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五)

2020-08-28 廣西畫報

襁褓裡的愛戀

農耕時代,背帶可以協調勞動婦女勞動和管理孩子的難題。隨著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背帶在城市中已經難得一見,但在廣西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背帶還基本發揮著傳統的功能。

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本民族文字,除口口相傳外,服飾、器物上的紋樣也記錄著民族的歷史,表達與傳承民族情感。背帶,完美保存著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斑斕的色彩、粗礪的質感、對樸素世界觀的表達……透過它,仿佛穿越少數民族多彩文化的時光隧道,感知一個民族文化血脈的搏動。


在氣候較寒冷的地區,背帶布料厚實、尺碼相對寬闊 李桐 攝

文化基因

背帶從誕生至今,一直維繫著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文化因素,並與人們生存、繁衍、對美好的嚮往緊密相連。

廣西少數民族背帶紋樣繁多,有雲紋、水波紋、雷紋、鋸齒紋等錦紋;有四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幾何紋樣;有龍、鳳、獅子、麒麟、青蛙、鴛鴦、蝴蝶、魚等動物紋樣;有牡丹、梅、蘭、菊、竹、石榴花、長青藤等植物紋樣。古老的紋樣記錄著民族的歷史和先祖的足跡,是解讀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密碼」。

親情讓小小的背帶折射出溫暖、動人的光芒 李桐 攝

背上搖籃

廣西少數民族背帶基本都是典型的軸對稱圖形。背帶在完全展開後,主體成倒梯形、T字形、長方形或正方形。大多數背帶可分為背帶蓋、背帶心、背帶柱、背帶尾、綁帶等幾部分。使用時,先將孩童置於背上並用背帶心覆蓋其軀幹部分,背帶尾拖住其臀部,然後將兩條綁帶越過成人兩肩,並於胸前交叉,然後綁帶從腋下穿過,在孩童兩腿之間進行交叉纏繞(若是新生兒則不需在兩腿之間交叉纏繞),繼而再將綁帶繞至身前,並最終於腰間前部系合。

喜鵲、青蛙、鴛鴦、桃花、石榴花等祈福的吉祥圖案 李桐 攝

代代相傳

背帶的背諧音「輩」,有「輩輩傳情」之意,凝聚了對後代的美好祝福與祈願。少數民族婦女將各種精湛技藝和無限巧思施展於背帶的盈尺之布上。有時,一床背帶上會出現五、六種甚至更多的工藝技法,製作難度大、耗時費力。

人之初 李桐 攝

背帶的帶諧音「代」,有「代代相傳」之意,寓意繁衍的背帶在家庭中往往在兄弟姐妹間一直沿用直到破舊不堪仍不忍丟棄。

如今,廣西許多少數民族仍有外婆送背帶的習俗,贈送背帶的時機和形式非常講究。一是女兒出嫁時作為必備的嫁妝陪嫁;二是在外孫滿月或周歲時作為賀禮贈送;三是按民族習俗擇日贈送。

交融變化

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背帶具有較強的原生態感。但是,它並非一成不變。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商品經濟的日益發達,時逢圩日,許多少數民族婦女將自己精心製作的背帶擺攤出售。這為背帶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機會,更進一步促進了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互動。這一過程中,人們各取所愛。苗族喜歡壯族寓意吉祥、富貴、平安求子的龍、鳳、獅子、鴛鴦圖案;而壯族喜歡苗族的厚實、華貴、豔麗的圖案。這是發生在隆林德峨鄉的事,是壯、苗傳統文化融通交匯的例證。

侗族背帶心 廖章利 攝

「大家都看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本土文化的改變。就服飾而言,圩日出現了縫製傳統服裝的小作坊,改裝了的傳統民族服裝商品化;出現在商賈攤點上的背帶,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被忽視,機製圖案致使背帶圖案模式化,傳統工藝面臨失傳……不得不說,這些都是遺憾。這一文化交融臨界時期的文化現象,是民族學學者當下理應關注、思考的事。」廣西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桐如是說。

