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民間所稱的「七月半鬼仔節」。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也就是施孤——用紙錢、香燭以及食物施祭孤魂野鬼,安撫他們的心,讓他們不要擾亂陽間秩序,以達到平安健康的目的。
在眾多的祭品中,不得不提到「粿」這種食物。
潮汕人做粿的歷史悠長。
據相關資料記載,古遠時先民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地區,帶來了用麵食作為祭祀粿品的習慣。由於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粿品,「粿」就應運而生。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品種和花樣越來越多,也由此一些鄉村產生了自己的名優傳統粿品。潮汕民間大大小小的節日幾乎都會用到「粿」作為祭祀品之一。
正所謂「時節做時粿」,七月半的粿品更是特別!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節日的粿品均為紅桃粿,象徵生活紅紅火火,也有驅邪納吉的意義;而七月半卻有做安仔粿祭拜鬼神的習俗。
安仔,就是圖案的意思。安仔粿其實就是在團粿表面上印上圖案。粿胚分為紅、白兩種顏色。紅色的粿其實就是在做胚之前,將整團的粿胚加入紅色食用染料(民間俗稱「紅胭米」,色澤有點黑,但是只需要少量放入水中,便能染紅器皿中的水,狀如胭脂,呈粉狀,這大概也是其得名原因吧!)。
因為紅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徵,所以若安仔粿胚是白色的(也就是說,做胚之時沒有加入「紅胭米」,)那麼待粿品蒸炊完畢陣放至熱氣消散之後,還需要用香上的竹籤蘸紅胭米所泡的水在粿品的正中點下小圓點,既美觀又圖個好意義。安仔粿的餡料一般是加了白砂糖的碎花生、碎綠豆或者是加了鹽的芋頭絲、糯米飯等等。
說到安仔粿,不能不提到「安仔粿印」。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安仔粿印清一色都是黃土(潮汕人稱為「紅土」)燒制的,種類繁多,有的圖案是荔枝、石榴、桃子,有的圖案是魚、兔、公雞,有的圖案是燈籠、花朵、鳥類,更多的是刻有老仙翁、老伯公等神仙的圖形,真可謂豐富多彩,栩栩如生,製作工藝也頗為精湛。我們小孩子好玩,表面上是假裝幫助大人做粿,實際上是將安仔粿印當玩具把玩,感覺頗有趣味。
稍一不慎就打碎了,粿印落地,碎了!因此,奶奶和媽媽總是不讓我玩,我卻執拗地纏著她們。後來,安仔粿印得以改良,變成了塑料做的,十分耐用,拿在手中為「團粿」印上生動逼真的圖案顯得更加方便快捷了。可是,我卻覺得這樣的安仔粿印少了昔日那種古樸、神奇的韻味了。
其實,在我的印象裡,做粿的情景,無疑就是一幅幅氣氛濃鬱、和諧而熱鬧的民俗生活圖。當熱氣騰騰的粿品擺放在竹製蒸籠上,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早已垂涎三尺。
慈愛的奶奶總會挑粿胚破損、餡料外露或者品相難看的粿品讓我們解饞,嘴裡念叨著:未曾敬神先敬人!自己卻捨不得吃一個。
如今,奶奶年近期頤,時年八節再也不參與「做粿」,但是對於昔日做粿的習俗、對於頗具潮汕元素的方方面面她都津津樂道,這是我取之不盡的寶貴文化遺產,我格外珍惜!
在現在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在節日裡都從簡從快,購買現成的節料粿品。
然而,在潮汕大地的許多村落,人們依然保持傳統節日做粿的習俗,那份傳統手藝值得點讚,那份虔誠與信仰更是令人嘆服!
圖文均為懷舊的宇哥原創。文章及部分圖片曾發表於《揭陽日報》