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各族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版式策劃:紀安靜製圖:安寧一樣對待草原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築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接續奮鬥,再譜新篇。
「錫林郭勒大草原,我心中的綠色。錫林郭勒大草原,大海一樣遼闊」……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草原歌曲,唱出了多少草原子女對家鄉的讚美之情。
這也是錫林郭勒草原最真實的寫照。綠色是錫林郭勒草原最亮麗的底色,也是這片遼闊草原最耀眼的名片。
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草原的主體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積佔全區的26.5%,分布的草地類型和植被種類最為齊全,最南端距首都北京僅180公裡,平均海拔比北京高近1000米,生態地位極其重要。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言猶在耳。近年來,錫林郭勒草原人民始終牢記囑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守底線,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今後,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最堅決的態度『護綠』、用最科學的方式『用綠』、用最嚴密的制度『管綠』,持之以恆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加快推動產業布局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盟委書記羅虎在的一席話,道出百萬錫林郭勒草原人民保護好草原生態的決心和信心。
人間仙境
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基地
用最堅決的態度「護綠」,在祖國北疆構築萬裡綠色長城
1950年,錫林郭勒盟在太僕寺旗寶昌鎮建起了第一個國有苗圃,人工栽下第一棵小樹苗,當年育苗215畝,開啟了在沙化土地植樹造林的歷史。
69年後的今天,錫林郭勒盟以100萬畝樟子松造林、100萬畝沙地榆復壯建設、100萬畝人工灌木柳建設、100萬畝水源涵養林建設、100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100萬畝重度沙化區綜合治理等6個100萬畝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林業建設,讓祖國北疆變得更加多綠色。
初秋季節,登上錫盟6個100萬畝工程實施地之一——寶格達山頂眺望遠處,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昂首挺立,別有一番景致。
「這是我們林場自1958年建場以來,實施的最大一次造林工程。從2012年啟動實施該工程以來,5年間累計投資1.82億元,完成人工造林30.89萬畝,再造了一個寶格達山。今年將完成人工造林3.5萬畝,進一步實現水清、草綠、天藍、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寶格達山林場負責人滿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烏拉蓋河源頭寶格達山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是錫林郭勒盟紮實推進生態保護重點工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錫盟充分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等生態建設工程,結合實際,堅持自然修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相繼組織實施了渾善達克和烏珠穆沁兩大沙地綜合治理、水系溼地保護治理、重點區域造林綠化、礦區環境治理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自然保護區規範管理三年行動,加快推進錫林河30公裡生態景觀帶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除國家生態補獎資金外,錫盟投入草原生態保護資金39.58億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與新世紀前10年平均值相比,近5年,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蓋度平均值提高3.84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54%。防止沙地向南擴散的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長421公裡、寬1——10公裡的鎖邊防護林體系和防止沙地向北部草原地區擴散的長445.3公裡橫跨8個旗縣的防護帶已形成;沙地內部人工草地面積比例從不足9.3%上升到29.56%;流動半流動沙丘面積由2000年的1768萬畝減少到目前的710萬畝,沙地局部地段植被開始恢復。
渾善達克腹地生機盎然
姑娘湖生態美景
用最科學的方式「用綠」:轉變發展方式,向「綠色」要未來
阿巴嘎旗巴彥德力格爾嘎查牧民巴亞斯古楞於2017年處理了1000多隻羊,從吉林省購進了100多頭優質西門塔爾牛,走上了「減羊增牛」之路。他說:「從事畜牧業生產不但要考慮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要算好生態帳,生態好了,才能持續發展。」
像巴亞斯古楞一樣,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為子孫後代留下美麗家園,已經成為錫盟人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人人呵護綠色、保護生態,力量匯集起來就是「綠色海洋」。近年來,該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堅決擯棄以犧牲草原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尋找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的最佳結合點,用最科學的方式「用綠」,提出以保護草原生態為前提發展現代畜牧業、清潔能源產業、文化旅遊業三大產業的思路,堅決向綠色要GDP,堅決向綠色要未來。
