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十一)

2020-08-28 廣西畫報

梁漢昌:奏響影像記錄「三部曲」

當所有人拼命向前追趕時代潮流的時候,是否還有人記得帶上那些可以稱作「根」的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當我們意識到它們的價值的時候,它們還能被找得到嗎?

21世紀初,許多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空間,一度遭受冷遇甚至破壞,有的已經瀕臨消失,部分民間技藝的傳承後繼乏人甚至後繼無人。

在2001年,梁漢昌就有了系統拍攝廣西12個世居民族影像記錄的計劃 黃河 攝

作為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梁漢昌一直在思考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他認為,這些農耕時代的文明成果是映射到現代工業社會的一道「絢麗晚霞」。「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在比較瀕危的情況下,應該去記錄這些文化遺產。至於它發展變化成什麼模樣,不是我個人能控制的。」在文化自覺和攝影記者直覺的驅動下,他試圖利用影像記錄的方法去捕捉這一道「絢麗晚霞」,為子孫後代、為歷史留下一份特定時代文明產物可資記憶的形象史料。

「先消失的往往是那些可見的文化,尤其是服飾文化。服飾文化是民族的一個標識,是一個民族內在心理的外在表現,是一種顯性文化遺產。這恰恰是我們搞攝影的應該去關注,也是可以用鏡頭捕捉到的。留下影像記錄,哪怕以後它消失了我們還能夠找得到。」說起近二十年的拍攝經歷,梁漢昌滔滔不絕。

賀州尖頭瑤婦女服飾 張小寧 攝

2002年8月,梁漢昌用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對家鄉隆林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在那些日子裡,他如饑似渴地用瑪米亞RB67相機拍了整整300個「120型」反轉片膠捲。

絢麗多彩、精美絕倫的苗繡,山村裡咿呀作響的紡車,獨特的蠟染……隆林5個少數民族16個支系的服飾文化無比燦爛,這吸引著他無畏艱難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訪隆林各個少數民族鄉村。

「關注隆林,一是家鄉情懷;二是由於地域偏遠,人們對隆林的挖掘有限。我作為本土的攝影工作者,有責任把隆林的文化遺產挖掘得更深、更透、更全面。」5年間,他拍攝了兩萬多膠片照片,最後凝結為作品集《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廣西隆林》。

自2007年7月起, 梁漢昌輾轉5個省(區)、34個地域,拍攝了涉及壯族數十個支系的遺存服飾文化。最初,他以為壯族已經沒有多少「家底」了。通過長時間的實地走訪挖掘出大量留存在箱底的「家底」,是他沒有意料到的。作品集《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用800多幅照片呈現了60多款壯族服飾。

南丹白褲瑤 張小寧 攝

在許多地方,壯族在山下,瑤族在山頭是常態。因此,在走訪壯族村寨之餘,他還兼顧了瑤族村寨的拍攝。直到2012年,他在完成了壯族部分的拍攝後將工作重心轉向瑤族。去年,《山寨的彩虹——瑤族服飾》出版。

一直以來,梁漢昌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喚醒人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與傳承的工作中。在他看來,如今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傳承的危機在於「混搭」。「由於缺乏對文化核心的認識,一些人不加甄別的將一些其他民族的服飾元素往本民族服飾上套。這既造成各民族服飾文化符號不鮮明,失去特色,也使得人們不能明確分辨其支系。」

「說句心裡話,因為太多的艱難困擾,我也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暗下決心要打退堂鼓,卻又一次次地在風雨中邁動腳步再次上路。」現在,梁漢昌仍不時抽空重訪原來走過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好似灑落在大山之中的珍寶,一直吸引著他。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策劃:廣西畫報編輯部


