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拼命向前追趕時代潮流的時候,是否還有人記得帶上那些可以稱作「根」的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當我們意識到它們的價值的時候,它們還能被找得到嗎?
21世紀初,許多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空間,一度遭受冷遇甚至破壞,有的已經瀕臨消失,部分民間技藝的傳承後繼乏人甚至後繼無人。
在2001年,梁漢昌就有了系統拍攝廣西12個世居民族影像記錄的計劃 黃河 攝
作為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梁漢昌一直在思考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他認為,這些農耕時代的文明成果是映射到現代工業社會的一道「絢麗晚霞」。「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在比較瀕危的情況下,應該去記錄這些文化遺產。至於它發展變化成什麼模樣,不是我個人能控制的。」在文化自覺和攝影記者直覺的驅動下,他試圖利用影像記錄的方法去捕捉這一道「絢麗晚霞」,為子孫後代、為歷史留下一份特定時代文明產物可資記憶的形象史料。
「先消失的往往是那些可見的文化,尤其是服飾文化。服飾文化是民族的一個標識,是一個民族內在心理的外在表現,是一種顯性文化遺產。這恰恰是我們搞攝影的應該去關注,也是可以用鏡頭捕捉到的。留下影像記錄,哪怕以後它消失了我們還能夠找得到。」說起近二十年的拍攝經歷,梁漢昌滔滔不絕。
賀州尖頭瑤婦女服飾 張小寧 攝
2002年8月,梁漢昌用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對家鄉隆林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在那些日子裡,他如饑似渴地用瑪米亞RB67相機拍了整整300個「120型」反轉片膠捲。
絢麗多彩、精美絕倫的苗繡,山村裡咿呀作響的紡車,獨特的蠟染……隆林5個少數民族16個支系的服飾文化無比燦爛,這吸引著他無畏艱難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訪隆林各個少數民族鄉村。
「關注隆林,一是家鄉情懷;二是由於地域偏遠,人們對隆林的挖掘有限。我作為本土的攝影工作者,有責任把隆林的文化遺產挖掘得更深、更透、更全面。」5年間,他拍攝了兩萬多膠片照片,最後凝結為作品集《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廣西隆林》。
自2007年7月起, 梁漢昌輾轉5個省(區)、34個地域,拍攝了涉及壯族數十個支系的遺存服飾文化。最初,他以為壯族已經沒有多少「家底」了。通過長時間的實地走訪挖掘出大量留存在箱底的「家底」,是他沒有意料到的。作品集《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用800多幅照片呈現了60多款壯族服飾。
南丹白褲瑤 張小寧 攝
在許多地方,壯族在山下,瑤族在山頭是常態。因此,在走訪壯族村寨之餘,他還兼顧了瑤族村寨的拍攝。直到2012年,他在完成了壯族部分的拍攝後將工作重心轉向瑤族。去年,《山寨的彩虹——瑤族服飾》出版。
一直以來,梁漢昌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喚醒人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與傳承的工作中。在他看來,如今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傳承的危機在於「混搭」。「由於缺乏對文化核心的認識,一些人不加甄別的將一些其他民族的服飾元素往本民族服飾上套。這既造成各民族服飾文化符號不鮮明,失去特色,也使得人們不能明確分辨其支系。」
「說句心裡話,因為太多的艱難困擾,我也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暗下決心要打退堂鼓,卻又一次次地在風雨中邁動腳步再次上路。」現在,梁漢昌仍不時抽空重訪原來走過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好似灑落在大山之中的珍寶,一直吸引著他。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策劃:廣西畫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