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金雞獎頒獎盛典系列活動期間,阿里文娛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有點意思」的電影內容戰略發布會。一個細節是:其發布片單時沒有刻意區分院線和網絡電影。實際上,今年有部分院線影片轉到網上播出曾引發爭論,但回過頭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好萊塢,爭論已經變成思考。後疫情時代,電影人需要做的是讓路越走越寬。紅星新聞記者為此專訪了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
院線和網絡只是發行方式的區別
對導演創作來講是融合的
阿里文娛電影在自己的「可能製作」新廠牌下,一口氣推出了20餘部自製影片。
近期,阿里影業公布了其最新的中期業績,其財務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截止9月30日)獲得9.27億人民幣的收入,同比下跌38%。其中內容製作板塊收入增長加速,實現扭虧為盈。
部分新片海報
李捷表示,「我們也是為數不多會把院線和網絡年輕導演放在一起的,我們在這次發布會上比較明確的講出,未來院線和網絡只是一個電影發行方式的區別,不存在行業的區別,我不認為它是兩個行業,它們都是電影,它們承載了不同內容的調性,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
今年,有部分院線影片轉到網上播出,引發關於院線和網絡的爭論,對此,李捷直言,「從阿里的角度來講,我們覺得院轉網是相對疫情來說的,你本來是上院線的,但是因為疫情影響不得不上網絡,我們講的院網協同是拍之後才會考慮它。我們的『可能製造』的『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可能是院線可能是網絡。我們和導演講得很坦白,你不能夠要求這部電影一定在院線上。我的觀點就是不一定會有人強行區分院線和網絡,這是趨勢的問題。」
李捷認為:「今天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大家的從業背景有所不同,明顯能看到網絡電影更具用戶導向,院線電影導演更注重表達,未來我覺得它們會互相影響。網絡電影需要升級,必須掌握一些院線導演的基本技術和對內容的理解和講故事的能力。具有很強作者表達的年輕導演,也應該從網絡電影中看到怎麼去拍一些用戶喜歡的電影。」
李捷在發布會上講「我們永遠不要去低估(下)一個5年的趨勢」,令人印象深刻。他解釋,「其實3年前都沒有討論過,(那個時候)網絡電影都不叫網絡電影,叫網大、網絡視頻,今天都已經在討論它是什麼了。可能未來很多導演既拍院線放的也拍網絡放的(電影),還有可能會出現的是,有一些院線電影是無法實現更高票房的類型電影,比方說奇幻、驚悚會更明確的在網絡播放,這是我講的院網協同、類型分線,意思是院線內容和網絡內容未來對導演創作來講是融合的。」
「可能製造」的年輕導演亮相
和胡歌吃了三次飯
終於讓他走進李佳琦直播間
李捷曾經談到,自己曾在公司例會中反思,行業中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被數位化。「阿里的基本邏輯是,我們會去分析一個行業的效率和資源分配的問題,供給側/消費側的匹配問題。發現有問題,我們就進去做數位化。」
每逢新片上映,傳統的電影路演一般是主創到各大城市的影城與影迷見面,非常辛苦。2019年年底,阿里影業通過「衝擊播」的方式,「在線」重新定義了「路演」——這是一種新形式的路演,直接在直播間藉助薇婭、李佳琦的號召力來做電影的宣發。
「我們當時說服薇婭和大鵬、柳巖做的『衝擊播』《受益人》,薇婭團隊特擔心,別一說電影大家都跑了,大家都是來買貨的,而且那個電影也不是大咖雲集的電影,薇婭說會不會出現人數下降?我們說試一試。確實效果遠超我們想像,6秒賣了11萬張電影票。」李捷說。
阿里影業在剛推出「衝擊播」的時候,電影行業對直播的認知還比較有限,推進的過程也挺艱辛:很多電影的主創一開始比較牴觸進直播間,認為那是網紅做得事。李捷不得不跟他的團隊一起,花時間說服電影內容方,例如當時宣發《南方車站的聚會》,這是典型的文藝類型片,而且熱度並不是很高。李捷為這件事飛到廈門和胡歌吃了三次飯,每次兩個小時做思想工作,終於讓胡歌走進了李佳琦的直播間,最終得到了直播在線人數1100萬,6.5秒賣了26萬張票的成績。
「這個行業中應該還有一些地方沒有被數位化,是什麼?我不知道。但唯一確定的是創新會持續下去。」李捷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 廈門報導 圖據活動主辦方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