相關焦點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三)
    如耳垂聯(鏈)環,掛礬珠,髻裹蕉葉,不裙不褲,唯以布幅圍其前後,前短後長,坐地則兜之,名曰平地瑤。髻掛銀絲,直垂至頂,名狗鈴瑤。戴梳於頂,狀如扇面,名曰梳瑤。頂以木板,板列礬珠,累約綴旒,名曰頂板瑤。簪竹箭二根,長二尺許,覆以錦,穿林入莽,頻則其首,翩翩如蝶,名曰箭杆瑤。以豪豬鬃為簪,加以竹片,雙分鬢後,剪剪若燕尾者,名曰燕尾瑤。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一)
    你可以感受到,廣西民族服飾文化猶如這些精美的織繡圖案豐富多彩,意蘊悠長。服飾,是一個民族最明顯的視覺識別符號,而傳統民族服飾則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廣西各少數民族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二)
    自然環境的選擇與經濟模式的制約,成為壯族服飾成型的兩大客觀因素。在漫長的歲月中,壯族服飾由「斷髮文身」「項髻徒跣」到「短衣短裙」或「短衣長裙」,由「左衽衣」至「右衽衣」再到「對襟唐裝」,再發展至如今時尚與多樣化服飾,其嬗變歷程見證了一個民族歷史的變遷。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五)
    隨著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背帶在城市中已經難得一見,但在廣西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背帶還基本發揮著傳統的功能。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本民族文字,除口口相傳外,服飾、器物上的紋樣也記錄著民族的歷史,表達與傳承民族情感。背帶,完美保存著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斑斕的色彩、粗礪的質感、對樸素世界觀的表達……透過它,仿佛穿越少數民族多彩文化的時光隧道,感知一個民族文化血脈的搏動。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八)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境內聚居著6個不同支系的苗族。每到苗族傳統節日跳坡節,坡場上,到處擠滿了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和小夥子,熱鬧非凡,那斑斕搖曳的衣裙綻放在春日裡分外妖嬈。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楊曦媛就出生在隆林豬場鄉的一個苗繡世家,她的外婆、媽媽、姐姐都有一手精湛的苗繡技藝。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從小對刺繡充滿了興趣。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九)
    皇清職貢圖 廖章利 攝當時,在嶺南少數民族的衣飾文化中,不少方面已漸趨漢化,但也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地區民族風格特色。特別是頭飾方面,其漢化程度較為緩慢,這或有政治、經濟、文化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清代,漢族男女髮型及頭部裝飾都有一定的形制。嶺南少數民族的頭飾則頗為奇特。他們無論男女皆椎髻,喜用顏色鮮明的頭巾或花巾,竹箭、竹板、木板、珠、玉、釵、簪,甚至雞翎、雉尾皆可為飾。據《皇清職貢圖》所載,龍勝苗人纏頭插雉尾,苗女挽髻遍插銀簪,復以長簪綴紅絨(所繪圖像顯示龍勝苗男子系頭巾)。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六)
    麻、葛、竹、勾芒、木棉、藤條、蕉根……勤勞智慧的壯鄉人民物盡其能,將它們變幻成防寒御冷、花樣百出的服飾。壯錦,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清朝《廣西通志》中有記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而粗,壯人貴之。」 歷經千年的發展,以壯錦藝術為典型代表的廣西民族織錦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四)
    各地苗族服飾在保持共同民族特徵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地域差異,主要表現在衣、裙的長短,色彩的濃淡,圖案紋樣的風格和裝飾部位的不同,銀飾的多少和髮髻的多樣等方面。白苗少女服飾 林斌 攝清水苗少女服飾 梁漢昌 攝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七)
    布上生花在廣西的世居少數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印染工藝,壯族、苗族、瑤族的扎染、蠟染、樹汁染、糯米染都十分出名。尤其是苗族蠟染、白褲瑤樹汁染、龍州壯族糯米染,精工細作,瑰麗神奇,是印染中的精品。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廣西出版專著展示民族服飾文化
    8月28日,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在南寧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塗繪壯美廣西:八桂霓裳》新書發布會。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盧培釗與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籤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雙方今後將通過民族文化出版、開展研學課程、文創產品研發、「廣西數字博物館」項目建設等方式進行密切合作,充分發掘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優秀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塗繪壯美廣西:八桂霓裳》是一本多媒體融合出版物。
