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文/胡毓靖 編輯/莊怡)「今年電影行業徹底地去泡沫化了」。
7月25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在內部溝通會上向觀察者網等媒體表示。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
6個月過去,「電影肯定不是資本追逐的行業了」。它成了一個「脆弱的電影行業」,資本會退去,觀眾也會重新審視電影作為消費品的必需性。
如何增加抗風險能力、重建產業成為了活下來的公司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李捷透露,目前整個影視產業內部正在資源重組,內容、宣發和院線都在進行協同整合。對於遭遇疫情重創的發行院線而言,集中影院資金和資源,加強抗風險能力,已經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大事。
國內大院線已經在談戰略合作,「整合已經在路上」,李捷透露。
具體到阿里影業內部,通過加大購票平臺淘票票和宣發平檯燈塔中的內容佔比,阿里影業正在「全力重回內容賽道」,繼續投資、引進國際優質電影,在國內則瞄準大檔期的頭部項目。
對於國內電影公司的老玩家來說,創痛與沉寂之後,仍是變動。
「電影行業從來沒有180天的『休克』」
反差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
疫情開始前,「很多人預測今年春節是更高的高峰,因為今年春節檔有《奪冠》、《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每年都是史上最強,但今年更強」,回憶起半年前,李捷仍記得那種生動的憧憬感。「有人還說(今年春節檔)能不能到100億、120億的票房。前幾天還在想票賣不過來怎麼辦,票務系統會不會出問題,結果後面是退票退不過來了」。
用李捷的話說,阿里影業過去6個月的工作,就是三階段:「春節檔撤片,4月中抗疫,到7月20日復工」。
1月到4月,阿里影業的工作都圍繞淘票票的退票展開。「前兩三天都快撐不住了「,「我們最高峰時墊付了2到3億退票款給影院」,李捷說。全部影片撤檔,「至暗時刻」之下,以淘票票為代表的票務平臺迅速實現集體退票,對於購票業務網際網路化程度不高的其他國際市場,都是很難實現的。
後疫情時代電影行業整體會出現什麼變化?李捷認為最重要的變化在於,「電影肯定不再是資本追逐的行業了」。「其實電影行業很脆弱」,李捷說,「現在很多資金上沒有實力,缺乏內容製作力的公司就會出局了」,此前,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在電影節開幕論壇預估,今年停業的影院有3000至4000家。
李捷認為,國內電影行業的泡沫在2016年達到頂峰。2018年稅務風波後,影視行業逐漸進入「去泡沫化」的調整階段,「一個只有三四百億票房的市場有1000多家內容供應方,這肯定不符合真正的產業現狀。」李捷表示。
「今年則是徹底地去泡沫化」。李捷認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事件內,「真正想堅守做好內容,有資金實力、核心業務能力的公司會留下來;有投機心理,把電影當資本來做的,應該會步步退出」,「這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李捷說。
對於停擺半年的影視產業而言,更大的挑戰來自於項目延期後的斷檔。
李捷認為由於原定春節檔及隨後2、3月份撤檔的部分電影會在下半年陸續上映,停拍、延遲的項目的波及效應將在明年暑期檔之後才會呈現。
這也意味著,明年暑假,觀眾可能會面臨一段時間的「片荒期」。
阿里影業全力重返內容賽道
電影市場是脆弱的。
疫情過後,增加電影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李捷認為過高的電影成本是電影的重要風險來源之一,25日上午的開幕論壇上,光線影業總裁王長田表示現在電影的平均製作成本增速超過了票房的增速,頭部影片的投資越來越大,電影面臨的風險就越大。
如何降低風險?科技是重要的緩衝器。
李捷反思後認為,「電影行業在新技術方面的準備,比起其他行業仍是十分欠缺的。很多行業都有各種創新方法來應對疫情,電影行業幾乎沒有」。
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之前,淘票票剛剛進行了歷史最大改版,更新10.0版本,上線短視頻「快看」功能,邁出向觀影決策平臺的角色轉變;此外,新版還在站內加入在線看入口和「愛藝之城」的社區入口,強化與優酷的打通關係和與用戶的連接關係。
購票環節技術升級後,阿里影業的宣發陣地燈塔「衝擊播」也在疫情期間完成了產品迭代。7月18日,影院復工後首部上映的新片《第一次的離別》就通過「衝擊播」線上路演產品開啟首次售票,淘寶直播累計人氣超過514.45萬。
