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加快生態建設 打造綠色屏障

2020-11-30 洛陽網

  日前,偃師市2015年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順利通過了河南省林業廳驗收,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8700畝,面積合格率達95%。

  近年來,偃師市加快實施「生態強市、綠色富民」戰略,以林業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要素,立足林地資源優勢,提高林木覆蓋率,先後榮獲「中國黃楊之鄉」、「全國綠化模範市」、「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市)」、河南省生態達標縣(市)等稱號。

結構優林

  時近寒冬,偃師市首陽山森林公園內仍是林木豐茂。平坦的道路兩旁,柳樹垂彎了腰;白色的長廊裡,人們自由地呼吸著新鮮空氣,一群身著騎行服的年輕人在此歇息,十分愜意。

  近年來,偃師市按照「以生態建設為主題,以景觀環境為主導,以遊客體驗為主線」的原則,建起了集生態綠化、環境保護、旅遊觀賞、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首陽山森林公園。該公園位於市區北1公裡,佔地7450畝,總投資2.3億元,分為8個功能區,分別為森林休閒區、林木實驗區、觀光遊覽區、休閒健身區、綠色莊園採摘區、綠色屏障鳥瞰區、生態保護區和經濟林觀光區,改善了市區西、北部的環境狀況。

  近年來,偃師市著力調整林種、樹種結構,闊葉樹種及外來優良樹種造林比重明顯加大,林業結構日趨合理;同時,我市著力推進營造林由社會造林向工程造林轉變,運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模式,在做好水、電、路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綠化施工採取招商模式進行,由洛陽春華秋實現代農林科技公司、市苑名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南金榴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首陽山森林公園的綠化工程建設,有力推動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產業強林

  邙嶺鎮省莊村有5600畝耕地,年降雨量約53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夏季,蒸發量大,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屬於典型的丘陵旱作區,如今,這裡卻儼然成了一片「綠海」。

  近年來,該村黃楊種植快速發展,全村黃楊種植面積由原來的1000畝增加到7300餘畝,由於收益高,該村所有的耕地都種上了黃楊和其他苗木。目前,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每年2300元增加到7000元,黃楊銷售收入佔村裡經濟收入的75%。在省莊村的輻射帶動下,邙嶺鎮2000餘戶農民共種植黃楊1.5萬畝,使邙嶺鎮成為全國最大的黃楊產銷基地,年銷售額近億元,佔我國銷售市場的85%。

  近年來,偃師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建設經濟化、經濟發展生態化為努力方向,加快特色效益林業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探索和推廣林下多種循環經濟模式,不斷促進林農增收,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今年以來,全市新發展核桃、葡萄等經濟林6000畝,花卉苗木種植面積7000畝,總面積達5萬畝,為全市生態產業發展進一步蓄積了力量。

綠化促林

  今年以來,偃師市組織技術人員對30家重點企業進行了綠化規劃,有22家企業完成了廠區綠化,我市還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對35個村莊綠化進行了詳細規劃,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著力打造綠化精品工程,綠化率達98%以上,成功打造了一條條綠色路、景觀路,形成了「車在路上行,人在綠中遊」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我市積極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保護、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使生態與產業相互促進,實現了林業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今年初,我市組織了4個造林專業隊和3個森林撫育專業隊到南部山區進行工程造林和森林撫育,共完成撫育補植造林7000畝,森林撫育3000畝,四荒造林2800畝。

  與此同時,偃師市認真組織開展專項行動,查處各類涉林案件56起,其中刑事案件3起,治安案件53起,打擊違法人員56餘人次;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植物檢疫、美國白蛾普查、松材線蟲病普查等工作;狠抓森林防火,確保造林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沒有發生重大以上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成災率和森林火災受害率均低於1‰。 (李雅潔 張爭奇 訊)

