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長江 舒展綠色文明新圖景

2020-12-21 江蘇省人民政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在省委書記婁勤儉看來,「在江蘇講壓倒性,就是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務於生態這個前提,治理汙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

唱好新時代的「長江之歌」,讓「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坐擁400多公裡長江岸線的江蘇力爭走在前列,率先展現出綠色文明的新圖景。

著力轉型,處理好「慢」和「快」的關係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對長江偏愛有加,在這江上清風與碧水藍天之間,留下廣為傳頌的動人歌謠。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江蘇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區位上看,江蘇地處長江下遊和末梢,全省80%的生產生活用水源自長江,保護長江生態,對江蘇至關重要;從地位上看,我省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以5.2%的國土面積、13.6%的人口,創造了23%的地區生產總值,其中沿江地區經濟總量佔全省八成、進出口佔九成,產業、城鎮、人口高度密集,一直是全省經濟的「發動機」。

推進生態優先、綠色轉型,既是江蘇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也可以為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

化工行業是我省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雖然實施多輪專項整治,但項目低端或工藝落後問題依然存在。2016年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我省開展環保督察期間指出,我省環境風險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化工園區未落實衛生防護距離要求,化工行業環境風險突出、隱患較大。

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我省加快推進化工園區整治。去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關停轉型的蘇州張家港市東沙化工園區,在主要化工企業正式關停前,區內實現開票銷售收入28億元,入庫稅收2.58億元。為順應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園區主動關停轉型,讓空氣中飄蕩的化工味道成為歷史。

「這裡現在叫東南工業區。」站在化工園區原址,張家港市南豐鎮黨委書記沈琳手拿規劃圖介紹說,「我們聯合東南大學對整個園區進行重新規劃,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園區。」通過關停整治,園區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1190噸、氨氮27噸、二氧化硫1530噸、氮氧化物550噸,減少危廢產生量2028噸,節約標煤15萬噸。

青山綠水才是美麗家園,汙水橫流、千瘡百孔的村莊怎能喚起人們的鄉愁?長江,這條曾經商賈雲集的黃金水道,正迎來新時代科學發展的春天。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治理汙染不講條件,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著力提升產業質態,擴大發展空間,努力重塑綠水青山,維繫美麗鄉愁,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張家港市委書記朱立凡說,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張家港不僅有鐵的決心,還有鐵的手腕,關停化工園區是為了更好地轉型升級,也是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

留住鄉愁,不能依靠「臨終搶救」。早在兩年前,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思路就已發生明顯嬗變:從過去強調「黃金水道」「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到更為強調「綠色發展」。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丁宏表示,長江經濟帶必須把綠色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個「慢」變量和經濟發展這個「快」變量的關係。

南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臧乃康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我省沿江地區一直是全省經濟的「發動機」,率先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既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引領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守住底線,處理好「防」與「治」的關係

「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更優美的江蘇長江經濟帶。」省環保廳負責人表示,紮實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重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改善水環境質量和空氣環境質量,推動「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落地,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探索形成一批長效機制。

預防和治理並重,從生態環保角度為產業發展提前劃好框、定好規則,規範開發行為,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格局。位於我省東北部的連雲港,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在面對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環保壓力。自獲得環保部戰略環境評價試點以來,連雲港全面確定和細化「三線一單」管控,為空間布局、城鎮、港口和產業發展方式等重大決策提供戰略支撐。在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中,加重對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貢獻指標權重,從戰略決策源頭避免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

目前連雲港在全國層面,率先試點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探索建立以基本控制單元為基礎、以清單式準入管理為手段、以大數據管理系統為支撐的地市級空間精細化環境管理體系。

打開去年沿江八市建設用地佔用生態空間示意圖,長江兩岸,標誌著被佔用的紅點密密麻麻。

管控空間的規劃和政策很多,江蘇如何「一張藍圖管到底」?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聰表示,國土部門將在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控的同時,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編制實施好省級國土規劃,充分發揮國土規劃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整治各類活動的引領作用,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確保紅線「守得住」、發展「保得好」、效益「調得高」。

作為全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省會南京擁有近200公裡的長江幹流岸線,沿江產業結構偏重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依然較為突出。「我們將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科學的系統思維,加快制定實施南京沿江重化工業優化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全力以赴『轉一批、調一批、關一批』。」南京市市長藍紹敏說,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真勇氣」,在產能上堅決「去」;堅持綠色循環「高標準」,在結構上全力「調」;強化政策制度「硬約束」,在管理上真正「嚴」。在取締沿江27處非法碼頭的基礎上,目前南京正通過嚴控汙染、生態修復等方式,全面加強長江岸線保護。

