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愛強詞奪理的人,無論別人說什麼都會唱反調。
有些人是出於個人的嗜好,也有些人是出於自己的利益。
而孩子喜歡強詞奪理,無非是受利益的驅使,因為在強詞奪理中,可以得到一些好處。
但是這種強詞奪理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毫無幫助,反而會使得孩子不明是非,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改正愛強詞奪理的這種壞毛病呢?
◆未到玩遊戲時間,孩子擅自玩遊戲被媽媽訓斥,孩子卻說:「誰讓我看到手機了。」
莉莉的孩子今年十歲上四年級,兒子小時候莉莉忙於工作,管教的比較少。兒子每天都是在外面野,或者是在家裡看電視,年齡稍微大點,也開始玩手機遊戲。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高度重近視了,每天就喜歡抱著手機和朋友們組隊打遊戲。
莉莉說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聽,後來家中樹立規矩,要求孩子不做完作業,不可以玩手機,否則就沒有零花錢,兒子被逼之下不得不這麼做。
某段時間內莉莉的老公說要戒菸,可是有一次卻又偷偷的抽了起來。被莉莉發現之後,莉莉就訓斥了老公一頓。
「一點決心都沒有,不像男子漢。」老公卻反駁道:「誰讓你把煙放在我的眼皮子底下的。」
當時的莉莉忙著做飯,並沒有去和老公計較。
可被一旁的兒子聽到了這個對話,沒有想到後期卻用上了。
有一次孩子作業沒做完,卻拿著手機躲在角落裡打遊戲,被莉莉發現之後,莉莉嚴厲地訓斥兒子,兒子卻強詞奪理的說:「誰讓你把手機放那麼明顯,讓我看到了。」
莉莉頓時啞口無言:難道我的手機就應該藏起來嗎?難道孩子不應該主動的去學習嗎?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的孩子、很多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愛強詞奪理,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有理由去辯駁。
的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但是這種強詞奪理只是呈口舌之快,並未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懶惰逃避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喜歡強詞奪理?實際上和生活環境有關
孩子之所以喜歡強詞奪理,有90%的原因歸結於生活的環境。孩子是非常喜歡模仿的,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
從最初的模仿—學習—實踐,這是孩子必經的過程。當孩子所接觸的人存在強詞奪理的行為,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模仿。
一般孩子出現強詞奪理行為,有以下原因。
1)模仿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去模仿父母的行為,主要是看父母的哪些行為能夠讓孩子從中獲益。
從上文的莉莉兒子就可以看出,莉莉兒子是在模仿爸爸的一種行為。孩子之所以會模仿,是因為孩子知道從這種強詞奪理中,可以逃避媽媽的責罰。
其實這就源於一種利益的模仿動機。
如果此時父母置之不理,那麼孩子今後會一次次地強化並循環這種行為,因為孩子知道強詞奪理可以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
2)潛意識中埋下的種子
很多中國的家庭在撫養孩子時並不是父母兩個人,可能還有爺爺奶奶的參與。
老一輩的人非常疼愛孫子孫女,當父母訓斥孩子的時候,老一輩會在中間說和,甚至會幫孩子阻擋,認為孩子還那麼小,這麼嚴厲幹什麼?
孩子小似乎就成了孩子犯錯的擋箭牌,因為孩子小,孩子可以做任何的事情,肆意妄為。
而長此以往,孩子一旦被父母責罰,就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躲避,亦或是搬出爺爺奶奶來鎮壓父母這種行為。
3)強詞奪理可以獲得主動權
孩子平時相處的最多的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小朋友。因為孩子的強詞奪理,其他小朋友會無法反駁。
比如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很多孩子經常被他人欺負。在被他人欺負的時候,孩子可以通過強詞奪理來佔據主動以及上風的地位。
比如在玩遊戲的時候,孩子會強詞奪理,那麼可能就會佔據主導權。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堅信不疑,強詞奪理可以在交際中使用,並且可以讓自身擁有更多的權益。
其實從以上三種影響因素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情況,孩子的強詞奪理,都是在平衡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從中來降低自己所受到的傷害。
其和一種心理動機有關,只有把握好這些心理動機,才能夠改變孩子強詞奪理的壞習慣。
◆如何改變孩子的強詞奪理,從捕捉心理動機開始
和孩子共情
強詞奪理實際上是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行為,就像刺蝟渾身長滿了刺,實際上就是保護自己。因為感覺到危險,才會用刺去傷害別人。
縱觀孩子也是一樣,之所以會強詞奪理,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周圍環境對自己的威脅。
就如上文的莉莉兒子一樣,之所以會強詞奪理,跟媽媽說誰讓你讓我看到手機了呢?是因為孩子害怕媽媽的責怪,所以想通過強詞奪理來佔據上風。
可是如果這時莉莉媽媽跟兒子說:「我理解你想要玩手機的心情,但是我們能不能先把作業做完再玩兒呢?」此時孩子可能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具體性表揚
比起嘲笑、諷刺,適當的表揚孩子是促進孩子進步,提高孩子自信的源泉。
表揚需有度,隨意表揚會使得孩子開始變得傲慢無視他人,甚至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
在表揚孩子時,要針對孩子所做的一些努力,具體的行為進行表揚而並非結果,讓孩子知道原來這樣做是對的,是上進的,也不會滋生孩子的內在驕傲情緒。
▼少對孩子說不
在生活中家長經常會發現,當家長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孩子一定會反著幹。比如孩子在小的時候,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可以撕書,你不可以扔鞋子。」
但是媽媽說的越起勁,孩子幹的越來勁,孩子就喜歡跟著父母反著幹。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三歲以下的孩子,傾向於具有吸收性的偏右腦思維狀態,而右腦又屬於表象感性思維的模式。
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呢?寶寶習慣於把媽媽所說的話轉轉為圖像模式,而對於不這個字寶寶大腦內部並沒有圖像。
所以無論媽媽說多少遍不,孩子只會強化後面的字眼。比如不要撕書,那麼寶寶所能強化的就是撕書。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些事情時,與其說不,不如告訴孩子如果這樣做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以此來告訴寶寶這樣的行為是錯的。
建立規則
孩子在小時候是需要建立一定的規則的。
規則範圍內,引導孩子作出一些正確的行為,而並非通過強詞奪理而獲得本不該屬於自身的利益。
▼適當性的懲罰
在孩子這個階段之所以會強詞奪理,其心理動機可能是來源於犯了錯之後父母的懲罰,自己期待已久的某項權利會消失,老師會不喜歡自己。
這些都可能會成為孩子強詞奪理的原因。
那麼規避好這一點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制定好規則,利用規則來約束孩子。
最終懲罰孩子不會是父母,也不會是老師,而是規則。
比如孩子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如果違反了,那麼三天之內不能看電視。無論孩子多麼強詞奪理,最後還是要按照規則去執行。
其實每個孩子之所以愛強詞奪理,都是希望通過強詞奪理來獲得某一種利益,這就是孩子的心理動機。
只要家長把握好孩子的心理動機,冷靜的去分析,那麼就可以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