相關焦點

  • 偃師:築牢生態屏障 建設美麗家園
    12月6日,偃師市首陽山森林公園內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偃師市委主要負責人及四大班子其他領導,到這裡參加冬季義務植樹活動,用實際行動為生態偃師再添新綠。,到這裡參加冬季義務植樹活動,用實際行動為生態偃師再添新綠。
  • 河南:偃師加快生態建設造宜居家園 提高綠化率改善環境
    李村人韓清財在偃師首陽山森林公園承包了300多畝地,種植雪松、百日紅、銀杏等經濟作物,既實現了達標綠化,又靠賣樹苗有了不菲的收入。這是偃師多措並舉、加快生態建設的一個典型事例。加緊打造綠色偃師首陽山森林公園是偃師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生態建設項目之一,遵循「以生態建設為主題,以景觀環境為主導,以遊客體驗為主線」的規劃建設原則,打造集「森林生態調節、森林生態教育、森林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活動」於一體的城郊綜合型森林公園。該公園總面積1.1萬多畝,分8個功能區,是偃師北部的一道綠色屏障。
  • 高臺構築綠色屏障建設生態家園
    高臺構築綠色屏障建設生態家園每日甘肅網7月23日訊 據張掖日報報導 高臺縣堅持「南保水土、北御風沙、中建綠洲」的生態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同時,在綠洲南北兩側大面積營造防沙固沙林,形成2條南北寬10餘公裡、東西綿延137公裡的綠色屏障,有效封堵外圍風沙對綠洲的侵襲。
  • 盧龍:加快構築綠色屏障 增進群眾生態福祉
    按照全省「三創四建」活動要求,秦皇島市盧龍縣把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列入今年全縣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加快構築綠色屏障,不斷增進群眾生態福祉。開展國土綠化,構建生態網絡。圍繞建設京津冀地區生態標兵城市和打造秦皇島後花園的發展定位,統籌規劃「山、水、林、田、路」國土綠化大格局,連續實施城區綠化、河流水系綠化、經濟林建設、交通廊道綠化、荒山綠化、村莊綠化、廠區綠化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縣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全面構建了城鄉一體和山水林田湖協調發展的森林網絡,實現了國土綠化工作新突破。
  • ...天津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三年規劃建設,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小荷已露尖尖角」, 「天」字形骨架「骨骼」日益堅實、豐滿。今年屏障區內植樹數量為近年最多。明年,環首都東南部的這片綠色生態屏障,將煥發更加彭勃的生機。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強調,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打造美麗天津,著力保護生態環境。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津構築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天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對林地、溼地、海岸線進行系統修復與治理,加快打造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 偃師:繪就城市「綠色底紋」
    本報訊(通訊員薛喆)3月10日,偃師市直97個單位的2000多人,來到連霍高速公路偃師段引線兩側的山間坡地上,揮鎬舞鍬,培土澆水,栽植巨紫荊、大葉女貞、複葉槭等苗木2萬多棵,綠化面積達300畝。
  • ...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公布 打造溼地田園綜合體 再現魚米...
    內容提要: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西青區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近日公布。西青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示意圖天津北方網訊: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西青區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近日公布。
  • ...築牢綠色屏障——甘州區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今年以來,甘州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抓手,緊緊圍繞「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工程,堅持重點工程造林、社會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相結合,造林綠化規模和質量不斷提高,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取得新成效。
  • 東麗領導到部分點位調研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
    日前,區委書記夏新帶領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到部分點位,就綠色生態屏障內的農業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情況進行察看調研。他強調,要高度重視綠色生態屏障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將效益與建設相協調,以生態屏障建設推動東麗綠色高質量發展。
  • 「生態屏障的綠色幸福記」體驗「森呼吸」 定格好風景
    9月1日至2日,天津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組織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集中採訪採風活動,來自中央駐津媒體、海河傳媒中心、重點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和網絡平臺等單位的記者編輯,走進濱海新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寧河區、海河教育園區等生態屏障建設涉及區域,體驗「森呼吸」,記錄加快釋放的「綠色」紅利。
  • 河北張北縣發展三大體系構建首都綠色生態屏障
    中國園林網12月25日消息:近年來,張家口市張北縣實施三大生態工程、發展三大綠色產業、抓實城建三大舉措,著力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區」、「清風輸送區」、「休閒後花園」,構建首都綠色生態屏障,加速綠色崛起。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央視點讚津南綠色生態屏障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展望「十四五」,天津持續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在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擴大區域環境容量生態空間上主動作為,奮力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 守好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從洱海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大理洱海。
  • 秦州:擦亮生態底色 築牢綠色屏障
    新天水訊據秦州區融媒體中心消息(記者 李欣 高世飛)綠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底色。作為城區生態屏障的南北兩山,通過近幾十年的持續綠化、美化,荒山變綠嶺,荒地變良田,田林交錯的林業生態景觀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南北兩山「百裡生態長廊」已成為天水市重要的生態防線、市民的休閒公園、富民的產業基地和展示城市對外形象的重要窗口,為全市綠色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北山孫家坪片區千畝柿子園是成紀新城的背景景觀,過去該區域主要以居民散種的柿子樹為主。這幾年,由於大多數人外出務工,導致大片土地撂荒。為此,區林業部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引進日本陽豐甜柿,規劃打造千畝柿子園。
  • 心中的綠色 大海一樣遼闊——錫林郭勒盟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錫林郭勒各族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版式策劃:紀安靜製圖:安寧一樣對待草原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築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接續奮鬥,再譜新篇。 「錫林郭勒大草原,我心中的綠色。
  • 省人大代表徐衣顯:建議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洛...
    日前,就焦作如何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聯動鄭洛「雙子星」,打造河南「金三角」,大河報記者專訪了省人大代表,焦作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深度了解焦作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構築河南高質量發展動力源,謀劃鄭洛焦核心示範區建設的新構想和大動作。
  • 濱海新區打造綠色發展「新樣板」
    無論是綠色生態屏障,還是家門口的街心公園,到處綠樹成蔭、花團錦簇。今年上半年,新區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提升城市景觀綠化品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讓綠色成為新區的永恆底色。
  • 築牢大灣區生態安全屏障,如何守護藍天碧水建設美麗惠州
    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既是經濟發展重要地區,也是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屏障。「十三五」以來,惠州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推進汙染防治攻堅,大力推進美麗惠州建設,奮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全力築牢大灣區生態安全屏障。
  • 天津立法保護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地區 嚴禁擅自捕撈、放生等活動
    新華社天津9月26日電(記者周潤健)為了加強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地區管理,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25日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地區管理若干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規定明確,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地區內嚴禁擅自放牧、捕撈、放生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