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2020-12-1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又是一年春來到。生機盎然的春天一步步走來,中華大地的綠色一天天增多。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年多來,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雙贏」。

3年多來,環境保護合力集聚形成——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生態」「環保」「綠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廣泛的生態共識落地生根,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和巨大的合力。

3年多來,綠色發展底色日益亮麗——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一天天愈發清新養眼。

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密集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

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人民群眾普遍富裕起來。但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馬路寬了,高樓多了,錢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潔淨的空氣卻成了奢侈品,這是我們追求的現代化嗎?高能耗、高排放難以為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成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面對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宏偉藍圖。

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觀點,振聾發聵——

十八大以來,無論考察調研,還是重要會議,大江南北,國內國外,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哪裡,就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講到哪裡: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密集推出——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八大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作為行動綱領;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去年金秋十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成為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揚棄了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引領社會各界形成新的發展觀、政績觀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政績考核,去除「GDP緊箍咒」。

政績考核的「指揮棒」,越來越清晰地指向綠色低碳。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2013年底,中組部印發《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要求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指標的權重。

去年8月出臺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強調顯性責任即時懲戒,隱性責任終身追究,讓各級領導幹部耳畔警鐘長鳴。

發展取向,從追求「數量」變成注重「質量」。

各省份的兩會正密集召開,這是觀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一個窗口。北京不以GDP論英雄,要求領導幹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優化發展環境上,明確了今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5%左右等多項較高的生態環保目標;福建強調要保住「清新」,決不能要了金山銀山丟了綠水青山,那樣做對不起老百姓,對不起子孫後代。丟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也不會長久,最終也會丟掉。

各地政府的施政綱領中,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裡,「生態文明」成為高頻詞。面向經濟新常態,循著發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轉方式、優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上,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

公眾參與,厚植綠色發展根基。

「爺爺,別給我買煙花,我今年不放了!」11歲的樂樂從重慶回天津過年,臨行前提醒爺爺。樂樂經常拿爸爸的手機查看空氣品質狀況,知道放煙花爆竹會汙染環境。

放煙花爆竹的少了,參與「光碟行動」的多了。「中央八項規定」「光碟行動」同時被評為2013年度十大新詞語。3年多來,幹部戒奢尚儉,民間反對鋪張浪費蔚然成風,低碳環保正成為新時尚。

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減少塑料購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隨手拍」拯救家鄉河流……越來越多的公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共識度不斷提升,「最大公約數」正在形成。

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更嚴厲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牢牢守住生態環保紅線

如何破解「生態環境保護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狀況?「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後,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並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並列,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涵,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嚴厲法治重拳出擊。

1月21日,備受關注的江蘇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塵埃落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泰州一家企業的再審申請,被告企業被要求賠償環境修復費用1.6億餘元的審判結果維持不變。社會各界拍手稱快:新環保法,確實有鋼牙利齒!

2015年元旦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被譽為「史上最嚴」。「公益訴訟」「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撒手鐧,成為沉重打擊環境違法者的有力武器。據環保部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611件,實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2511件;環保與司法部門通力合作,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1478件。

《大氣汙染防治法》修訂通過,並於今年元旦開始施行;立法機關正加快推進《水汙染防治法》修訂;制定《土壤汙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緊鑼密鼓開展。中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加嚴。

督促地方推進環保。

1月中旬,環保部約談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求堅決制止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

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為目的的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在過去一年備受矚目。河北廊坊市、江西九江市、安徽銅陵市、雲南昭通市等地的黨委「一把手」,先後出現在當地的綜合督查情況反饋會上。

從「督企業」到「督政府」,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推動各地加強環境治理,嚴格環境執法,加大監管力度,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一些地區的環境質量得以改善。困擾河南焦作市民十餘年的山陽區龍源湖公園養殖場汙染徹底消除,呼和浩特市查封了沙爾營煤炭物流園區內56家無證照、無環保設施的煤場。

治汙攻堅初見成效。

中國堅決向汙染宣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被稱為「氣十條」和「水十條」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先後發布實施,各有十個方面35項具體措施,為打贏治汙攻堅戰提供了充沛「彈藥」和真金白銀。

