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強詞奪理,歸根結底是利益作祟,可以從心理動機來緩解

2020-12-04 木蓮媽媽

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愛強詞奪理的人,無論別人說什麼都會唱反調。

有些人是出於個人的嗜好,也有些人是出於自己的利益。

而孩子喜歡強詞奪理,無非是受利益的驅使,因為在強詞奪理中,可以得到一些好處。

但是這種強詞奪理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毫無幫助,反而會使得孩子不明是非,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改正愛強詞奪理的這種壞毛病呢?

◆未到玩遊戲時間,孩子擅自玩遊戲被媽媽訓斥,孩子卻說:「誰讓我看到手機了。」

莉莉的孩子今年十歲上四年級,兒子小時候莉莉忙於工作,管教的比較少。兒子每天都是在外面野,或者是在家裡看電視,年齡稍微大點,也開始玩手機遊戲。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高度重近視了,每天就喜歡抱著手機和朋友們組隊打遊戲。

莉莉說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聽,後來家中樹立規矩,要求孩子不做完作業,不可以玩手機,否則就沒有零花錢,兒子被逼之下不得不這麼做。

某段時間內莉莉的老公說要戒菸,可是有一次卻又偷偷的抽了起來。被莉莉發現之後,莉莉就訓斥了老公一頓。

「一點決心都沒有,不像男子漢。」老公卻反駁道:「誰讓你把煙放在我的眼皮子底下的。」

當時的莉莉忙著做飯,並沒有去和老公計較。

可被一旁的兒子聽到了這個對話,沒有想到後期卻用上了。

有一次孩子作業沒做完,卻拿著手機躲在角落裡打遊戲,被莉莉發現之後,莉莉嚴厲地訓斥兒子,兒子卻強詞奪理的說:「誰讓你把手機放那麼明顯,讓我看到了。」

莉莉頓時啞口無言:難道我的手機就應該藏起來嗎?難道孩子不應該主動的去學習嗎?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的孩子、很多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愛強詞奪理,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有理由去辯駁。

的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但是這種強詞奪理只是呈口舌之快,並未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懶惰逃避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喜歡強詞奪理?實際上和生活環境有關

孩子之所以喜歡強詞奪理,有90%的原因歸結於生活的環境。孩子是非常喜歡模仿的,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

從最初的模仿—學習—實踐,這是孩子必經的過程。當孩子所接觸的人存在強詞奪理的行為,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模仿。

一般孩子出現強詞奪理行為,有以下原因。

1)模仿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去模仿父母的行為,主要是看父母的哪些行為能夠讓孩子從中獲益。

從上文的莉莉兒子就可以看出,莉莉兒子是在模仿爸爸的一種行為。孩子之所以會模仿,是因為孩子知道從這種強詞奪理中,可以逃避媽媽的責罰。

其實這就源於一種利益的模仿動機

如果此時父母置之不理,那麼孩子今後會一次次地強化並循環這種行為,因為孩子知道強詞奪理可以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

2)潛意識中埋下的種子

很多中國的家庭在撫養孩子時並不是父母兩個人,可能還有爺爺奶奶的參與。

老一輩的人非常疼愛孫子孫女,當父母訓斥孩子的時候,老一輩會在中間說和,甚至會幫孩子阻擋,認為孩子還那麼小,這麼嚴厲幹什麼?

孩子小似乎就成了孩子犯錯的擋箭牌,因為孩子小,孩子可以做任何的事情,肆意妄為

而長此以往,孩子一旦被父母責罰,就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躲避,亦或是搬出爺爺奶奶來鎮壓父母這種行為。

3)強詞奪理可以獲得主動權

孩子平時相處的最多的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小朋友。因為孩子的強詞奪理,其他小朋友會無法反駁。

比如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很多孩子經常被他人欺負。在被他人欺負的時候,孩子可以通過強詞奪理來佔據主動以及上風的地位。

比如在玩遊戲的時候,孩子會強詞奪理,那麼可能就會佔據主導權。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堅信不疑,強詞奪理可以在交際中使用,並且可以讓自身擁有更多的權益。

其實從以上三種影響因素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情況,孩子的強詞奪理,都是在平衡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從中來降低自己所受到的傷害。

其和一種心理動機有關,只有把握好這些心理動機,才能夠改變孩子強詞奪理的壞習慣。

◆如何改變孩子的強詞奪理,從捕捉心理動機開始

和孩子共情

強詞奪理實際上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行為,就像刺蝟渾身長滿了刺,實際上就是保護自己。因為感覺到危險,才會用刺去傷害別人。

縱觀孩子也是一樣,之所以會強詞奪理,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周圍環境對自己的威脅。

就如上文的莉莉兒子一樣,之所以會強詞奪理,跟媽媽說誰讓你讓我看到手機了呢?是因為孩子害怕媽媽的責怪,所以想通過強詞奪理來佔據上風。

可是如果這時莉莉媽媽跟兒子說:「我理解你想要玩手機的心情,但是我們能不能先把作業做完再玩兒呢?」此時孩子可能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具體性表揚

