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見(ID:chentoup) 原創
編輯 Ⅰ 佗佗
圖文 Ⅰ 網絡
提起日本,
從你眼前中飄過的肯定是那些精彩的動漫
和炫酷的漫畫吧,
還有卡哇伊的美少女!
大部分人都看過的愛情動作片(蒼老師你懂的…)。
so 不住啦~
關於日本,你們還有哪些了解呢?
日本作為唯一一個非西方國家的設計大國,到底經歷了什麼?讓藝術和設計在這個城市雄起。
從1953年才開始發展現代設計,經過短促30年,80年代左右就躍升為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大國之一,
這些非常值得探究與深思。
今天就帶著各位吃瓜群眾來深扒一下,
日本設計的進化史。
拿好你們的瓜~
日本的設計崛起可以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一直追溯到現代社會。從184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改革之後開始發展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第一部曲就是先進入工業化社會;
工業化就好像打擂臺一樣,人人都想拿著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去找別人幹一架,來證明實力。
西方國家英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國家,去殖民其他國家。日本也跟隨之後,日本的野心很大,整個大東亞都是自己擴張軍國主義的目標,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追尋軍國主義,開始到處挑事,擴張軍國;最後還是被美國轟了2個原子彈,之後日本就順理成章的被米國佔領了。
美國佔領日本之後,派了一名五星級的上將作為老大帶領著幾十萬美軍入駐日本。其主要任務是壓制日本軍事工業發展的任何可能性但同時還早儘快恢復日本經濟。
美國的算盤是希望遠在東邊地區有一個經濟強大的國家,成為他們全球冷戰計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抗衡共產主義陣營,說白了就是如果幹起群架,日本可以成為提供軍事支援的應急基地。
此時的日本靠國家內部已經是很難發展現代化以及設計,那麼只能受外部影響發展自己的工業設計。1945-1950年,美國為了復甦日本經濟,對日本進行巨額的經濟援助,配上技術指導,日本開始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工業設計之路。
1951年時候,美國人甚至派出了美國最有聲望的工業設計師雷蒙·羅維,去日本親授工業設計經驗,為日本工業設計界提供設計程序與方法(關於這位大神大家可以去問百度娘娘,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這大神的到來,讓日本工業界接觸到世界最新的工業設計理論,對日本工業設計是一次極大的促進,為其奠定了發展方向;這也是日本正式踏上設計強國的歷史原因。
經過一波又一波的瞎折騰之後,日本開始自己設計工業,自己發展工業現代化。
當然,那個時候跟現在的中國可以說差不多一個樣,抄襲和仿造並存;當時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下,版權的意識並不是很強,國家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對這種仿製行為也是睜一隻閉一隻眼,影響不大就假裝沒看到。
依靠著廉價勞動力、湊著用的生產設備製造出的產品,其實並不能很好的滿足用戶體驗,基本功能都有,但是質量總是不過關。日本製造在那時甚至已經成為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那個時候,日本的工業化設計主要還是引進歐美的設計和工藝實現的,這個「引進」說簡單點,其實就是抄襲照搬。
直到日本在對外貿易當中,日本一外務在訪倫敦之時,被日本記著責問日本製造商抄襲外國設計一事,被媒體傳播和電視轉播報導之後,日本人看到了尷尬的一幕。於是抄襲問題開始被政府重視,政府開始大力鼓勵原創設計和各種設計獎項等。為過去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日本出口商品設計抄襲醜聞畫上了休止符。展示了日本對待抄襲問題的最新姿態。日本的版權意識萌芽開始生根。