  •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一)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一) 2020-11-06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霓裳羽衣,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感受五彩斑斕的瑤族服飾
    《霓裳羽衣》是廣西民族博物館常設展覽的經典之一。今天小編著重介紹第二部分《五彩衣裳》中的瑤族服飾。賀州尖頭瑤女服歷史上,瑤族遷徙頻繁,支系眾多,受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等因素影響,故服飾款式繁多,目前可統計的瑤族服飾款式達一百多種
  •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上演
    原標題: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上演 「壯美霓裳之夜」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暨獲獎作品頒獎晚會近日在南寧劇場拉開帷幕。全區14個設區市的設計師、民族文化和服裝設計愛好者等共同欣賞壯美霓裳,感受廣西民族服飾風華。
  • 廣西民族服飾饕餮盛宴在邕圓滿落幕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11月20日晚,南寧劇場成為美侖美奐的霓裳秀場——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暨獲獎作品頒獎晚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國家民委文宣司一級巡視員、 副司長鍾廷雄,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虹,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翬永紅,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唐正柱,廣西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廖榮生等領導出席晚會。20:00,偌大的南寧劇場座無虛席。一場聲光電驚豔、舞美絕倫的情景表演《壯美霓裳》首先上演,一下帶嗨了全場觀眾,掌聲此起彼伏,讚嘆嘖嘖不絕。
  •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落幕 展示民族服飾文化保護成果
    張重勝 攝來自主辦單位的領導嘉賓和廣西全區十四個市的代表、設計師、院校師生、社會各界民族文化和服裝設計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欣賞壯美霓裳,感受廣西民族服飾風華,一同見證了獲獎作品的揭曉。展演現場。 張重勝 攝本次展演活動,展示了廣西在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引領服飾時尚,推動服飾向產業發展方向作出的努力和成果。
  • 《絢彩中華·中國黎族服飾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開幕
    獨特的海島環境、悠久的人文歷史,孕育了別具風情的黎族傳統文化。他們造船屋、尚狩獵,刻木為契、點線文身,構成了黎族傳統社會古樸而溫情的畫面。 上海與海南,一個江之尾,一個海之角,千年以前千裡相隔,並無干係。宋末元初,松江人黃道婆流落崖州(屬今三亞市),在當地學習黎族紡織技術,回到松江後創造出更為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成就了一段中國紡織史上的傳奇,也將兩個地域緊密關聯起來。
  • 大觀樓前上演雲南民族服飾秀
    原標題:大觀樓前上演雲南民族服飾秀  民族服飾走秀讓遊客大飽眼福。  當古樸厚重的歷史名樓,遇上華麗精美的民族服飾,將是怎樣的視覺體驗?近日,「雲旅大觀秀雲南」民族時裝展演,在昆明市大觀公園舉行,64套精美的服飾走秀讓很多遊客大飽眼福。  此次活動由雲南省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共同舉辦,採用雲南民族服飾展演形式,以「雲旅大觀秀雲南」為主題,結合多元民族文化,用民族服飾展現傳統與時尚的融合創新。
  • 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楊永娟):8月28日上午,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塗繪壯美廣西:八桂霓裳》新書發布會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八桂霓裳》是一本以廣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飾為主題的多媒體融合出版物,圖書精選14種廣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飾,通過實物圖片、線描圖、文字解說、音頻二維碼等形式對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色彩、服飾圖案和紋樣等進行闡述。
  • 「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
    「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
  • 新疆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巡展在塔城市開展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20日電 向陽、劉春雲朵報導:9月19日,由自治區文聯、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塔城地區文聯承辦的「霓裳藝彩 耀動天山」新疆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巡展在我市開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單小梅及地、市文聯相關負責人參加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