該盟認真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全盟2.7億畝草場納入補獎政策範圍,劃定草畜平衡區2.2億畝、禁牧區0.5億畝,科學核定適宜載畜量,實行責任落實與資金發放相掛鈎機制,配套推進農區禁牧、沙地禁羊措施,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多年來的超載過牧問題得到遏制。特別是近兩年,全盟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量連續呈現負增長,總規模較2000年減少326萬頭只,控制在適宜的載畜量範圍內。盟級財政每年安排3500萬元,以每畝補助30-65元的標準,對4個重要生態功能區試點實行特殊保護措施,還從去年開始每年投入1.68億元,在草畜平衡區全面推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措施,促進草原休養生息、科學利用。同時,強化打草場保護管理,有效遏制了商業化掠奪性經營,2017年以來實現了糧經作物「零」種植的目標。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錫盟更加注重生態保護,著力推動綠色發展。遵循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合理有序的開發原則,轉變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最大限度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立足於近1.8億噸核准煤炭產能,建成至山東濟南、江蘇泰州兩條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配套的1458萬千瓦火電項目全部採用世界領先的超超臨界技術,同步實施700萬千瓦風電項目,加快建設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文化旅遊業方面,錫林郭勒盟充分利用草原生態和獨特民族文化的優勢,遵循「核心突破、多點提升、配套發展、全域旅遊」的思路,大力實施「旅遊+」戰略,推動文化旅遊業成為支柱產業、富民產業。規劃建設「千裡草原風景大道」,以元上都遺址保護展示、錫林郭勒遊客中心等重點文旅項目為支撐,加快推動多倫縣、正藍旗、錫林浩特市、西烏珠穆沁旗、烏拉蓋管理區和二連浩特市等重要節點建設,全力打造全域旅遊示範區,使錫林郭勒文化旅遊業在「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中更加熠熠生輝。
金秋草原
草原花海
用最嚴密的制度「管綠」: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2015年,錫林郭勒盟在全區率先成立生態保護專門機構——盟生態保護委員會,賦予其生態保護建設組織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管理、規範生態資源徵佔用、開展綜合執法等工作職能。
生態委員會成立後,實行徵佔用生態資源預審管理制度。當年4月,2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扎拉格阿木銅多金屬礦和巴彥寶力格煤礦由於處在生態紅線內而被叫停。「當發展和生態發生衝突時,我們下定了決心,絕不要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GDP。如今,這個理念不僅僅是我們職能部門的職責,更是全盟上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共識。」時任錫盟生態委員會副主任的烏日根巴雅爾這樣說。
今年,在機構改革中,錫盟進一步理順並強化管理職能,整合林業局、生態委員會和農牧業局草原監督管理職責以及相關部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管理職責,組建了盟林業和草原局,旗縣市也均組建了林業和草原局,在所有蘇木鄉鎮設立草原生態綜合執法中隊,構建起條塊結合、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生態實體資源由分部門管理模式轉為生態系統管理模式。
在持續實施生態重點工程的同時,錫林郭勒盟把制度體系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立足本地實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盟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四個層面設計,進一步完善保護草原生態制度體系,制定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利用建設,促進全盟草原生態持續好轉的實施意見》《徵佔用生態資源審查辦法(試行)》《生態環境聯合執法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天然打草場輪刈保護制度》等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92個政策性文件,將62%的區域面積劃入保護範圍,草原、森林、溼地、水域等重要生態資源區全部納入紅線管控。
與此同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格落實草畜平衡、休牧輪牧禁牧等制度,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六個百萬畝」造林基地、渾善達克200萬畝規模化林場、水源地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強化草原生態執法監管,建立林業、生態、環保、水利、農牧等多部門協調聯動綜合執法機制,實行常態化執法檢查,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水平,並在全區率先建立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期考核制度,對旗縣市(區)和責任單位實施評分制考核。
盟委書記羅虎表示,今後,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各項工作總的遵循,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責任體系,推動生態保護建設取得新成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真正步入法治化軌道,齊心協力奏響綠色發展主旋律,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做出積極貢獻!
錫林郭勒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最堅決的態度「護綠」,用最科學的方式「用綠」,用最嚴密的制度「管綠」,持之以恆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加快推動產業布局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巴依斯古楞《錫林郭勒日報》記者巴雅爾圖) (圖片由錫林郭勒日報視覺新聞中心提供)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