「長江之歌」不是獨奏曲,需要沿江八市之間的協調聯動,統籌抓好環境汙染治理、落後產能淘汰、產業布局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城市規劃建設等重點工作,真正實現騰籠換鳥、提質增效。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認為,應打破不同區域行政藩籬束縛,統籌規劃,根據自然稟賦,差異化發展,實現大區域內異質同構發展,打造開放的長江經濟帶發展生態鏈。

堅持底線思維,江蘇對突出環境問題持續「下猛藥」。讓綠色發展之水真正奔騰起來,關鍵是要解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結」。5月30日召開的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對於化工汙染這個長江汙染的「罪魁禍首」,要下大決心、拿出大的行動進行徹底整治。在化工產業上,全省不上增量、優化存量、嚴控總量,特別是沿江沿太湖地區,不再新上化工、鋼鐵、煤電產業。嚴格管控企業排汙,不僅排放標準要更高,沿江沿海沿湖還要實行「一個標準」,堅決從源頭上堵住汙染源。

太湖治理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是「六治」中的第一治。為了讓太湖永葆青春,我省重點在精準有效治理上下功夫,一是守住飲用水安全的底線,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從源頭控制工業、農業、生活汙染;二是嚴格落實「河長制」,實施入湖河流及小流域綜合整治,打造環湖生態保護圈。太湖治理正在走出一條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綠色發展新路,努力為全國綠色發展作探索、當樣板。

修復生態,處理好「淨」與「美」的關係

省長吳政隆表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全力抓好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要抓緊編制實施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方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成為我省境內長江生態環境的鮮明標誌」。

長期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說,江蘇處於長江下遊,受到上中遊的制約因素比較大,但對江蘇自身而言,要把家門口的長江環境保護好,既要水淨還要景美。

「打造長江生態安全示範區,應以治水為先。」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表示,將突出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全面推進長江治理和保護,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重要的水利基礎保障。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準確把握長江水治理和保護的重點任務,有序推進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著力加大長江河勢控制和崩岸治理力度,逐步嚴格長江水資源管理。以水安全保障為重點,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水利新作為,確保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

八月的江南,酷暑難捱,踏進常熟市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卻好似進入一片美麗新天地,金色的光柱給遠處的林木鍍上了一層金黃。徜徉於園內,不時聞到青草的香味,空氣中瀰漫著夏花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張大鼻翼深呼吸。

從保護長江水環境質量和下遊飲用水源地安全出發,常熟投資5200多萬元,在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生態溼地處理中心,並於2014年9月正式投用。在江蘇,像沙家浜這樣的省級以上溼地公園有61個。

在常州高新區濱江有一大片密林,從空中俯瞰,這片540公頃的生態林呈狹長形狀,東西綿延近10公裡,相當於700多個足球場的面積。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是零散的村莊和河塘。政府統一規劃後,村莊整體搬出,村民統一居住,騰出來的土地沒有用來搞開發,而是打造城市綠肺,起到沿江生態保護的作用。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斌說,常州高新區北瀕長江,擁有沿江八市中最短的江岸線,卻也是常州全部的長江岸線資源,因此必須「精打細算」「寸寸計較」,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共抓大保護」,摒棄「速度優先」思維,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發展質量和生態質量同步提升。

溼地公園得天獨厚的水溫地理條件,不僅能為溼地用水提供保障,還為建立完好的植被體系和生態環境提供了根本保證。近年來江蘇將省內所有溼地納入保護範圍,實行全面保護和分級管理,打響「溼地保衛戰」,正式公布《江蘇省溼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溼地總面積不低於4230萬畝,自然溼地面積不少於2920萬畝。

得益於良好的環境治理和溼地修復,江海明珠閃耀光彩:南通市在去年啟動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打造 「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濱江之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現「呦呦鹿鳴」,在這片港汊縱橫的海濱灘涂上,麋鹿繁衍生息,丹頂鶴自由翱翔……

丁宏認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中,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優先項目,堅持全流域規劃布局、全產業鏈調整升級、全要素優化配置,針對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確保國家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廊道。

行走的船帆,振翅的鷗鳥,掠過莽莽蒼蒼。我們的故土,有綠水繞城,有明月城郭,更有園在城中、城在景中的詩意生活。黃金水道正不斷釋放綠色效益,生態優先的潮流壯闊澎湃。綠意盎然的長江岸線上,一幕幕綠色轉型「大片」正生動演繹著我省高質量發展的新追求。