各地多措並舉防治大氣汙染,提升了「氣質」,減輕了公眾的「心肺之患」。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同比下降7.4%;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個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後,各地以水環境質量考核為抓手,突出重點流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滌、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質改善,恢復生機。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充滿盎然生機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贏得永續發展光明未來

河北省武安市活水鄉,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開鐵礦,現在華麗轉身搞旅遊。七步溝景區2012年開始運行後,遊客數量從不足15萬人次,逐年遞增到去年的50萬人次,今年春節期間來自省內外的遊人絡繹不絕。「鐵礦資源總有釆完的時候,七步溝這個自然資源,祖祖輩輩不會用完!」高如增對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持續推進,無數人的生產生活乃至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日益變綠變美、充滿盎然生機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發展日益低碳節能的3年——

「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裡程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動」可圈可點。

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手段全力推進。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容量佔全球增量的42%,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承諾」作出表率。

面向未來,中國向國際社會宣布了低碳發展的系列目標,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倡導並推動各國攜手應對生態危機、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得到國際社會「點讚」。

這是國土綠化加快推進的3年——

「森林是我們從祖宗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後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

據國家林業局最新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綠進,沙退。最近發布的我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與第四次監測結果(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狀況,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這是生態保護力度空前的3年——

白雪覆蓋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業局衛星林場,春節期間家庭旅館生意紅紅火火,白雪變成「白銀」。2014年4月,全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林場職工們紛紛辦起了家庭旅館。「比拉木頭強多了!」忙碌著的「大潘客棧」老闆娘胡秀英,樂呵呵地說。

從黑龍江到吉林、內蒙古,廣袤原始森林裡,多年不絕的伐木聲已戛然而止。數以十萬計的林業工人放下斧鋸,從「砍木頭」轉為「種樹看林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三步走」,到2017年實現全面停止全國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前所未有的生態保護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持續增加,居於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729個,佔陸地國土面積14.8%。90.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得到保護,大熊貓等一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壯大。

春潮滾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讓美麗的家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奇蹟」,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16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過程中,不斷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理論上,我們黨提出了綠色化、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等科學理念,最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關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直面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與發展的新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與發展的新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綠色發展,實現中國的綠色崛起。
  •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根本指針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中國實際,順應時代大勢,抓住人與自然和諧這一根本問題,借鑑中國歷史智慧,吸收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教訓,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著力解決生態問題怎麼看、怎麼辦,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生態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為解決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困境提供答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讀懂綠色發展,這篇文章不能錯過!-綠色 生態文明 發展生產力 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之一;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重要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重要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汙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  綠色發展何以如此重要?
  •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這一「綠色低碳發展」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色」,也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低碳」,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  綠色是「底色」,是發展的基本理念。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載入黨章和憲法。促進並強化綠色行動,通過開展「生態日」「環保日」系列活動,打造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綠色餐飲等舉措,把生態價值觀貫穿於生產、消費各方面全過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突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二元對立的思維,深刻闡明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我們的經濟發展要邁上新臺階,生態文明建設也要邁上新的臺階。
  •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
    〕哲學部教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
  •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的偉大實踐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70年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回望歷史,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首次用「生態文明」統籌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是人類人與自然關係史上具有分水嶺性質的裡程碑。  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
  • 劉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
    洛桑江村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指引和實踐路徑,是我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強大理論武器。其核心要義集中體現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深邃歷史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及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實踐和認識的深化。  其二為黨的宗旨。把建設生態文明與黨的宗旨緊密聯繫起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川添秀色 碧水映藍天——生態文明建設讓...
    >擁抱新時代,標定新坐標。黨的十九大以來,金昌堅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刻在頭腦中、體現在行動上,著力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金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 【習聲迴響】望、聞、問、切、治——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心生態...
    天藍、地綠、水淨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在不同場合發表論述,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生態環境保護難點在哪裡?根源何在?如何解決?
  • 心中的綠色 大海一樣遼闊——錫林郭勒盟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草原的主體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積佔全區的26.5%,分布的草地類型和植被種類最為齊全,最南端距首都北京僅180公裡,平均海拔比北京高近1000米,生態地位極其重要。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 四川綠色打底 生態文明浸潤巴山蜀水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深刻洞悉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升的發展大勢,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將「綠色」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 以法治助推河南生態文明建設
    李承先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 孫金龍發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認識更加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以貫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