比起嘲笑、諷刺,適當的表揚孩子是促進孩子進步,提高孩子自信的源泉。

表揚需有度,隨意表揚會使得孩子開始變得傲慢無視他人,甚至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

在表揚孩子時,要針對孩子所做的一些努力,具體的行為進行表揚而並非結果,讓孩子知道原來這樣做是對的,是上進的,也不會滋生孩子的內在驕傲情緒

少對孩子說不

在生活中家長經常會發現,當家長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孩子一定會反著幹。比如孩子在小的時候,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可以撕書,你不可以扔鞋子。」

但是媽媽說的越起勁,孩子幹的越來勁,孩子就喜歡跟著父母反著幹。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三歲以下的孩子,傾向於具有吸收性的偏右腦思維狀態,而右腦又屬於表象感性思維的模式。

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呢?寶寶習慣於把媽媽所說的話轉轉為圖像模式,而對於不這個字寶寶大腦內部並沒有圖像。

所以無論媽媽說多少遍不,孩子只會強化後面的字眼。比如不要撕書,那麼寶寶所能強化的就是撕書。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些事情時,與其說不,不如告訴孩子如果這樣做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以此來告訴寶寶這樣的行為是錯的。

建立規則

孩子在小時候是需要建立一定的規則的。

規則範圍內,引導孩子作出一些正確的行為,而並非通過強詞奪理而獲得本不該屬於自身的利益。

適當性的懲罰

在孩子這個階段之所以會強詞奪理,其心理動機可能是來源於犯了錯之後父母的懲罰,自己期待已久的某項權利會消失,老師會不喜歡自己。

這些都可能會成為孩子強詞奪理的原因。

那麼規避好這一點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制定好規則,利用規則來約束孩子。

最終懲罰孩子不會是父母,也不會是老師,而是規則。

比如孩子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如果違反了,那麼三天之內不能看電視。無論孩子多麼強詞奪理,最後還是要按照規則去執行。

其實每個孩子之所以愛強詞奪理,都是希望通過強詞奪理來獲得某一種利益,這就是孩子的心理動機。

只要家長把握好孩子的心理動機,冷靜的去分析,那麼就可以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為。

