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這部電影,中心人物聶隱娘從頭到尾都是旁觀著
《刺客聶隱娘》在2015年的夏秋之交登陸了國內的各大院線。可以暢想的未來是,在秋天完全到來的時候,這部包圍在不解和嘆息中的電影將會悄然下線。這會讓一些有選擇困難症的人會感到難過,因為當下次來看電影時,已經沒機會首先排除掉這本電影了。當然,這是侯孝賢在大陸公映的第一本電影,眾所周知。從可暢想的角度說,這也可能是侯孝賢在大陸上映的最後一本電影。
做出這樣帶有主觀且調侃的說辭,是因為像這樣的電影,填不滿影迷們嗜好重麻重辣的帶酸的胃。而且永遠不會。因為從侯孝賢《風櫃來的人》以來的作品說,他始終是這樣的,雖然所謂的內在張力我也很少能感受到。而事實上,他的電影完全沒有金棕櫚獲獎後被吹捧起來的高度,比如《海上花》為了追求美術效果,甚至容忍了演員的巨大紕漏,這就是導演的固執之處。候的想法對於影迷們來說,通常像是塞進舌頭之上。
唾沫伴隨著肌肉上下活動,出來的內容是晦澀,是不見原形。他也無所謂。簡單到你能看懂它原來是什麼,也能讓能看出深意的人看出深意。諷刺的是,當時熱情鼓掌,在內心告訴自己我要怒刷10遍的人不知是否還依舊有重複上述行為的動力,對於他們而言,花三十多去聽知了聲,候的電影還不配。我腦海中一直閃過的畫面是,那位68歲的老人,興奮起身。
左手在胸口反覆揮甩,像宜蘭市市議員一樣對著空氣嗆聲:「聶隱娘,一定好看!」是是是,反正這膠片電影已經票房過千萬了。片子裡的每個人,都跟穿著華美袍子的木偶一樣,沒有表情,沒有情緒,沒有愛,沒有恨,沒有因,沒有果,沒有正,沒有反,立場模糊,曖昧,沒有一個人是分明的,中心人物聶隱娘從頭到尾是旁觀著,跟鬼一樣一直斯託卡著每一個人。
了了幾句臺詞,莫名其妙的出現了,莫名其妙的又走了,沒有原因,沒有道理,就是這麼拽。道姑讓聶去殺人,聶可憐小孩不殺,不是合格的殺人機器,道姑還留下這個大BUG,還讓她去殺自己舊日情人,道姑,請問你的智商是不是感動中國?再退一步,聶要是被道姑洗腦了,殺了田,這也不奇怪,所以無論殺不殺,根本都是毫無懸念的事情,所以這個主線的矛盾衝突性,基本是沒有的,甚至沒有邏輯可言。
退一步,好吧,你說每個人都在時局裡,身不由己,再來看看外部力量有起到什麼推動關係,田想獨立又不敢違抗朝廷,派了大臣去臨清綏靖,自己待在宮裡,像個傀儡一樣,朝堂上發發怒,後宮裡撕撕逼,無奈河東獅太彪悍還不敢撕。後宮這條線就更乏善可陳,田元氏雙面身份到底用來幹啥?讓妖道給小妾弄個紙人做做法,和聶幹一架,專注坑老公三十年。你說三番勢力的角力在哪裡?這角力的過程影響到人物了嗎?每個人的行為舉動根本都不受外力的推動,只是照著臺本演戲,在好看的背景裡作出一個漂亮的樣子來。
好嘛,每個人都跟裹在套子裡一樣,每個人都憋的平淡如菊,道家的人看不到仙風道骨,只看到殺戮,皇家的人看不到運籌帷幄和掌控,只看到身陷囫圇的尷尬和被動,刺客沒有風骨和血性,父母親情淡薄,感情,通篇看不到感情,只看到獨。外沒有看到時局對人的影響,內,並沒有看到人對自我的剖析,我不認為那幾句念白就算是對自我的剖析,充其量只是交待下背景和人物說明。沒有矛盾,沒有衝突,這個真的不能叫寫實,只能叫強行克制,隱忍,好好的一個錦繡,你愣是把人弄成了一張白布,還指著白布說對,這就是留白,餘味,想像空間,每個人都還可著勁兒的做閱讀理解,寫長篇論文,你們累不累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