日本設計開始走入大浪潮時期,在政府的各種獎項之下,可謂說全民都在玩設計,下到初中生上到專業設計師為了拿到政府的獎項都躍躍欲試的創作,這也為日本設計埋下了很好的伏筆。
1958年之後,日本的日用品、照相機、家用電器等工業產品迅速發展起來,比方到了1960年,日本電視機年產量為357萬臺,居世界第二,摩託車年產149萬臺,居世界第一,而照相機也開始風行世界各地。
上面說的都是日本設計崛起的內部因素以及背景,讓日本設計走向世界和國際化的幾次事件。日本設計第一大事件: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到來,龜倉雄策作為日本現代設計的先行人,自然獲邀負責設計奧運會總體的平面設計,包括標誌、海報、視覺傳達系統等,這是一個龐大的設計項目,對龜倉雄策而然則是一次相當有意義的機會。而對日本設計界而言,也具備深刻的意義,最少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通過這次的設計體現現代主義風格和日本民族內容結合的可能性。其二這是日本在世界上樹立自身設計形象跟設計能力的絕佳機會。
( 提示:「不能用21世紀的審美去理解。」龜倉雄策這次的奧運設計完全國際化,無論形象、符號、色彩計劃還是整體視覺設計,都具有典型國際主義風格,而且龜倉雄策在整個設計計劃當中,牢牢地貫通日本國旗裡的紅色圓形,就是日本所謂的太陽符號,在這個大大的圓太陽下方配上了奧運標誌的五環及「TOKYO1964」文字的設計,白底與圓太陽的紅色以及金色字體的搭配,對普通人來說也是非常容易記憶的圖形。龜倉雄策的海報作品中帶有極強的現代性,但又不失日本傳統美學的象徵性與簡潔性。日本特有的家徽符號在海報中的大量運用成為特色,另外受浮世繪影響,多以紅、黑、白和金色為主要顏色。把這個紅色圓形和國際奧運會的五個圓環聯繫一起,形成了既有民族特徵,又具備準確國際認同的效果,是奧運會系統設計當中的傑出作品之一 。)
通過這個設計龜倉雄策一作而紅,不但成為國內公認的大師,更是讓世界都開始關注他,關注日本設計。同時,在這屆奧運會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事情,就是首次在廁所門上採用男女分別的圖標。另外考慮到眾多的外國人將要來觀看比賽,就發明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圖標,讓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也能一目了然,最後被國際採納使用。
在1980年日本到了經濟泡沫時代,日本的設計逐漸走向簡約和日常。泡沫期的日本設計更加多元化,設計需要先思考人類的精神,思考社會共同體的理想存在方式、需要以大自然為背景,在這個大前提下去設計。 80年代日本的海報設計和室內設計都更加開放,在建築行業被稱為後現代時代,這種設計的特徵是空間更加寬敞、設計感十足,主要體現在家具上,並不是簡簡單單地能坐就可以,而是說藝術要在家具中展現。 80年代誕生的有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品牌,就是無印良品。無印良品最開始從食品入手,在短期內就擴展到了服裝和日用品,後來是以收納為中心的家用品到家具,甚至到咖啡廳。直到現在無印良品的產品也深受人們歡迎,簡約和木飾成為了日本的代名詞。
那麼隨著日本設計的不斷發展,進入到了九十年代以後日本的設計還派生了網站設計、界面設計、遊戲設計及動畫設計等新的領域。在建築方面也有了不小的成就。比如彩虹橋的建成、富士電視總公司大樓,酒店、娛樂設施、商業設施、企業總部大樓、公共教育設施及公寓等各種形式的設計不斷竣工,也體現了日本的嶄新面貌,日本設計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日本從戰後開始發展設計,經過六十年的努力,成為可以跟歐洲、美國相互媲美的成熟設計體系,而日本設計也很大程度被歐美影響,甚至在藝術及文化上,日本也可以找到很深刻的歐美痕跡,但日本社會在西化過程中,仍然非常完整的保留自身很多民族傳統及特徵,跟設計行為的表現一樣,一種國際與民族的雙軌制,容納外來文化也不拋棄內部文化。
日本設計發展過程中沒有對歐美設計純粹的亦步亦趨,而是不斷尋求兩者之間的結合,日本設計中的民族繪畫、民族色彩計劃、民族審美立場、民族文字,都在較高的水平上得以保存,並與現代設計良好的結合,獲得國際的認同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