策劃:廣西畫報編輯部

相關焦點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三)
    如耳垂聯(鏈)環,掛礬珠,髻裹蕉葉,不裙不褲,唯以布幅圍其前後,前短後長,坐地則兜之,名曰平地瑤。髻掛銀絲,直垂至頂,名狗鈴瑤。戴梳於頂,狀如扇面,名曰梳瑤。頂以木板,板列礬珠,累約綴旒,名曰頂板瑤。簪竹箭二根,長二尺許,覆以錦,穿林入莽,頻則其首,翩翩如蝶,名曰箭杆瑤。以豪豬鬃為簪,加以竹片,雙分鬢後,剪剪若燕尾者,名曰燕尾瑤。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一)
    你可以感受到,廣西民族服飾文化猶如這些精美的織繡圖案豐富多彩,意蘊悠長。服飾,是一個民族最明顯的視覺識別符號,而傳統民族服飾則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廣西各少數民族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十一)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梁漢昌一直在思考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在比較瀕危的情況下,應該去記錄這些文化遺產。至於它發展變化成什麼模樣,不是我個人能控制的。」在文化自覺和攝影記者直覺的驅動下,他試圖利用影像記錄的方法去捕捉這一道「絢麗晚霞」,為子孫後代、為歷史留下一份特定時代文明產物可資記憶的形象史料。「先消失的往往是那些可見的文化,尤其是服飾文化。服飾文化是民族的一個標識,是一個民族內在心理的外在表現,是一種顯性文化遺產。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二)
    自然環境的選擇與經濟模式的制約,成為壯族服飾成型的兩大客觀因素。在漫長的歲月中,壯族服飾由「斷髮文身」「項髻徒跣」到「短衣短裙」或「短衣長裙」,由「左衽衣」至「右衽衣」再到「對襟唐裝」,再發展至如今時尚與多樣化服飾,其嬗變歷程見證了一個民族歷史的變遷。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八)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境內聚居著6個不同支系的苗族。每到苗族傳統節日跳坡節,坡場上,到處擠滿了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和小夥子,熱鬧非凡,那斑斕搖曳的衣裙綻放在春日裡分外妖嬈。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楊曦媛就出生在隆林豬場鄉的一個苗繡世家,她的外婆、媽媽、姐姐都有一手精湛的苗繡技藝。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從小對刺繡充滿了興趣。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九)
    皇清職貢圖 廖章利 攝當時,在嶺南少數民族的衣飾文化中,不少方面已漸趨漢化,但也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地區民族風格特色。特別是頭飾方面,其漢化程度較為緩慢,這或有政治、經濟、文化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清代,漢族男女髮型及頭部裝飾都有一定的形制。嶺南少數民族的頭飾則頗為奇特。他們無論男女皆椎髻,喜用顏色鮮明的頭巾或花巾,竹箭、竹板、木板、珠、玉、釵、簪,甚至雞翎、雉尾皆可為飾。據《皇清職貢圖》所載,龍勝苗人纏頭插雉尾,苗女挽髻遍插銀簪,復以長簪綴紅絨(所繪圖像顯示龍勝苗男子系頭巾)。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六)
    麻、葛、竹、勾芒、木棉、藤條、蕉根……勤勞智慧的壯鄉人民物盡其能,將它們變幻成防寒御冷、花樣百出的服飾。壯錦,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清朝《廣西通志》中有記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而粗,壯人貴之。」 歷經千年的發展,以壯錦藝術為典型代表的廣西民族織錦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四)
    各地苗族服飾在保持共同民族特徵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地域差異,主要表現在衣、裙的長短,色彩的濃淡,圖案紋樣的風格和裝飾部位的不同,銀飾的多少和髮髻的多樣等方面。白苗少女服飾 林斌 攝清水苗少女服飾 梁漢昌 攝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七)
    布上生花在廣西的世居少數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印染工藝,壯族、苗族、瑤族的扎染、蠟染、樹汁染、糯米染都十分出名。尤其是苗族蠟染、白褲瑤樹汁染、龍州壯族糯米染,精工細作,瑰麗神奇,是印染中的精品。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廣西出版專著展示民族服飾文化
    8月28日,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在南寧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塗繪壯美廣西:八桂霓裳》新書發布會。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盧培釗與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籤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雙方今後將通過民族文化出版、開展研學課程、文創產品研發、「廣西數字博物館」項目建設等方式進行密切合作,充分發掘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優秀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塗繪壯美廣西:八桂霓裳》是一本多媒體融合出版物。
  • 霓裳羽衣,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感受五彩斑斕的瑤族服飾
