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壯家妹子 盧素理 攝
壯族自古以來生活在南越大地上,炎熱多雨、森林密布、江河交織的嶺南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壯族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自然環境的選擇與經濟模式的制約,成為壯族服飾成型的兩大客觀因素。
在漫長的歲月中,壯族服飾由「斷髮文身」「項髻徒跣」到「短衣短裙」或「短衣長裙」,由「左衽衣」至「右衽衣」再到「對襟唐裝」,再發展至如今時尚與多樣化服飾,其嬗變歷程見證了一個民族歷史的變遷。
形之魅
壯族男裝經變化後基本定製,一般為對襟唐衫(有的是右衽衫)配大褲腰頭寬襠寬筒長褲,以藍黑為主色調,布扣(少數為銅扣),衣褲極少裝飾。有的地方戴帽,有的地方包紮頭巾,打扮已同漢族男子一致。
壯族女裝則更多地保留壯族特色,主要分為上衣下褲式、上衣下裙式和上衣下褲、裙裝式三種,各地各支系的服飾差異明顯。
壯族「三層樓」服飾 梁漢昌 攝
上衣下褲式褲子一般為大褲頭寬襠寬腿筒,有的還在離褲腳數寸鑲上兩道闌幹。龍勝壯族婦女夏裝以長袖白衫、胸圍和寬腿長褲為套裝。上衣為白色對襟衫,襟的中央僅用兩顆布紐扣點綴,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中腰和袖口繡有「花闌幹」,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桂東地區的賀州南鄉壯族婦女著黑衣黑褲,已婚婦女上衣襟和袖口鑲粗細兩道淺藍鑲邊,未婚姑娘襟和袖口鑲寬大的紅、白、粉三色鑲條,均扎紅、藍腰帶。
壯族支系那坡黑衣壯姑娘 張小寧 攝
色之韻
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審美文化,這些審美文化最直接、最鮮明的載體之一就是服飾。藍色與黑色是壯族傳統服飾最基本、最普遍的色彩。藍衣一般是趕集、趕歌圩時的盛裝。
黑色在壯族人民的心目中是莊重、嚴肅的象徵。遠古時期,壯族先民文身文面所用顏色均為青黑,有的地方還有染黑齒並以齒黑為美的習俗。如《晉書》記載:「在馬援鑄柱表漢界之處,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為美。」
壯族有「以黑為貴」的習俗,把黑衣、黑裙、黑褲、黑頭巾作為禮服,只有參加婚禮、赴宴、盛大節日、宗教祭祀等重大場合,人們才穿上黑色的盛裝。如今在一些壯族村寨,姑娘出嫁仍是著黑衣、黑褲,穿黑鞋,打黑傘。外婆送給外孫女的結婚禮物中必有一條黑布。兒女雙全的長壽老人去世,送殯的人均穿白衣,但綁棺材的布卻是黑色的,表示這個老人有福。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主要聚居在廣西那坡縣。自稱為「敏」的黑衣壯族由於長期居住在偏僻、貧瘠的大石山區,在婚姻、宗教和生產、生活等方面沿襲著原汁原味的族群習俗。他們頭戴黑頭帕,身穿黑衣黑褲黑裙,腳著黑鞋,以黑色為族群標誌。他們崇拜黑色,把黑色作為服裝顏色和民族標記,這個「以黑為美」的民族以獨特的民風民俗被人類學家譽為壯族的「活化石」。
紋之美
壯族服飾圖案紋樣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匯集了壯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壯族對生活中的美的各個方面的理解和精神的升華。他們通過構思與想像,依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描繪、提煉、塑造,創造出富有壯族民族特色的圖案,滿足其在服裝中的審美追求。
壯族服飾中,常見的有方格紋、水波紋、雲紋、回字紋、編織紋、同心圓紋以及各種花草和動物圖像,如蝶戀花、鳳穿牡丹、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鯉魚跳龍門等。
壯族背帶心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圖案:孕蛙(娃)圖,是祈求子息繁衍的一種直接表述 資料圖片
廣西民族大學教授陳麗琴在《壯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到:「壯族服飾首先是一種女性文化,肇始於女性之手並由她們世代傳承,自然煥發出女性的特質與光彩,具體地說,壯族服飾的造型、圖紋和色彩無不滲透著女性的陰柔氣質與靈動之美。」壯族服飾圖紋之美主要通過曲線的運用和色彩節奏的構成方法表現,大量運用雲氣紋、水波紋、渦漩紋、回形紋,即便是抽象寫意的幾何紋,經由重複組構,富於節奏韻律,靈動生姿。
壯族服飾圖案
壯族「麼乜」(壯語譯音,即神祖的意思)工藝品 任小嬰 攝
壯族的龍紋樣風格別致,龍的兩條長鬚猶如兩根生機勃勃的藤,曲卷的龍體用花草繪成,造型活潑可愛,線條流暢優美。而鳳的紋樣則用幾種動物最生動的部分進行了組合,服飾紋樣中變形後的鳳是一個理想化了的藝術形象,公雞頭、錦雞身、孔雀尾,有的省略了雙足而誇張頭部,強調其動態;有的將雙翅畫於胸前,有的讓它生於兩側,有的則將它繡於頭上。整個構圖曲線優美生動,洋溢出活潑跳脫之感。
策劃:廣西畫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