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正義與構建和諧社會

2020-12-21 光明網

如何在有利於提高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和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對全體成員進行合理而又公正的利益分配,這是構建和諧社會中需要進一步深化的理論問題之一。

一、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公平應得原則」。當代各種應得理論關心的焦點是如何整體增加「社會產

品」,哪些有助於增加社會產品的活動才是計算應得收入的基礎。「應得」原則的實踐表明,社會公正允許差別存在,一個社會如果強求絕對的一致,反而會損害社會的和諧進步。分配公正理論主張,社會有責任使基礎好地區和素質高的人充分得到發揮和發展,以帶動全體社會成員和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在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只有勞動才是應得權利的惟一基礎,公平意味著付出的勞動與其得到的回報具有一致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是衡量個人消費品分配的標準。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的收入也開始多元化,除了工資收入外,貨幣資本和知識資本也成為應得的重要來源。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和諧過程中,在最大限度地尊重以勞動為取向的收入公平應得因素的同時,也要儘量照顧到其他合法形式的公平應得因素。

二、和諧社會完善中的「補差正義原則」。「補差正義原則」的基本要求是為社會需要關懷和幫助的群體提供所需要的服務和補償。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允許並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先富起來,但這決不意味著鼓勵兩極分化。和諧社會的分配正義理論要求,一個社會或集體,有責任和義務去關心和幫助處在最低等差中的那部分社會成員。而且,一個社會如果利益分配差距過大,必定會損害這個社會的穩定結構和合理秩序。正因為如此,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那些因各種自然的、歷史的、偶然的因素而造成的天賦資質或條件基礎較差的社會成員,並給予他們特殊的幫助,以消除他們事實上所處的不平等的起點和障礙。

三、和諧社會倡導中的「經濟社會權利平等原則」。經濟社會權利平等原則反映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主要表現在所有公民都能根據法律規定去享有同等權利和承擔同等義務。在西方福利國家,平等原則主要適用於滿足社會普遍需要的社會分配領域,如教育服務、健康服務、就業服務;養老、失業和其他保險;家庭和其他各種津貼等全民性的福利。在這裡,平等的分配正義原則是調節人們社會經濟權利的原則。它的分配原則是普遍性原則,所有符合條件者不論經濟條件或社會地位如何,只要符合法定的資格就有資格享受這些經濟和社會權利。這為設計和諧社會的分配正義框架提供了參照。當我們面臨平等與效率的矛盾時,必須明晰政策取向。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公民權應該成為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的平等權利。在這時,平等的原則就應該優先於效率原則。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面臨著諸多複雜的矛盾與問題。就現階段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構性轉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體制性改革、地區性或群體性貧富差距、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分配之間的不協調,以及社會各階層、群體甚至個人在文化價值心理等方面的差異等,都集中表現在社會分配中。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國改革事業能否成功,而且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給予困難群眾以必要的「倫理關懷」,這既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

相關焦點

  •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內容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一個重要尺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 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
  • 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決定》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特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等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的基本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
  • 中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問題科學回答
    「什麼是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和諧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命題中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社會事務為主要議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新中國崢嶸歲月|構建和諧社會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構建和諧社會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
  • 解讀一: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是體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體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
  • 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談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
    古往今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一直把實現社會的平等、安定、和諧作為美好追求。在中國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適應時代潮流和我國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
  • 為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奮鬥
    為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奮鬥 ——熱烈祝賀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
  • 黃明哲:反腐倡廉: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腐敗現象的存在,影響社會和諧,破壞社會穩定,阻礙社會發展。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反腐倡廉工作。  反腐倡廉有利於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和諧社會作5方面部署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一日電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一日通過公報,對中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以下五方面具體部署:  一要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
  • 和諧社會理念促進社會和諧
    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建設和諧文化,既是推動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其重要體現。多年來,我們黨通過積極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和諧文化,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思想共識,推動著全社會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的形成。首先,尊崇和諧理念,讓社會和諧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社會是民主的社會,是富裕的社會,也應該是和諧的社會。
  • 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和意義
    學習領會六中全會精神,首先應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黨的六中全會精神上來。  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願望  構建和諧社會屬於社會建設範疇。對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及對其範疇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
  • 圖表·漫畫:構建和諧社會
    漫畫:完善民主法制    依法治國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法制的完備是維護人民權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途徑。政府部門要依法執政和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企業依法設立和依法經營,居民依法享受權利和負起責任。 新華社發
  • 執政中國·十年足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強調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
  • 胡錦濤同志《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篇目介紹
    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 深刻理解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發展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
  • 演講稿: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
    演講稿: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把「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明年工作的一個重點。這是一個順民意、得民心的奮鬥目標。
  • 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
    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歷史唯物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本質上是關於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科學理論,是回答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論,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環境下,要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交往、和諧發展,必須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論,研究其當代價值,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
  • 構建和諧社會:民生九要素關注群眾切身利益
    新華網專稿:《領導決策信息》雜誌2006年第42期發表文章《和諧社會民生九要素》,文中提到:  當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六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體現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