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現在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嬌慣中長大,犯了錯就強詞奪理!
教育他吧,你一句他十句,越來越過分,能把人氣死;不教育,又怕孩子長歪了。
殊不知,孩子強詞奪理的背後暗藏者複雜的心理動機。
01案例
前幾天刷抖音,刷到一個辛辛苦苦工作的媽媽和兒子的對話。
媽媽說:「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很難找到工作!」兒子理直氣壯地說:「我可以放牛!」「如果不好好讀書,到時候牛少了一頭都不知道。」機智的媽媽並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兒子想都沒想直接回答:「那我就放一頭牛!」刷到的人可能一笑而過,有的甚至覺得這個兒子反應很快,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真能把媽媽懟的啞口無言。
在我看來,每個人難免會有不足之處,但是最令人討厭的就是這種強詞奪理,推卸責任的人。明明自己不夠努力,卻要找理由題出的太難了,明明自己遲到了,卻要抱怨老闆太苛刻了。
試想一個從小就強詞奪理,推卸責任的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孩子強詞奪理的心理動機,幫助父母從容面對,引導孩子改正這種行為習慣。
02強詞奪理的孩子是耍心機嗎?讀懂孩子心理動機才更好應對
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之所以強詞奪理,是因為他可以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推卸掉,並從中獲取利益。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不明事理,活在自己的虛假世界裡。
1)父母的壞榜樣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的行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筆,到最後,孩子的行為和三觀,絕對都是你骨子裡的精髓。
父母往往會利用自己相對成熟的思維,和「父母唯大」論在孩子面前「強詞奪理」,比如在對待自己和孩子犯錯的態度上。如果孩子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完成作業,父母可能會嘮叨責備一天,而父母在面對自己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或者這頓飯做的不是很好時,會找各種理由放過自己。
孩子如果說了父母一句話,父母就會有千百句話等著回答,因為在家太累了導致工作沒完成,因為一邊輔導他學習一邊做飯,所以做的不可口,甚至會說自己多不容易,孩子不理解。這件事雖然在當時就這樣結束了,可是長此以往孩子心有不甘:父母做錯了事可以找理由推卸責任,為什麼我要被責備。
強詞奪理的父母會養出叛逆的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家長要做到嚴以律己,才可以養出懂事的孩子。
2)潛意識裡種下的種子
不當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潛意識裡種下了「強詞奪理」的種子,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老人身上。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父母和老人同時在撫養,很多又是獨生子女,老人對子孫的愛往往是過度的溺愛。
當孩子犯錯,父母教育時,老人總是從中阻攔,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對他這麼嚴厲。當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時,老人會心疼的拍著地說:「都怪地不平,讓我孫子摔倒了。」但是成人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長此以往,孩子會拿老人當擋箭牌,本來是自己原因造成的,卻用不知者不罪來推卸責任。
3)耍小聰明
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和小夥伴打架,覺得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自己就不會受到懲罰。沒有完成作業,只要說:「把作業落家了」老師就不會再追究,也就逃過一劫。
他們眼中的「小聰明」,殊不知在父母眼中就是推卸責任,和個人人格有極大關係,需要父母及時正三觀,加以引導。
孩子喜歡強詞奪理,推卸責任,說明他做錯了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得不到改正,這個錯誤也會在他的強詞奪理中延續下去,嚴重了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影響到自己的人際交往,社會關係,甚至以後的個人發展。
相信每個家長的初心都是讓孩子成為人人喜歡,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所以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及時引導糾正這種不好的行為。
03家長如何應對
1)以身作則,不向孩子掩飾自己的錯誤
智慧的父母,不是靠強詞奪理,隱藏自己的錯誤,在孩子心中樹立「絕對正確」的高大形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不是聖人,難免會犯錯,孩子在意的是父母面對錯誤的態度,在面對錯誤時可以坦然面對,主動承擔,而不是各種理由逃避狡辯。
2)製造溫和教育環境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南風效應」,說「南風和北風比誰最厲害,可以把行人的大衣脫下來。北風使出全力刮,結果人們不僅沒有脫掉衣服,還因為寒冷而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反其道行之,人們在它的徐徐吹動下,覺得很溫暖,於是解開了扣子,脫掉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倘若每次犯了錯父母都雷霆大怒一頓批評,時間長了孩子會因為害怕,而在犯錯時絞盡腦汁找理由逃避責任。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溫和一些,孩子也不至於強詞奪理,找藉口推脫責任。
3)培養孩子勇於承擔的性格
託爾斯泰說「一個人若是沒有了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和失敗,這在人與人的所有關係中也無所不及」
孩子之所以強詞奪理是因為缺乏責任心,父母應該從小注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從生活小事中學會獨立,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4)孩子已經出現了這種行為,要及時糾正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及時糾正。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強詞奪理,推卸責任的行為,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共情,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的原因,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根本上改正自己的錯誤,學會承擔責任。
有人說,每個有出息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好父母。孩子時期,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是發育不完全的。只有父母做出好的榜樣,才會影響並引導著他們走上正途。
在育兒的道路上,您是怎樣引導孩子承擔責任,避免強詞奪理的呢?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擴展一:孩子「人來瘋」還是「人來躲」?4歲前這樣引導,收穫社交小達人
擴展二:「爸爸,我不能跟你一起洗澡」,女兒幾歲要避父,過來人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