    《霓裳羽衣》是廣西民族博物館常設展覽的經典之一。今天小編著重介紹第二部分《五彩衣裳》中的瑤族服飾。賀州尖頭瑤女服歷史上,瑤族遷徙頻繁,支系眾多,受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等因素影響,故服飾款式繁多,目前可統計的瑤族服飾款式達一百多種
  • 《絢彩中華·中國黎族服飾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開幕
    獨特的海島環境、悠久的人文歷史,孕育了別具風情的黎族傳統文化。他們造船屋、尚狩獵,刻木為契、點線文身,構成了黎族傳統社會古樸而溫情的畫面。 上海與海南,一個江之尾,一個海之角,千年以前千裡相隔,並無干係。宋末元初,松江人黃道婆流落崖州(屬今三亞市),在當地學習黎族紡織技術,回到松江後創造出更為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成就了一段中國紡織史上的傳奇,也將兩個地域緊密關聯起來。
  •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上演
    原標題: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上演 「壯美霓裳之夜」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暨獲獎作品頒獎晚會近日在南寧劇場拉開帷幕。全區14個設區市的設計師、民族文化和服裝設計愛好者等共同欣賞壯美霓裳,感受廣西民族服飾風華。
  • 廣西民族服飾饕餮盛宴在邕圓滿落幕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11月20日晚,南寧劇場成為美侖美奐的霓裳秀場——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暨獲獎作品頒獎晚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國家民委文宣司一級巡視員、 副司長鍾廷雄,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虹,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翬永紅,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唐正柱,廣西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廖榮生等領導出席晚會。20:00,偌大的南寧劇場座無虛席。一場聲光電驚豔、舞美絕倫的情景表演《壯美霓裳》首先上演,一下帶嗨了全場觀眾,掌聲此起彼伏,讚嘆嘖嘖不絕。
  •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展演落幕 展示民族服飾文化保護成果
    張重勝 攝來自主辦單位的領導嘉賓和廣西全區十四個市的代表、設計師、院校師生、社會各界民族文化和服裝設計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欣賞壯美霓裳,感受廣西民族服飾風華,一同見證了獲獎作品的揭曉。展演現場。 張重勝 攝本次展演活動,展示了廣西在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引領服飾時尚,推動服飾向產業發展方向作出的努力和成果。
  • 大觀樓前上演雲南民族服飾秀
    原標題:大觀樓前上演雲南民族服飾秀  民族服飾走秀讓遊客大飽眼福。  當古樸厚重的歷史名樓,遇上華麗精美的民族服飾,將是怎樣的視覺體驗?近日,「雲旅大觀秀雲南」民族時裝展演,在昆明市大觀公園舉行,64套精美的服飾走秀讓很多遊客大飽眼福。  此次活動由雲南省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共同舉辦,採用雲南民族服飾展演形式,以「雲旅大觀秀雲南」為主題,結合多元民族文化,用民族服飾展現傳統與時尚的融合創新。
  • 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楊永娟):8月28日上午,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塗繪壯美廣西:八桂霓裳》新書發布會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八桂霓裳》是一本以廣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飾為主題的多媒體融合出版物,圖書精選14種廣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飾,通過實物圖片、線描圖、文字解說、音頻二維碼等形式對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色彩、服飾圖案和紋樣等進行闡述。
  •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一)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一) 2020-11-06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
    「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五彩霓裳·民族瑰寶」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展海口開展。
  • 新疆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巡展在塔城市開展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20日電 向陽、劉春雲朵報導:9月19日,由自治區文聯、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塔城地區文聯承辦的「霓裳藝彩 耀動天山」新疆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巡展在我市開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單小梅及地、市文聯相關負責人參加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