相關焦點

  • 【大江奔流之「四個長江·江蘇映像」】生態長江,舒展綠色文明新圖景
    唱好新時代的「長江之歌」,讓「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坐擁400多公裡長江岸線的江蘇力爭走在前列,率先展現出綠色文明的新圖景。著力轉型,處理好「慢」和「快」的關係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太湖治理正在走出一條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綠色發展新路,努力為全國綠色發展作探索、當樣板。修復生態,處理好「淨」與「美」的關係省長吳政隆表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全力抓好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
  •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2020-11-18 19:48:37 這一「綠色低碳發展」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色」,也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低碳」,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  綠色是「底色」,是發展的基本理念。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長江流域青銅時代的文明圖景
    這些發現重構了中國青銅時代的文明圖景,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多樣性。施勁松:三星堆的考古發現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發達的青銅文明,這些發現重構了中國青銅時代的文明圖景,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多樣性。
  • 綠色黔南綠水青山彰顯生態文明
    美麗的綠博園綠色黔南,博得發展!綠色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文明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明顯「標籤」。從「兩山理念」到「餐桌文明」,從河長制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央的政策在黔南州的落地從無「折扣」可選,只有「加碼」落實落細。黔南,在國家大好政策的指引下,進入了綠色發展的「生態圈」。
  • 四川綠色打底 生態文明浸潤巴山蜀水
    五年來,四川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攬治蜀興川事業,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把推進綠色發展作為四川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五年來,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持續開展,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打響,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綠色發展理念漸漸深植於心,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步履鏗然。
  • 瞭望|綠色發展:江蘇勠力書寫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啟中華民族母親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徵程。
  • 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助力我市綠色發展
    三峽集團在蕪湖的合作項目增殖放流日即將到來,6月4日下午,三峽集團旗下的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公司將在長江蕪湖段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該公司於2018年底與我市開展合作,以城鎮汙水治理為切入點,努力探索治水的新機制、新標準、新技術、新政策,目前成果已經顯現。為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開展城鎮汙水處理工作作為「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的重要內容來抓,與三峽集團合作以城鎮汙水治理為切入點,大力推動合作示範項目建設。
  •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永葆長江母親河生機活力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
  • 讀懂綠色發展,這篇文章不能錯過!-綠色 生態文明 發展生產力 總...
    綠色發展何以重要?我們應當怎樣推動綠色發展?今天,請和筆記君一起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讓我們讀懂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讀懂「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厚意蘊。  在《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開明宗義指出:  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 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高峰論壇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舉行
    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策源地張敬華呂建張全興武強任洪強出席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楊凡) 11月7日下午,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高峰論壇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舉行,多位院士專家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進行研討
  • 生態優先綠色蔓延 「麗水之贊」奏響「長江協奏曲」
    從麗江到麗水——生態優先綠色蔓延 「麗水之贊」奏響「長江協奏曲」  中新網麗水9月10日電(周禹龍)7月的雲南麗江,金沙江、瀾滄江與怒江,從青藏高原由北向南「三江併流」,奔流不息,相襯岸邊柳樹,共同形成了「楊柳兩行綠、水天一色清」的美麗畫卷。
  • 洞庭嶽陽開啟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新徵程
    洞庭湖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在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的引領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成為擁有洞庭湖60%以上水域面積的嶽陽市上上下下的共識,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過去常見的劣五類水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四類、三類水取代。
  • 劉坪: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劉坪在全州進一步落實長江黃河上遊生態「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質量發展」會議上強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切實推動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 兩條底線:鋪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貴州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力推進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三大戰略行動,加快建設三大國家級試驗區,走出了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 綠色低碳「頭腦風暴」來襲!院士專家雲集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
    11月7日下午,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高峰論壇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舉行,多位院士專家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服務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進行研討。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中心理事會理事長張敬華出席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理事會副理事長呂建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全興,武強、任洪強出席。
  • 古韻新聲話長江丨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監事長楊明森:山水詩的...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其中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詩e中國行」美麗江蘇生態環境採風團成員,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監事長楊明森說,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 貴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築牢長江上遊綠色屏障
    長江上遊南岸最長支流、貴州母親河烏江,通過多措並舉的流域治理,水質從2015年的劣V類達到2017年的III類水質標準,一泓清水描繪了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畫卷。
  • 十裡江灘「變形記」——探訪江蘇泰興長江生態溼地與綠色廊道
    而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慕名來到江蘇泰興長江生態溼地與綠色廊道綜合式生態教育基地學習長江泰興段成功的生態環境治理經驗。泰興長江生態溼地與綠色廊道綜合式生態教育基地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環境治理學習點,由「三塘、一牆、一廊、一平臺」組合而成。也成為東方園林泰興項目的亮點之一。泰興生態廊道項目長江斷流地標景觀。
  • 宜豐生態經濟釋放綠色發展新動能
    江西百歲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日產「百歲山」礦泉水300萬瓶,產品供不應求;昌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淡水養殖,註冊的「耶溪鯇」端上了百姓的餐桌;九天漂流最多一天遊客爆棚達4000多人……走馬宜豐,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生態經濟催生的發展活力圖景。 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宜豐新一輪大發展。
  • 各地林草頭條丨兩條底線:鋪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貴州新路
    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為美麗中國貢獻「貴州經驗」。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2016年貴州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對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出臺《關於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見》,設立「貴州生態日」,提出「五個綠色」和「五個結合」的總體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