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偃師市2015年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順利通過了河南省林業廳驗收,完成林業生態建設18700畝,面積合格率達95%。
近年來,偃師市加快實施「生態強市、綠色富民」戰略,以林業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要素,立足林地資源優勢,提高林木覆蓋率,先後榮獲「中國黃楊之鄉」、「全國綠化模範市」、「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市)」、河南省生態達標縣(市)等稱號。
結構優林
時近寒冬,偃師市首陽山森林公園內仍是林木豐茂。平坦的道路兩旁,柳樹垂彎了腰;白色的長廊裡,人們自由地呼吸著新鮮空氣,一群身著騎行服的年輕人在此歇息,十分愜意。
近年來,偃師市按照「以生態建設為主題,以景觀環境為主導,以遊客體驗為主線」的原則,建起了集生態綠化、環境保護、旅遊觀賞、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首陽山森林公園。該公園位於市區北1公裡,佔地7450畝,總投資2.3億元,分為8個功能區,分別為森林休閒區、林木實驗區、觀光遊覽區、休閒健身區、綠色莊園採摘區、綠色屏障鳥瞰區、生態保護區和經濟林觀光區,改善了市區西、北部的環境狀況。
近年來,偃師市著力調整林種、樹種結構,闊葉樹種及外來優良樹種造林比重明顯加大,林業結構日趨合理;同時,我市著力推進營造林由社會造林向工程造林轉變,運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模式,在做好水、電、路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綠化施工採取招商模式進行,由洛陽春華秋實現代農林科技公司、市苑名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河南金榴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首陽山森林公園的綠化工程建設,有力推動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產業強林
邙嶺鎮省莊村有5600畝耕地,年降雨量約53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夏季,蒸發量大,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屬於典型的丘陵旱作區,如今,這裡卻儼然成了一片「綠海」。
近年來,該村黃楊種植快速發展,全村黃楊種植面積由原來的1000畝增加到7300餘畝,由於收益高,該村所有的耕地都種上了黃楊和其他苗木。目前,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每年2300元增加到7000元,黃楊銷售收入佔村裡經濟收入的75%。在省莊村的輻射帶動下,邙嶺鎮2000餘戶農民共種植黃楊1.5萬畝,使邙嶺鎮成為全國最大的黃楊產銷基地,年銷售額近億元,佔我國銷售市場的85%。
近年來,偃師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建設經濟化、經濟發展生態化為努力方向,加快特色效益林業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探索和推廣林下多種循環經濟模式,不斷促進林農增收,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今年以來,全市新發展核桃、葡萄等經濟林6000畝,花卉苗木種植面積7000畝,總面積達5萬畝,為全市生態產業發展進一步蓄積了力量。
綠化促林
今年以來,偃師市組織技術人員對30家重點企業進行了綠化規劃,有22家企業完成了廠區綠化,我市還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對35個村莊綠化進行了詳細規劃,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著力打造綠化精品工程,綠化率達98%以上,成功打造了一條條綠色路、景觀路,形成了「車在路上行,人在綠中遊」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我市積極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保護、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使生態與產業相互促進,實現了林業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今年初,我市組織了4個造林專業隊和3個森林撫育專業隊到南部山區進行工程造林和森林撫育,共完成撫育補植造林7000畝,森林撫育3000畝,四荒造林2800畝。
與此同時,偃師市認真組織開展專項行動,查處各類涉林案件56起,其中刑事案件3起,治安案件53起,打擊違法人員56餘人次;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植物檢疫、美國白蛾普查、松材線蟲病普查等工作;狠抓森林防火,確保造林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沒有發生重大以上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成災率和森林火災受害率均低於1‰。 (李雅潔 張爭奇 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