李捷認為傳統的基於影廳+媒體記者+稿件傳播的路演模式將逐漸被線上宣發所取代。藉由疫情的長線影響,李捷表示「今年下半年電影市場恢復之後,基於在線直播、短視頻的宣發手段將成為主流和標配,甚至即便疫情結束後,可能線下宣發活動會越來越被替代掉」。
此外,李捷還透露阿里影業目前正在試圖用區塊鏈的技術將電影物料的宣傳效果數位化,具體而言,就是要像顯示視頻觀看量一樣顯示海報的具體觀看量。
「今年我們能做出燈塔,明年還會有新的產品出來」,李捷自信表示。
事實上,阿里影業在誕生之初便是一家內容公司,但是由於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和傳統電影行業之間的壁壘,阿里影業在成立之初並未吸引到最好的電影人和電影項目。「但我們的長項是做平臺,我們有產品運營的能力」。
先做平臺,而後做宣發,轉而回歸內容。這是阿里影業的思路。
內容的具體布局方面,李捷透露阿里影業未來將專注優質國際電影的投資和引進。此前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綠皮書》、《海上鋼琴師》和《何以為家》背後都有阿里影業的投資人身影,年初斬獲奧斯卡3項大獎、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也將於8月7日登陸院線。
另一方面,阿里影業將參與國內大檔期的頭部電影,進入合制和自製。今年即將上映的《我在世界盡頭等你》和《拆彈專家2》等就是阿里影業在這方面的率先嘗試。
作為阿里影業的總裁和優酷電影負責人,李捷也正在考慮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的整合。
李捷認為當下國內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的最大不同在於內容題材。依題材和訴求選擇發行方式,怪獸、盜墓系列走網大,追求視覺效果走院線。
由此進一步,李捷認為未來國內影院很快就會出現「雙線發行」,他直言「我不覺得這是什麼『洪水猛獸』,我甚至認為網絡電影做得越好,院線電影才會拍得越好。」
院線亟待整合,優秀電影人重回大公司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的頭部影視公司達成了一個共識:保留影視產業體系內部資源的同時,重建產業。頭部影視公司給予中小影視公司資金的支援,中小影視公司提供優質內容和人才。
在李捷看來,影視行業急需整合的是院線。「中國是不是需要40多條院線,12000多家影院,7、8家影管集團?院線集中度不夠,直接導致院線對衝風險能力弱,中尾部的影城、尤其是單體影城,在疫情之後難以維繫。」李捷直言。
目前國內大院線已經在談戰略合作,「整合已經在路上」,李捷透露。
此外,李捷預測優秀的製片人和創作者將會逐漸回歸大公司,實現內容層面的整合。「儘管內容是以創意為主、高度分散的行業」,但是由於影視公司的輕資產重人才的行業屬性,優秀電影製片人和創作著回歸大公司和平臺的趨勢將會非常明顯。疫情重壓之下,資金和資源的壓力可能會轉變此前優秀電影人「自立門戶」的態勢,頭部創作者回歸頭部平臺,形成大公司下轄的「工作室機制和控股公司機制」。
在這方面,李捷透露,阿里影業正在開發獨立製片人計劃,在未來3到5月內和製片人進行開放式合作。
「整合最徹底的將是宣發層面」。由於發行公司遭遇重創,萬達、金逸2019年虧損達到20億。李捷透露「有許多都已轉行、退出,因而整合的趨勢非常明顯」,他預測發行公司將徹底重組,「頭部的發行公司不超過3到5家」。
在行業整合的大背景下,阿里影業也在進行內部整合。
春節檔前,阿里影業將淘票票和大麥網的地表團隊進行了整合,形成了目前國內地面發行規模最大的團隊。此外阿里影業和優酷、淘票票也正逐漸打通,線上和線下觀影場景的協同效應在疫情常態化下的價值也會大大凸顯。
但是,整合併不意味著阿里旗下所有業務的自由組合,而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整合。
李捷強調,「我們不是尋求用戶和平臺的打通,比如我們從沒考慮過大麥網和退淘票票進行整合,也沒討論過優酷把所有(電影)票賣了。畢竟它們在不同的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架構裡」,
李捷透露,目前大麥網和優酷的綜藝正在進行音樂綜藝方面的能力打通探索;而影業和優酷將進一步在網絡電影製作領域發力,生產3到5部頭部優質網絡電影。
乘風破浪,劫後餘生,隨著復工取代「自救」,影視行業正在經歷一輪從內容製作、宣發方式到院線發行的全面震蕩與整合。
縱觀阿里影業在影視行業各個層面的布局,類比騰訊影業今年與貓眼娛樂、閱文傳媒及新麗傳媒的新動作,影視產業的資源重組和內部協同正在加速。
可以預見,在「徹底去泡沫化」後,重歸理性、重視內容可能是頭部影視公司最新的方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