相關焦點

  • 強詞奪理的孩子是耍心機嗎?讀懂孩子心理動機才更好應對
    殊不知,孩子強詞奪理的背後暗藏者複雜的心理動機。試想一個從小就強詞奪理,推卸責任的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孩子強詞奪理的心理動機,幫助父母從容面對,引導孩子改正這種行為習慣。讀懂孩子心理動機才更好應對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之所以強詞奪理,是因為他可以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推卸掉,並從中獲取利益。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不明事理,活在自己的虛假世界裡。
  • 咬人並不等於「壞孩子」,了解孩子心理動機,合理解決咬人問題
    這種行為同時夫妻二人很是頭疼,孩子總是咬人,外一咬了別的小朋友可怎麼辦呢?那麼既然問題來了,家長不要只是責備孩子,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找到孩子咬人的原因開始。其實孩子"咬人"並不能說明他是出於惡意,因為在他的認知裡,對於"疼"還沒有概念。所以,咬疼別人並不是他的目的,咬人的心理動機有多種,需對症下藥。
  • 如何幫助孩子緩解恐懼心理
    >如何幫助孩子緩解恐懼心理2011-11-02 12:27:5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首先,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的方法很多,傳授科學知識,教孩子正確認識各種自然和生活現象,是一種最好的辦法。告訴孩子他所恐懼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麼。比如孩子害怕打雷,就可以告訴孩子雷電是怎樣形成的,距離我們有多遠,怎樣避免雷電的傷害等等,這樣就可能減輕或消除孩子對雷電這種自然現象的恐懼。  第二,父母的示範作用對消除孩子的恐懼也非常有幫助。
  • 如何緩解高考壓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決定學習效率
    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水平高,效率可以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水平效率最高;在完成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水平下的工作效率最佳。」1.考前適度緊張,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動力,讓大腦保持在一個良好的思維狀態。
  • 女人矯情,多是這幾種心理作祟!
    多是這幾種心理作祟!女人矯情,源自擁有的優越感心理女人矯情深層次的心思是在享受男人的愛,這種表現源自於擁有的優越感心理作祟,因為覺得男人愛她,會容忍她,所以才會各種矯情。一來一開始的時候,兩個人不熟悉,所以女人放不開,不敢也不好做的太放肆,怕給男人留下個不好的印象;二來感情還沒有到那個可以矯情的份上。當女人心理上覺得已經佔據了男人時,這個時候,由於這種擁有的優越感驅使,才會在男人面前各種矯情,撒小脾氣。
  • 其實,這是孩子「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到這樣的狀況,因為這樣的狀況好像還挺經常的,孩子總覺得別人的手裡才是最好的,自己的永遠比不上別人的,就想要拿過來。當他們拿不過來時,就會"吃不到嫌棄葡萄酸",孩子的這種心理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二、什麼是"酸葡萄心理"?
  • 人性的常識1:人最底層的心理動機
    趨利避害是人最底層的心理動機,人所有的心理反應都是以這一條為基準的。我們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都是在做權衡,權衡什麼呢?權衡利弊。就是我們要綜合考慮怎樣去做選擇,才可以讓自己的投入帶來的效益最大化。不過這種權衡有的是理性的,有的是感性的。
  • 心理學中可以利用的「需要與動機」
    心理學中的「需要與動機」是心理現象中值得認真對待的內容,很多有問題的行為都是需要和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利用「需要與動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那麼什麼是心理學中的「需要與動機」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好玩,好奇,挑釁,不小心或是秩序敏感
    他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也許從以下五個方面能幫你解答困惑,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孩子正在玩積木,自得自樂地玩著,我坐在旁邊靜靜地看著他,我並沒有打擾他。突然他拾起一塊積木扔出去,我看著他,「寶寶,你怎麼了?積木惹你了?怎麼扔東西了?
  • 孩子為何厭學?潛意識性厭學或是成因,6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
    具有潛意識性厭學情緒的孩子在意識上能夠發現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學習過程中卻出現一種矛盾心理,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拖延症及學習動機不足等現象,一些害怕上學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心因性的軀體疾病,一到上學時間就身體不舒服,讓老母親們感到沒轍。
  • 愛強詞奪理的三大生肖,不近人情,你有這樣朋友嗎
    愛強詞奪理的三大生肖,不近人情,你有這樣朋友嗎屬蛇屬蛇的男性總是據理力爭,他們從來不會允許自己退讓,生怕別人搶佔了他的立場,一旦他們發了脾氣,沒有人可以壓製得了他,這樣的外在表現,讓人感覺不好接觸。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德西和瑞安的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勝任和聯結,滿足了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夠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的投入某些事件,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 錢志亮: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他愛上學習?
    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實施各種有效的教學對策的前提。 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又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學生積極的參與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成就動機實驗
    【實驗者】麥克利蘭、阿特金森【實驗過程】實驗一: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實驗該實驗是用5歲的兒童來當被試的。讓一個孩子走進一間屋子,手裡拿著許多繩圈,讓他用繩圈去套房間中間的一個木樁。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站立的位置,並且讓他們預測他們能夠套中多少繩圈。實驗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實驗把80名大學生分為四組,每組20人,給他們同樣的任務。
  •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成就動機
    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家庭條件差不多甚至要好很多,孩子選擇的學校一樣、班級一樣、課外補充技能學習也一樣,結果卻是不一樣的!一個孩子,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非常刻苦與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壓力、困難和障礙都是自己克服,學習成績優異!而另外一個則相反。
  • 也許是「補償心理」在作祟
    其實原因有多種,但是今天要說的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相當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人的「補償心理」在作祟。直到長大結婚以後,心理上算是有了著落,丈夫是相親認識的,有文化人也老實。剛結婚時家裡條件不好,結婚置辦的家具也就三四件,很多東西還是舊貨。雖然過得苦了點,卻感到十分安心和幸福。後來,丈夫的事業慢慢有了起色,錢是越掙越多,自己也有工作。有了孩子後,她聽從了丈夫的建議,離職不做專心帶娃,成了標準的家庭主婦。
  • 南海仲裁案動機是攫取利益
    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所海疆室副主任侯毅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南海仲裁案存在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問題,看似菲律賓想通過國際法解決問題,實則菲律賓及一些域外國家披著「偽裝的外衣」為自己謀取不合法的利益。侯毅說,菲律賓非法侵佔我國島礁,並且扣押我國漁民、漁船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近年拋出南海仲裁案,企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為自己巧取豪奪謀利益。
  • 「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情緒和動機)
    上一章我們說到:個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現象就是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十分的複雜,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方面,認知;動機、情緒和能力、人格。這章我們繼續介紹個體心理第二章,動機與情緒。情緒或者情感人在加工外界所輸入的信息時,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屬性、特性以及其它關係,還會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滿意、不滿意、喜歡、厭惡、憎恨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或者情感。情感是在認知的的基礎之上產生的。
  • 清楚孩子逃學玩遊戲潛意識動機,才能從3方麵塑造學習主觀能動性
    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這個動機往往隱藏在潛意識層面, 潛意識經常會出現在人格動力心理學領域當中,而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潛意識心理有自己存在方式,包括了它存在的動機,表現出來的意志,以及它能夠提供的精神能量。
  • 犯罪動機成疑問
    在父母妻妹慘死之後,李磊一個人呆坐在客廳裡,想到自己逃亡後兩個孩子沒人照顧,一個小時後,他又走進臥室,閉上雙眼將熟睡中的兩個孩子殺死。 犯罪動機仍是疑點  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在博客中表示,大興「自滅家門」案目前最大的疑點仍是李磊的犯罪動機。在作案之前,兇手很可能已經出現人格扭曲的情況,但究竟是哪些心理或生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最終導致了他對至親舉起屠刀,根據目前披露出來的情況還難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