...
    參加貴校畢業典禮,讓我想起57年前,我也和同學們一樣青春韶華,從北京大學畢業,背負著學校的囑託,懷揣著對前途的憧憬,來到大漠深處的敦煌。彈指一揮,我與莫高窟已相伴相守半個多世紀。曾和我相伴的同事有我的前輩,同輩和晚輩,他們和我一樣從青絲到白髮,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獻給了輝煌的莫高窟,奉獻給了崇高的敦煌事業。
  • 敦煌掌門人趙聲良:在莫高窟面前個人無足輕重
    比李萍小一歲的趙聲良,20歲那年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來到莫高窟。那是1984年。 趙聲良從小喜歡畫畫、寫毛筆字。大三時,他從《中國青年報》上看到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道:研究院現在人才「青黃不接」,急需大學生來莫高窟工作。 「那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去敦煌了。」趙聲良西裝革履,等待與記者相約的採訪。他戴著眼鏡,講話溫柔、和藹,回憶起一些往事,總是像個孩子似的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