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瑪麗·艾倫·馬克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的攝影作品曾在中國部分地區進行過展覽。9歲時,馬克就開始接觸攝影。1967年,馬克從繪畫與藝術專業畢業,開始擔任攝影記者。
馬龍·白蘭度與瑪麗·艾倫·馬克在電影《現代啟示錄》中
1968年,她剛結束紐約街頭反戰遊行的拍攝,便獲得了一份拍攝劇照的工作——為阿瑟·佩恩導演的電影《愛麗絲餐廳》(Alice's Restaurant)拍攝。電影完成後,阿瑟和演員們對馬克的作品讚不絕口。1969年,馬克開始投入電影行業的攝影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未來的40年裡,馬克為超過百部的電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珍貴照片,成為了這個行業裡最出色的攝影師,其作品更是不斷被各大期刊和媒體刊登、報導。
在這些劇照攝影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數馬克在1975年為米洛斯·福曼導演、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所拍攝的劇照。該影片在美國俄勒岡州取景之後,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精神病人的生活,馬克和一位女性文字記者一同住進了美國俄勒岡州一家以收容女性精神病患者為主的封閉式醫院。
4年後,她出版了以此為主題的《81號病房》(Ward 81)攝影集。隨著《飛越瘋人院》的大賣,《81號病房》這本攝影集也受到空前矚目。這本攝影集在當時引發的關注並不亞於電影本身——它不但改變了很多人對精神病症的看法,也改變了之後紀實攝影報導的角度與態度。幾十年後,臺灣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將馬克推介給中國攝影人,也一度掀起了國人關注並拍攝精神病人狀態的熱潮。
馬克的拍攝靈感大多源自她自身對人的興趣,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群,包括前面提到的精神病患者和印度的馬戲團、美國西雅圖離家出走的青少年、美國加州北好萊塢住在汽車裡流離失所的人們。
對此,馬克說道:「我個人比較反感純粹通過電腦技術處理製作出來的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攝影。而我願意成為一種聲音——那些失去聲音、沒有好的生活環境的人的聲音。」
通過相機,馬克讓那些不被看見的人們得到關注。1983年,她拍攝的西雅圖無家可歸的年輕人的一組圖片故事在Life雜誌上發表,標題為《迷失在街道》(Streets of the Lost),那一張張真實、冷峻的面孔和他們不為人知的故事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馬克之所以選擇在西雅圖拍攝這組照片,是因為西雅圖被稱為美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如果在西雅圖的大街上有流浪兒童,那就意味著美國每一個大城市的街頭都會有這樣的身影。對此,馬克並沒有選擇旁觀,而是將自己又一次投身到拍攝對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孩子們最脆弱的時刻。
除了拍攝之外,馬克和丈夫馬丁·貝爾(Martin Bell)共同為《迷失在街道》的主人公們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並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2013年,夫婦二人回到西雅圖,籌集了超過85000美元的資金繼續拍攝後續的紀錄片,將其命名為《街頭:微笑的重新審視》(Streetwise: Tiny Revisited),並出版了相關書籍Tiny: Streetwise Revisited。
當馬克熱衷於那些具有諷刺意味、充滿奇異色彩的照片的時候,一個名叫Ahmedabad的印度馬戲團走進她的視野,成為她最喜歡的拍攝項目。當時馬克正在為一本畫冊拍攝,在6個月的旅途中,她拜訪了18個不同的馬戲團,但是最吸引馬克、最讓她感到神奇的還是印度的馬戲團。
照片上的馴獸師名叫拉姆·普拉卡什·辛格,左邊是他的大象夏瑪——馬戲團最重要的明星。馬克習慣讓拍攝對象自己選擇被拍攝的方式,於是馴獸師讓夏瑪用鼻子摟著他的脖子。從夏瑪的表情可以看出,它知道自己才是主角。「這是一對默契搭檔的肖像照。不過沒想到的是,在照片衝洗完後,我忽然發現夏瑪微微眯著眼睛,露出一絲狡黠和邪惡的眼神,這讓整張照片與眾不同,」
馬克回憶起這張照片時說,「這張照片的寓意獨特,讓人聯想到人與動物共同的本性。夏瑪在以自己的方式與我溝通『我保持這個姿勢很久了,很累的,麻煩你快拍。』但不幸的是,就在拍完這張照片的幾個月後,夏瑪因食物中毒而死亡,拉姆的心都碎了,我也是。」
從攝影生涯開始的那一刻起,馬克便不斷遊走在兩個迥異的攝影主題之間:一個是關於電影場景和明星的主題,這些拍攝大多由好萊塢贊助,是一群生活奢華的人聚在一起進行電影創作的場景;另一個則是關於現實世界中最平凡的人的主題,馬克用相機表現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態,捕捉他們之間交往的方式,以及在邊緣的種種掙扎。然而可貴的是,馬克並沒有刻意去美化窮困的人們,也沒有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過程中,她從來不摻雜自己的主觀判斷
也正是因為馬克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以誠相待、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她才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包括由國際攝影中心設立的新聞無限獎、哈蘇基金會獎、哈蘇報導獎、Matrix電影及攝影領域傑出女性獎、德國攝影學會頒發的埃裡克·索羅門博士新聞攝影傑出貢獻獎、羅伯特·F·甘迺迪獎等在內的多項世界攝影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