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場國家級的盛會——第四屆中國綠博會在黔南州都勻市舉辦,第一個建中國西部、第一個建在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建在非省會城市、第一個建在高原山地的都勻綠博園,正敞開寬廣的懷抱迎客。
美麗的綠博園
綠色黔南,博得發展!
綠色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文明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明顯「標籤」。從「兩山理念」到「餐桌文明」,從河長制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央的政策在黔南州的落地從無「折扣」可選,只有「加碼」落實落細。
黔南,在國家大好政策的指引下,進入了綠色發展的「生態圈」。
從全州最高海拔1961米的都勻鬥篷山到最低海拔242米的羅甸紅水河出境點,您看到的是覆於高山之顛的層層「綠浪」。
從盤繞全州縣市的310條中小河流到各村寨山坡林草間的小溪山塘,清澈的水質,讓您感受到好生態帶來的魚鳥歡歌。
從風光旖旎的荔波小七孔到空曠廣袤的龍裡油畫大草原,從山水交融的羅甸高原千島湖到吸氧潤肺的甕安朱家山森林公園,由東到西、由南到北的兩條旅遊線路像是構成了黔南「天然大氧吧」的核心軸。
綠色之所以是黔南的底色,不僅在今天沒有推掉一座山,沒有填過一個湖的都勻綠博園清晰可見,而且在全州12個縣市的廣大農村充分舒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65.82%的森林覆蓋率,無汙染的空氣品質,加之山水林田湖草之特色構成的各種美景,讓近年來到黔南旅遊的人數不斷翻番。
綠色發展是黔南發展的新趨勢,「生態之州」已成推薦黔南的主打品牌。
遊客在綠博園盡情的拍照
黔南,注重的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理念已逐漸融入到黔南人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全州近年來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重在建設打造「無煙工廠」。今年黔南州第十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龍裡召開,這已是州旅發大會在12個縣市的第二次輪辦,更有看點的是在此次大會上,全州各縣市黨委書記分別就各縣市旅遊業發展的思路和想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並接受了省內外各家媒體的集中專訪,展現了黔南綠色發展的決心與幹勁所在。
回顧2005年底,黔南州所有村組群眾戶戶通照明電,2012年底,黔南州所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公路。電力、公路帶給人們的變化相當巨大,往日的農村生活靠伐木燒柴已變成了靠燒煤、用電,村村寨寨的山坡從此更是「綠」了起來。
基礎條件改善,黔南人民一心聚焦加快發展,黔南州委、州政府帶領390多萬黔南人民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提出農村產業革命精準打法七條,各級黨政幹部靠前指揮,身先士卒,幫助群眾選產業、引技術、找銷路,形成農村產業革命「集團化」作戰,產業產供銷體系基本形成。全州茶葉、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藥材、桑蠶、生態家禽、生豬養殖、生態養魚、石斛、刺梨、烤菸等12產業已形成品牌,今年底,有望茶產業綜合產值達70億,食用菌產值達10億元,蔬菜產業達130億元,其它產業產量產值在上年基礎上均有成倍增長新趨勢。
精準打法七條,是黔南州委州政府站在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度推出的農村產業革命新思路,其核心要義在於「精準」,目的在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儘快實現從脫貧攻堅過度到鄉村振興,方法手段在於讓綠色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戰略、成為農村致富的主渠道。
經濟社會發展,綠色發展與文明實踐一脈相承,黔南在綠色發展中體現文明實踐,在文明實踐中伴生著綠色發展。
綠博園中的湖北園
龍裡縣2018年進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2019年,貴定縣、福泉市進入全國5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三縣市亮點各顯,龍裡縣的山歌唱響新時代,河長制納入村規民約管理,讓河長制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大背景下運行更顯有效;貴定縣用好「一公裡」思維法,在文明實踐的「長徵路」上跑好最先一公裡,找準打通最後一公裡的方法;福泉市以「德治」思維抓文明實踐,讓文明實踐在家庭文化中生根發芽,在個人行為中開花結果,實現以家庭文明實踐帶動全社會文明實踐,這些都是黔南在文明實踐中邁出的關鍵一步。
如今,在文明實踐試點縣建設的影響下,走進黔南的農村或是景區景點,文明的春風會撲面而來,您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黔南人的熱情和禮貌待客,而且人與人的體貼,心與心的交融,言與言的合意,事與事的順心都會體現在交往的很多細節。
黔南之美,不僅美在山水,更美在人的心靈和行為,黔南的生態文明,將讓您在一個又一個的大小實例中去感知和體驗。
內容來源:眾望新聞
【來源:黔南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